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理想与现实之间寻求平衡——小学数学辅导员(教研员)角色定位及其实现【背景】小学数学辅导员:本市内对镇、区及市直属学校负责小学数学教研工作人员的特殊称谓。
他们担当教研员的角色,但又不是专职教研员,每人身兼数职,负责2-3个学科。
“身份不明、专业不专、工作忙碌”是他们的特色。
2012年,东莞市教师进修学校针对全市35位数学辅导员,开设“小学数学辅导员培训班”,此文为开班时的讲稿。
一、辅导员(教研员)的“尴尬”浙江省教育厅教研室刘宝剑主任总结教研员的“尴尬境况”如下:以上是身为教研员的尬尴,作为我市辅导员,除了以上尴尬之外,还面临以下“多层尴尬”:1.“身份”不明。
严格来说,在广东省,镇街教育办(局)这一机构是不被认可,一直提出需要取缔的机构。
但由于东莞特殊的行政建制,即市级行政机构之下没有县级行政机构,直接管辖到镇(街道)、区,所以镇街教育办(局)一直存在,但又没有明确的定位。
因此,教育办(局)的工作人员(辅导员),身份也一直不明确,干着教研员的活,但又不是严格的教研员身份,连称呼都有区别,叫“辅导员”,其编制也挂靠在学校,评优、评先、评职称等都面临诸多理不顺的问题。
2.“专业”不专。
由于教育办(局)这种“不被认可”又“现实存在”的特殊境况,其工作人员的配置等方面一直没有明确的规定,每个辅导员都身兼数职,除负责自身专业所在学科教研工作外,还要负责另外1-2个学科的教研,以及其他诸如少先队、民办学校教育管理、科技活动、甚至妇联、工会等工作,所以很多辅导员自嘲为“万金油”“千手观音”。
3.工作境况——忙,却说不上忙什么。
辅导员是忙碌的一群人,因为教育办(局)的上级机构有两个:一是市教育局,市教育局各个功能科室(诸如:基础教育科、教育督导室、信心中心、继续教育中心、教研室、思想政治科、人事科等)所开展的工作,下发的通知、文件,教育办(局)都需要有人员负责落实、跟进;二是镇(区)政府和党委,行政上,教育办(局)属于镇(区)级政府管理,政府所开展的相关工作(如:卫生、文艺汇演、庆祝活动等),只要涉及教育,都需要通过教育办(局)去组织、落实。
然而,教育办(局)工作人员的编制却一直没有明确的规定,一般就只有10人左右。
可以想象,要完成以上两个上级机构布置的各项工作,每人必须身兼数职,工作状态除了忙,还有杂、琐碎,用于学科教学研究的时间和精力也就非常有限。
二、辅导员(教研员)的角色定位虽然很忙,但每位辅导员还是非常尊重和在乎自己的专业及专业发展,也一直努力把自身定位在教研员这样的角色层面。
那么,我们需要先回顾一下教研员的角色定位,即教研员是什么?需要干什么?其作用是什么?1.权威论述教研员是我国特有的现象,在世界教育史上独一无二。
目前,我国约有专职教研员10万余人。
关于教研室的职能及教研员的工作性质,权威性文件有原国家教育委员会于1990年颁发的《关于改进和加强教学研究室工作的若干意见》。
其中明确规定:“教研室是地方教育行政部门设置的承担中小学教学研究和学科教学业务管理的事业机构”、教研员应“有系统、扎实的学科基本理论和专业知识;有一定的教育科学理论素养和较丰富的教学实践经验;掌握教学工作的一般规律,能运用科学的方法开展研究;具有一定的指导教学工作的水平和组织管理工作的能力。
……全心全意为教学第一线服务”①。
2001年,《国务院关于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中指出:“教研机构要充分发挥教学研究、指导和服务等作用。
”②由以上文件可以看出,教研员的工作职责主要为教学研究、指导、服务,兼一定的组织管理。
