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城乡低保供养政策落实情况自查报告(精选多篇)

城乡低保供养政策落实情况自查报告(精选多篇)

城乡低保供养政策落实情况自查报告(精选多篇)第一篇:城乡低保供养政策落实情况自查报告市纪委、市农工办:按照安纪办函〔2014〕13 号通知要求,我局通过调研、查阅资料等方法,对我市城乡低保、农村五保供养政策落实情况进行了自查,现将相关情况报告如下:一、我市城乡低保政策概况我市城市居民低保工作于1998 年开始试点,2014年建立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通过10 余年的不断探索、总结和完善,我市城市居民低保工作逐步走上了规范化、制度化轨道。

我市农村低保工作也启于1998 年,省上给予一定资金,按照低标准、小范围、快起步的原则,先后有8 个县进行了积极探索和实践,按县、乡、村4:4:2 比例筹集农村低保资金,但由于没有建立稳定的财政支持机制,加之其他一些客观原因特别是农村税费改革后财政政策的变化,乡、村按比例的资金无法落实,迫使大部分县不得不停止农村低保工作,没有停的几个县也是占用救灾救济款维持现状。

为了解决农村贫困群众基本生活问题,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并于2014 年逐步建立了农村低保制度。

我市城乡低保工作发展至今经历了试点探索、典型引路;建立制度、全面推行; 规范管理、应保尽保三个阶段和7次提标扩面,城乡低保政策的建立和逐步完善为保障困难群众基本生活,维护社会和谐稳定发挥了积极作用。

城乡低保工作开展情况十年来,我局在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和省民政厅的关心指导下,在贯彻落实十个中央1 号文件、十七届三中全会《决定》和省上出台的一系列关于城乡低保的惠农政策上做了大量工作:1、城乡低保标准稳步提高。

近10 年来,我市城乡低保最低限定保障标准稳步提高:2014年10月1日,全市城市低保标准由原来的120元/月•人统一提高到130元/月•人;2014年城市低保标准提高到145元/月•人;2014年城市低保标准提高到165元/月•人;2014年城市低保标准提高到265元/月•人,从10月1日起又提高到295元/月•人,农村低保最低限定标准从1196元/年•人提高到1600 元/年•人;2014年10月1日起城市低保标准由295元/月•人提高到325/月•人, 农村低保标准由1600元/年•人提高到1840元/年•人;2014年年10月1日起全市城市低保标准提高到345元/月•人,农村低保标准提高到2014元/年•人。

目前全市25033户,49274人城镇低保和112806户,253440 人农村低保群众从中受益,符合条件的困难群众总体上实现了应保尽保。

2、健全了组织领导,强化了政策宣传。

成立了领导小组,建立健全了由主要领导负总责,分管领导具体抓的工作机制; 调整充实了基层工作人员,市民政局设立了社会救助科,县区民政局设立了低保股,各乡镇成立了民政站,配备了工作人员2-3 人,保证了城乡低保工作的正常运转; 各县区先后制定了《城乡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实施办法》、《城乡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实施细则》等政策文件,使低保工作有章可循、有规可依,为组织实施城乡低保提供了制度保障; 围绕城乡低保保障范围、申报审批程序、保障标准等政策规定和工作要求,采取业务培训、印发资料、召开会议、广播电视、公布咨询电话等有效形式,加强了低保政策的学习宣传。

3、规范了程序,比较合理地确定了对象。

各县区结合实际,按照农村低保属地管理原则,以户为单位,统一家庭收入核算口径,核定家庭收入。

在对象确定、申报和审批上,大多数县区、乡镇坚持了“一评三审三榜”的运行机制,基本完成了“户报、村评、乡审、县定”的规定程序。

由于我市贫困面大,需保障的困难人口多,财政拮据配套资金少,贫困居民一次性全部纳入不现实。

通过摸底调查,认真测算,本着低标准起步,小范围启动,再逐步扩大的原则,根据低、中、高山不同的自然条件和城乡居民收入状况,对温饱线以下的城乡贫困居民进行分类施保、分档补差。

对痴、呆、傻、残民政救济对象予以重点保障,对生存环境恶劣或因其他原因致使生活暂时难以维系的一般贫困户也纳入保障范围。

在低保实施中县乡都健全了低保档案管理制度,对城乡贫困家庭基本情况进行分类排队,登记造册,实行一户一档,并按照县有档案室、乡有档案柜、村有低保台账的标准完善设施、规范管理,及时掌握收入状况及其他相关情况,努力探索了低保对象有进有出,补助标准有升有降的动态管理模式。

4、加强了监管,力保资金安全。

为规范资金运作程序,各县财政局、民政局联合制定了《城乡低保资金管理实施办法》等规范性文件,县乡两级建立了低保专账,实行专户管理,专款专用,封闭运行。

全市城镇低保和部分乡镇农村低保实现了财政一折通发放,对因年老体弱、智障、残疾的对象,乡镇委托村组党员干部及监护人、包帮人监督使用。

、存在的主要问题1、申报时无法准确核实家庭收入。

目前低保家庭收入核查主要依靠工作人员通过入户调查的方式开展,并通过张榜公示等手段接受社会监督,但是现阶段居民隐性收入、隐性就业、人户分离现象普遍,家庭收入情况复杂,除了带有共性的银行存款无法核实、务工收入难以核实外,低保对象的饲养收入、农作物收入的估算也难以做到绝对准确,很难准确的测算低保户家庭收入,导致部分不符合低保标准的家庭享受低保。

