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北京CBD外部空间开放度研究

北京CBD外部空间开放度研究

城市开放空间是“城市生活的重要舞台”1,是最能反映和影响城市生活形态和品质的城市空间与元素之一。

北京正处于高速建设之中,对其新建成的高密度城市区域开放空间的研究更是迫在眉睫。

而北京CBD 作为北京新建高密度城区的典型代表,是一个高密度,多样性开放空间的聚集地,即能够在城市的尺度独立形成一个极具影响力的区域,又能一定程度上体现北京新建高密都城区的普遍特点。

目前,北京CBD 的建设还在最后的冲刺阶段,本文中有些问题也正是建设过程所导致的,会随着建设的完工而自动得到改善。

但是更多的问题,却出在建成的范围,值得反思和研究。

对当前北京CBD 外部空间的研究将有利于北京其他地区城市开放空间的建设改进,同时为中国其他城市CBD 等高密度城市区域的开放空间建设提供资料和参照。

本文中所指的北京CBD 的研究片区,是以1998年颁布的《北京市商务中心区规划》编制划界为基础(原规划面积3.99平方公里),划定的东至西大望路,西到东大桥路,南达通惠河,北接朝阳路的3.6平方公里的城市区域(图1)。

截至本文完成,CBD 研究区域的建成区占总面积的60%以上,CBD 总体城市环境已经形成(图2)。

在建成区中,新建和残存的空间兼而有之:国贸一期二期,航空工业第一集团公司总部大楼等,以及它们所属的开放空间,都是在CBD 大规模建设之前就已经存在并将长期存在的。

大量的建成区是在2003年CBD 规划编制正式出台之后逐步建设落成的, 2008年建设量更达到高峰,整个CBD 年内建成总楼面积达到800万平方米2。

目前,在建区的项目都在紧锣密鼓地进行。

在东三环路东主要的在建区是中央电视台新台址。

另一个集中的在建区位于西北角,远洋国际大楼刚刚完工的商户还尚未入驻。

此外,位于建国门外大街南侧的国际财源中心,仍在建设当中。

保留区以住宅和大院式空间为主,包括居住社区,学校,各种小的加工厂商等。

这些区域建筑建成时间较早,尺度小,高度低,产生出小尺度的社区空间。

西侧以光华里小区为代表,东侧则以CBD 和新区中盘踞的清华继续教育学院,日坛中学,北京工具厂,北京电线电缆总厂为代表。

北京CBD外部空间分类在此主要依据开放度,对北京CBD 研究范围内除主要机动车道之外的外部空间进行分类。

开放程度由大到小,分为四个等级(图3)。

完全开放的空间完全开放的空间指原则上完全向公众无偿提供服务的外部空间(图4)。

虽然由于不合理的设计(例如完全不能使用的绿化带,擅自隔离的景观设施等),使得其中某些部分无法利用,但是这些空间没有围墙等隔离因素排斥公众使用。

这类空间中均匀分布于全部区域是沿路的人行道。

此外在不少新设计建北京CBD 外部空间开放度研究熊 星 朱文一图1 本文中北京CBD的研究范围成的区域,完全开放的空间比值较高。

较大面积的此类空间主要集中在西北部世贸天阶,新城国际住区所围合的十字形城市公园,朝外SOHO;西南部建外SOHO的A区和B区院落式开放空间;东部建国门外大街北侧万达广场,他们从开放空间到建筑界面的通达性较好。