2.专家观点刘宝剑认为:教研员的角色,之于行政是师爷、钦差;之于校长是伙伴、督察;之于教师是教练、裁判,因此,他提出教研员应成为“五台高手”,即:统观全局,登得上“高台”;专业引领,站得稳“讲台”;激励先进,搭得起“舞台”;规范竞争,把得牢“擂台”;助师成名,坐得住“后台”。
③崔允漷则认为,“教研员的角色需要定位在专业的课程领导者”,即“政策执行者、课程设计者、发展服务者、专业指导者、质量促进者”。
④3.一位教研员的自我描述“我一直默默无闻地在做一名历史教研员需要做和能够做的工作。
黎明即起,奔赴分布在城乡的各级各类学校,听课,与老师座谈、交流,评课(这也许叫“指导”吧);或迅速集结于某处便捷宾馆,与3到4名历史教师组成命题团队,秘密命制高三检测题、学业水平测试题、以及期中期末考试题(这也许叫“教学质量监控”吧);或马不停蹄地赶往某个会场,听专家讲座、同行经验宣讲、领导训话;或汽车换火车风尘仆仆地行走在祖国的一个又一个城市,参加各级研讨会,希望采得东山玉,攻我西山石。
”“教研员是教育园地的边缘人和小角色,如果说教研员还能有点作为的话,那完全靠和广大教师朋友加兄弟的温情。
‘你对我好,我才对你好’支撑着教研员和教师的交往关系,与教师相处,行政命令式的‘绝情’,是没有用武之地的。
”①国家教育委员会. 关于改进和加强教学研究室工作的若干意见. 教基[1990]013号.②中共中央国务院. 国务院关于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国发[2001]21号.③刘宝剑.教研员应成为“五台高手”[N]. 中国教育报,2007-04-13(5).④崔允漷.论教研室的定位与教研员的专业发展[N].上海教育科研,2009(8).4.应有的思考——现实工作中,辅导员的角色定位文件、专家的阐述,也许过于抽象和概括。
我们不妨着眼于自身教研工作实际思考:辅导员在工作中究竟扮演了哪些角色?从本市教研现状及本人多年教研工作经历而言,我认为,辅导员的角色分为以下几方面:(1)在学科发展中,辅导员是“领头羊”“舵手”。
(2)在教研活动中,辅导员是“策划者”“组织者”“引领者”“参与者”。
(3)在学校行政面前,辅导员是“伙伴”“服务者”。
(4)在教师专业发展中,辅导员是“伯乐”“引领者”“助跑者”。
(5)在主管领导面前,辅导员是“参谋”“执行者”。
四、辅导员(教研员)角色的实现——思考与建议辅导员一职,工作涉及的对象相对较多,在不同对象面前扮演的角色各不相同,如何实现每种角色的要求?应注意哪些问题?有哪些工作方法与策略。
以下是本人的体会和感悟。
1.立足学习与研究,在学科发展中扮演好“舵手”、“领头羊”角色“舵手”“领头羊”有一个共同特点:把握方向。
学科教育教学该怎样走?走向哪?辅导员承担着重要责任。
很大程度上,教研员的专业水平、教育理念决定着一个区域内该学科教育发展的状况,教师、教学及教研的成就。
要当好“舵手”,至少需要具备三方面的能力:研究、指导、管理。
在这三者中,研究是基础,是立身之本。
研究主要包括以下几方面:①教育思想、教育理论;②教学(课标、教材、教法、学法、评价等);③教师专业发展;④教研方式方法。
体会与建议:首先,意识和态度至关重要。
有句话说得好:你永远没法叫人一个装睡的人。
如果辅导员自身没有研究的意识和态度,他人永远无法帮助其提高。
其次,多学习、勤思考。
其实这是每个职业,或者说每个人都需要具备的能力。
辅导员的学习,不仅要关注学科教育教研,还应站到整个教育甚至社会发展的高度。