2、审批程序不够规范。

尽管去年以来虽三令五申强调低保由镇办审核,县区民政局审批。

但在实际工作中,由于工作力量不足,审核、审批主体责任一直未能完全落实,部分地方仍依赖于村主任。

3、民政系统人员编制不足。

基层民政干部少、工作量大的矛盾十分突出。

目前,我市仅有镇办民政干部313 人,其中兼职151人,平均每个乡镇1.6 个民政工作人员,却承担了对近45万多人的经常救助任务,管理着每年逾8 亿多的救助资金,人均服务对象达1400人,人均管理资金达26 万元。

其工作量与所承担的工作任务极不相适应,存在严重的结构不合理的现象。

随着社会保障和社会建设职能的不断扩大,民政工作的范围逐步拓宽,工作任务更加繁重。

他们既要承担民政工作的城乡低保、救灾救济、优抚安置、基层政权和社区建设、社会福利和社会事务、区划地名、老龄工作等,同时,还要承担基层党委、政府交办的各项具体工作,任务越来越繁重,直接影响到城乡低保工作正常有序开展。

4、部门之间数据未实行共享。

基层低保人员信息与银行存款、房产、税务、公安、车管所等部门未实行数据共享,低保户存款、房屋、车辆状况无法掌握,管理人员仅能根据低保户提供的劳务、种植收入等简单数据核定其是否具有享受低保的资格,同时由于未与公安户籍管理部门实行数据共享,民政部门不能及时掌握低保人员死亡信息,出现了极个别的低保户已经死亡继续发放低保金的情况。

二、农村五保政策基本情况我市是一个贫困地区,各级财政都很吃紧,但在五保供养政策执行方面,各级政府都很重视,五保对象的吃、穿、住、医、葬基本得到保障。

近年来,全市先后新建、改建、扩建、在建农村敬老院200所。

其中:县级中心敬老院10 所,区域性敬老院53 所,镇敬老院137所,保留村级农村五保集中安置点127处,农村五保集中供养床位达到23000 张,集中供养五保对象21992 人,入住率95.6%,占50633五保对象的43.4%。

全市落实管理人员编制250 个,现有正式工作人员259 人,临时聘用人员986人。

集中供养标准由最初的360元/人•年提高到现在的5200元/人•年。

实现了五保集中供养工作的新跨越,得到各级党员领导和社会各界的充分肯定,极大地提升了全市民政工作的地位,树立了良好的外部形象。

五保供养政策标准实施情况1、五保供养政策制定出台情况。

1994年,国务院颁布了《农村五保供养工作条例》,民政部出台了《农村敬老院管理暂行办法》,对农村五保供养服务机构的建设和管理提出了明确要求,农村五保供养工作逐步走上规范化、法制化的管理轨道。

2014 年以来,随着农村税费制度改革,农村五保供养工作在政策衔接、资金落实等方面出现了一些困难,在落实“应保尽保”、“按标施保”等方面存在不少问题。

针对这种情况,2014年1月21日,国务院颁布了重新修订的《农村五保供养工作条例》,对现行的农村五保供养政策作了重大调整,将农村五保供养由农村集体供养转为财政供养,把五保对象的吃、穿、住、医、葬以及未成年人教育纳入公共财政支出范围。

2014年11月1 日,陕西省人民政府颁布了《陕西省实施〈农村五保供养工作条例〉办法》,自2014年12月1日起施行。

2014年我市五保供养标准为1400元/人•年;2014年五保供养标准由1400元/人•年提高到1640元/ 人•年;2014年提高至1856/人•年;2014年9月21日,市政府办公室出台了《关于做好提高农村五保供养标准工作有关意见》,将五保供养标准由1856元/人•年提高到2104元/人•年;2014年11月30日,市政府办公室出台了《关于提高全市城乡低保和农村五保供养标准的意见》,从2014年10月1 日起,将五保供养标准由2104元/人•年,提高到3200元/人•年;2014年3月6日,市政府办公室出台了《关于提高全市城乡低保和农村五保供养标准的意见》,从2014年10月1 日起,将农村五保集中供养标准提高到4200元/人•年,分散供养标准提高到4000元/ 人•年;2014年11月20日,市政府批转了《关于提高全市社会救助标准和实行电价补贴的通知》,从2014年10月1 日起,我市农村五保集中供养最低限定标准提高到5200元/人•年,分散供养最低限定标准提高到4700元/人•年。

2、五保对象医疗情况。

按无法定扶养义务人或虽有法定扶养义务人,但扶养人无扶养能力的; 无劳动能力的; 无生活的“三无”条件,严格审批程序并颁发《五保供养证书》。

分类确定包帮责任人和监护人,加强供养金管理,确保供养金及时足额到位。

每年投资300 余万元将五保对象纳入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合疗报销后,民政兜底,全额报销,实报实销,解决了五保对象看病难等问题。

、全市敬老院建设情况第二篇:城乡低保和农村五保供养政策落实情况自查报告关于我市城乡低保和农村五保供养政策落实情况的自查报告** 市民政局(2014年8 月28 日)市纪委、市农工办:按照安纪办函〔2014〕13号通知要求,我局通过调研、查阅资料等方法,对我市城乡低保、农村五保供养政策落实情况进行了自查,现将相关情况报告如下:一、我市城乡低保政策概况我市城市居民低保工作于1 998年开始试点,2014年建立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通过10余年的不断探索、总结和完善,我市城市居民低保工作逐步走上了规范化、制度化轨道。

我市农村低保工作也启于1998 年,省上给予一定资金,按照低标准、小范围、快起步的原则,先后有8 个县进行了积极探索和实践,按县、乡、村4:4:2 比例筹集农村低保资金,但由于没有建立稳定的财政支持机制,加之其他一些客观原因特别是农村税费改革后财政政策的变化,乡、村按比例的资金无法落实,迫使大部分县不得不停止农村低保工作,没有停的几个县也是占用救灾救济款维持现状。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