除了专门规划的公园之外,大部分这样的开放空间的形成归功于把建筑权属的空间完全向公众开放,拓展和延伸了道路红线里的人行道。

建外SOHO的处理方式更加特殊,其院落式空间在众多CBD外部空间中特色鲜明,尺度宜人,广受好评。

建成较早的建筑周边相比之下则缺乏这类外部空间。

这些近地空间的主要处理方式是被围起来作为建筑转属的停车、集散前坪或景观广场,由栏杆,围墙或者树篱等景观绿化带把人行空间隔开。

部分开放的空间部分开放的外部空间由于权属关系或与建筑体结合紧密,(常见的为建筑前坪和广场)导致其具有一定的私有属性和专用性,向工作人员,访客完全开放(图5)。

一般有围栏隔开,没有吸引一般公众入内的元素。

这类的空间通常被作为所属写字楼和酒店的临时停车位或者疏散空间,或者是景观用途的前坪,是一种介于公共开放空间与私密建筑空间的缓冲,其中设施设置本就不便路人停留。

他们大多以通透性维护隔开,例如铁栏杆或低矮的树篱。

在招商局大厦和惠普大厦艾维克大厦前坪比人行道抬高1.5~2米,用灌木和围栏完全隔开,并作为内部的机动车道环绕建筑。

只有在车道出入口人们才能穿越。

限制开放的空间限制开放的外部空间以社区性的私密空间为主,也可以称之为社区开放空间。

它们是附属于居住小区或者较开放的校园内的空间,原则上不对公众开图2 北京CBD当前建设状况图3 北京CBD外部空间的分类图4 完全开放的外部空间图8 北京CBD各类空间占用比例(左)和各类外部空间的比例(右)放,而服务于相应权属及访客(图6)。

在这类外部空间中,有些用围合的布局来达到限制公众进入的目的,例如金地国际花园四方围合的内院;也有的是直接通过封闭的栏杆和围墙的隔绝,需经过保安的视线,如首都经贸大学大院和纽约豪园等等;此外还有一类是老式住宅区(如光华里小区),虽然除了极有限的院墙之外都是开放的,可以自由行走和进出,但是由于径深,公众一般不会访及。

并非所有的社区庭院均被列入限制开放的外部空间。

例如新城国际住区,除了圆形的内部庭院之外,1~5栋之间的公园区域与现代艺术中心公园相互连接。

可见,通过合理的设计手段,它也能够转化为完全开放的外部空间——当然这并不意味着都应该转化。

只要大环境处理得当,居住安全性得以保障,开放性社区应该是大的发展方向。

作者并不提倡完全的开放,但也反对向目前这样武断的用围栏进行封闭。

其理想的状态应该是效仿光华里小区等老式住区,通过合理的建筑布局委婉的限制公众的进入,或者像万达广场8-12栋构成比较完整的围合,限制出口大小来达到保证私密性的目的。

拒绝开放的空间拒绝开放的外部空间是指由于其特殊的权属和管理体制,或者处于正在进行建造施工的特殊时期而形成的——虽然没有建筑,但是围合起来,除相关人员外禁止进入的外部空间(图7)。

这类空间主要有:建筑工地,单位学校和企业的内部院落,以及尚未开放的公共绿地休闲空间等。

现阶段施工工地占此类空间面积的45%左右,包括三环东路两侧的CCTV大楼下的媒体公园和国贸三期的施工地区,西北部现代艺术公园东南角的以太广场和光华路西端的SOHO二期,西南部的国际财源中心工地等等。

这些空间在今年内建成投入使用之后将逐步开放。

另一大类属于单位的内部院落,约占50%左右。

这种空间具有一定的“大院”特色,如北京电视台,北京工具厂和北京电线电缆总厂,其余的主要是学校。

由于管理的程度不一样,并非所有的学校院落都拒绝开放。

这些微妙差异并不影响本文的分析。

此外还有极少数的空间,虽然理应完全开放,但却收费或暂时闲置,公众无法利用,也被归为拒绝开放的空间。

典型代表是建外图5 完全开放的外部空间图6 限制开放的外部空间图7 拒绝开放的外部空间SOHO东西区间的公园,基地抬高,栏杆围合,不能进入。

这种情况可能会随着管理的开放而改善。

北京CBD外部空间组成分析各类空间比例根据作者初步统计,北京CBD的外部空间由以下各部分组成:完全开放的外部空间占18. 12%,约65 公顷;部分开放的外部空间占5.84%,约21公顷;限制开放的外部空间占11.82%,约43公顷;拒绝开放的外部空间占16.40%,约59公顷;主要机动车道21.93%,约79公顷;此外还有建筑占地25.89%,约93公顷(图8)。