不仅阅读本学科相关书籍,参加与学科相关的培训与进修,还应有更广泛的阅读,应适当参加其他学科的活动,这样才能有更高的视野,才能避免“学科本位”的狭隘。
第三,讲究研究方法。
方法得当,事倍功半。
研究方法要注意科学性,要尊重客观规律,注意用事实、数据说话,尽量避免经验型、感觉型研究。
包括研究报告和论文的撰写。
第四,注重积累。
这里的积累包括学习资料的积累、研究资料及研究成果的积累等方面。
平时要善于分类,要有较强的捕捉、收集、整理信息的意识和能力。
此外,根据目前辅导员队伍的实际情况,补充以下建议:①一定要独立主持课题研究,经历课题研究的过程。
②一个阶段内要有一项重点(核心)关注的内容。
目前阶段需要重点关注的有以下方面:《课标(2011版)》的学习;人教修订版教材的使用与实践;学生“学”的研究(以学反思教);教师专业发展及骨干教师队伍建设研究等。
③课题研究与教研工作保持一致。
2.精心策划、认真组织,在教研活动中扮演好“策划者”“组织者”“引领者”“参与者”角色教研活动的开展是辅导员常规工作。
在教研活动中,辅导员既是活动的策划、组织者,又要亲自参与其中,做好引领者、主持人。
关于教研活动策划意识与组织能力,推荐阅读张丰所著的《校本研修的活动策划与制度建设》。
其中提到“有效教研活动的特征”包括:“研究主题与形式的针对性、活动过程的可参与性、解决问题的建设性、研究主题的连续性和渐进性、关注过程的生成性、理论结合实践的指导性”①。
“教研活动的组织与策划”包括:“形式背景的分析与教师需求的调查哦、活动环节的策划与教师参与点的设计、教研活动的准备与调控(主持调控技术)、行为跟进”②。
以上所涉及的每一个要素,都是教研活动策划和组织过程中需要认真考虑的。
当然,把握前沿信息、立足本区域实际是教研活动策划的两个基点,需要辅导员修炼好“顶天立地”的能力。
此外,需要特别强调的是:凡是预则立,不预则废。
每一项活动都要及早规划、精心设计、关注细节、有充分的准备。
需特别提到的是:教研活动一般分为研讨展示类和评比评选竞技类。
在后者中,设计活动方案时,需要充分调研和广泛征求意见,尽可能考虑各方因素,制定公平、公正、科学、合理的评选方案;在实施过程中,一定要坚守评选规则,坚持原则,也就是刘宝剑主任所说的“规范竞争,把牢擂台”。
辅导员工作的大忌之一就是“评比中不坚持原则,让自己威信扫地”。
此外,评选类教研活动还应充分考虑研究的要素,增强“研”的成分,淡化“评”的成分,避免为比赛而比赛。
3.替学校着想,在学校行政面前扮演好“伙伴”“服务者”角色辅导员与学校行政之间:一方面,辅导员的工作需要学校的支持和配合,例如:调用学科教师、承办教研活动、落实各项教研工作等;另一方面,学校教学教研及教师专业发展需要辅导员的指导和引领。
所以,大家更多是伙伴、合作者的关系。
站在辅导员的角度,还应该做好服务,因此是“服务者”角色。
在“伙伴”“服务者”这一角色中,应注意以下几点:①替学校着想。
牢记自己“服务者”的角色,学会站在学校立场(特别是学校行政工作的立场)思考问题,交流时应真诚、坦率、专业,应避免“学科本位”思想及“领导者”思想(有些辅导员认为自己是教育办(局)工作人员,是学校的上级,学校应该服从自己的工作;有些辅导员只考虑自己学科工作的重要性,没有顾及学校的整体工作等)。
②切忌随意评价。
也许,在安排工作时,辅导员把自己当“领导”,学校行政却不一定认可;但在某些特定情境下,辅导员就是“领导”。
例如:对学科教师的业务能力、专业水平的评价,对其他学校教学教研情况的评价等。
这时候,辅导员是专业人士,是“专家”,所说的话具有一定“权威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