可见,北京CBD的建筑密度并不大,建筑覆盖率仅为大约四分之一。

然而在余下的外部空间中,能被公众利用的却相当有限:将近五分之一的机动车道路空间基本不能被人利用(规划的道路用地为155公顷,占总面积的39%,这个数据是指道路红线内面积,包括完全开放的人行道部分)所以,承担人公共或者私密活动的外部空间都集中在剩下一半的各级外部空间之中。

在这四类开放空间中,完全开放的外部空间所占比例35%,是面积最大的一类。

但是其中绝大部分来自于人行道,或者其他纯交通的线性空间。

这些空间不仅狭窄,而且被隔绝,条件很差,不值得停留。

纵观分布情况,可以发现大面积的休闲用此类外部空间只存在于世贸天阶及其以东的现代艺术公园,建外SOHO东西区和万达广场后方。

总之完全开放的高质量外部空间少之又少。

面积第二大的是拒绝开放外部空间,占四类之中的31%。

由于这类外部空间当前有近三分之一是由于施工所造成的,另三分之一来自于待拆迁的封闭地区,此外才是那些封闭管理的庭院,因此拒绝开放的外部空间面积将随着CBD 的发展逐渐消减。

限制开放的外部空间占23%,排在第三位,以是较私密的社区院落为主。

依据不同的住区建筑布局,其尺度有所变化。

三环以东单个面积较大,以西则以小空间连接成片的形式存在。

比例最小的是部分开放的外部空间,只有11%。

它的存在本意是隔离出某些较私密用途建筑前的空间,形成公共空间到私密空间的缓冲,或者是提供一定的专用的集散功能(包括机动车通道)。

此类空间有完全开放的潜力。

外部空间的问题分析从各级空间的分布状态以及面积比例来看,现在的情况很难以满足CBD 的理想需求。

首先,虽然建筑占地仅为总体面积的四分之一,但是真正意义上的开放空间却只有所剩非建筑空间面积的一半。

开放度最高的A级外部空间面积只有所剩的四分之一。

其次,北京CBD需要的并不仅仅是线性的纯交通用途的“人行通道”,更需要可以停留聚集的面形空间。

集中的面形空间在对于公众最为开放的空间里份额比较有限。

最后,目前外部空间中设施质量普遍偏差。

隔离是最恶劣的现象:无论是用栏杆,围墙的硬性隔离,还是采用树篱,草地的软性隔离,都是把空间割断,切碎,极大地降低了空间通达性和舒适性。

这样把整个大的面形空间划分成小的线空间——即使它们的面积总和很可观,也无法被人舒适的利用。

北京CBD外部空间的发展趋向从开放空间的根本职能来考虑,其实北京CBD开放空间应该是两种(这并不意味着它们之间应该被明显的围栏或墙壁隔离开来):完全对公众开放的空间和主要对社区开放的空间。

前者是针对CBD的一般公众,可以是城市级别的,也可以是地区级别的。

后者是相对似密的,服务于特定的办公区域,或者居住社区,但是他不应该是无端的隔开,而应该是采用合理的设计,避免过度的喧嚣,营造合理的尺度。

这两种空间类型落实到上文划分的外部空间开放级别,则分别是完全开放的外部空间和限制开放的外部空间。

而余下的两类外部空间,根据其空间的具体情况可以向更加开放的方向转化。

对部分开放的外部空间来说,首先建议换用其他方式停车,以削减对地面空间的占用;其次取消不近人的建筑前院花园,增加向公众开放的空间。

至于酒店,办公楼入口的内部机动车道,可以保留,但建议以更加亲人的材质与普通道路的机动车道区分开来。

拒绝开放的外部空间,各有其不同的封闭原因。

当前施工所围合的区域,将在完工后自动向更开放的空间转化。

对于已建成但管理上完全封闭的建筑前广场,提倡取消单位权属内的围合,除部分保留成缓冲的区域之外,尽量向公众开放,提供城市休憩场所。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