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天津五大道案例分析

天津五大道案例分析


五大道街区风貌特色辨析
五大道作为受外来文化语境影响形成的居住区,所体现出的多样与多元性特色、 整体与和谐性特色都不愧为中国近代建筑文化的重要瑰宝。

多样性与多元性
住宅建筑形式多样、风格各异、异域风情浓郁、个性突出是五大道街区的重要 特色。在街区中至今保存好的300余幢历史建筑中,其建筑形式很少重复。多样与 多元化是五大道风貌最重要的特色。
五大道街区风貌特色辨析

整体性与和谐性
虽然五大道内的建筑形式风格异彩纷呈,但街区风貌整体和谐。这不仅与街区 有着严格的规划指导与建设控制密切相关,同时,建筑尺度、色彩和材料的和谐 是保持街区风貌特色整体性的重要因素。 1.建筑尺度与高度。五大道内的建筑尺度整体感觉精致小巧,与院落和建筑的空 间组合有关,对建筑高度与体量的整体控制是建筑尺度和谐的基础。由于多为独 立式住宅,建设规模的限定使住宅建筑体量相对较小,高度一般在三层以内,且 建筑高宽比多为1:2左右,属于适宜尺度范围。 2.建筑材料与色彩。虽然五大道的建筑材料选择具有多样性,既有西式建筑常用 的石材、仿石材等,也有中国传统的砖、瓦、木等材料。但为突出住宅建筑的质 朴、自然,建筑结构及装饰材料基本取自天然材料,如砖、瓦、木、石等。兼墙 体结构和墙体装饰于一体的古褐色清水砖是天津独具特色建筑材料,也是五大道 墙体最常用的材料,特别是一种俗称“疙瘩砖”的褐色墙体砌筑材料的使用,不 仅丰富了墙体的质感和变化,也增添了五大道的整体和谐感。作为居住区,五大 道的建筑色彩非常独到,稳重不失温馨,大气不失古朴。主要通过运用材料天然 质感和色彩进行搭配,给街区建筑增添了天然的和谐统一的自然韵味。

1903 年前,五大道地区还是天津西南城边的一片坑洼沼泽地,英租界第三次扩 张后将五大道所在区域扩展至英租界之内,确定其主要功能为居住,并在吹泥 填地中启动了五大道早期的开发建设。首先,英商在临近五大道西侧修建了别 墅和赛马场,并修了一条连接整个英租界区通向赛马场的道路 ———马场道。 马场道是五大道地区修建最早、最宽、最长,也是最漂亮的马路。之后,成都 道、大理道、睦南道、常德道和重庆道 等东西向主道和若干南北向联系道先后 建成,五大道的街区空间格局就此形成,由外国建筑师设计、满足外国人居住 需求、体现西方各国建筑风格特色的花园别墅开始在此兴建。
1.外来建筑文化语境的影响。作为英租界内的高档居住区,依据英租界区当局对 界内所有建筑物的外部造型必须是外国形式的规定,外来建筑形式成为五大道住 宅形式与风格的主流。业主和建筑师为了追求建筑个性和风格的新异,更是从不 同国家的地域建筑元素中汲取灵感,其建筑语汇可谓丰富多彩,英、德、法、意、 日、西班牙等各国地域风情的住宅都能在五大道中找寻到。
五大道街区风貌特色辨析
3.业主个性和文化取向的影响。五大道内的住宅 多由高端业主们自主建设,住宅的规模、形式、 风格以及建筑材料选择等都是业主社会地位、经 济实力和文化品味的具体体现,注重住宅个性和 品质成为业主们追寻的目标之一。为满足部分业 主的中国文化情结,设计师往往采取折中方式在 外来建筑形式中加入中国建筑文化元素,如将中 式住宅私密性院落与西式洋房形式结合,形成特 有的“西式洋楼 +中式庭院”中西合璧住宅形式。 这种住宅风格既有西方设计师对中国传统文化的 理解,也有中国建筑师在中国传统住宅形式上对 西方建筑艺术的接纳。
五大道的形成
首先,让我们回顾一下五大道是怎么形成的。

1860 年,天津被迫开埠,英国率先在海河西岸划地约 30. 7 公顷开辟租界区。 之后,法、美、日、德、意、俄、奥、比等其他八个国家也先后在海河两岸开 辟各自租界区,使天津成为中国开辟租界区国家最多的城市。为了进一步扩大 势力范围,英国先后三次扩大其租界区规模,到 1903 年,英租界区面积已经 达到 410 公顷,成为天津最大的外国租界区。
五大道的形成

1929 年之后,随着市政管网、公共服务设施以及公园绿地的逐步完善,五大道 优越的环境和完善的设施吸引了众多中国政要及社会名流在此置地建宅。据统 计,约有50位在中国和天津近代史上有重要影响的政要和社会名流都曾在此置 业或居住。由于这些达官显贵社会地位显赫或经济实力雄厚,其所建住宅大多 追求新异和奢华。至 19世纪 40 年代,五大道地区成为区域面积最大、花园洋 房最集中、名人宅邸最多的高档居住区。 1949年之后,五大道中的部分房产转为公有,不仅有机关单位进驻作为办公之 地,普通居民也通过分配进入五大道区域内居住,使五大道的社会结构及功能 都有所改变。20世纪70年代后,随着人口密度的急剧增加,五大道居住环境逐 渐恶化,致使原来环境幽静、树木茂密的花园洋房逐渐沦为拥挤、混乱和破旧 的大杂院。值得欣慰的是,虽然这个时期建筑及院落空间损毁严重,但历史形 成的街区空间格局和形态基本保持完好,为后来街区的整体保护奠定了基础。
五大道的街区形态与空间解析
2.街坊形式利于建筑空间组织。五大道长方形街区长宽比值k一般为1.5~3,街区 四个内角的角度β 满足75°≤β≤105°。这种街区不同于方形街区,产生两种不同的 临界空间,街坊短边面向交通量大的道路布置,可使大多数住宅面朝较为安静、 且朝向较好的街区长边。对商业建筑而言,街区沿着短边的地块可以再进行划分, 以从交通中获益。

五大道的街区形态与空间解析
五大道的街区空间形态非常特殊,其顺势而为的街道走向、长方形的道路网 格体系不仅完全不同于天津市的其他地区,就是与英租界的方格网道路也有很大 差别,并体现在道路结构、街坊形式、肌理、街道尺度和建筑体量等诸方面。
பைடு நூலகம்
街区路网结构与空间格局
五大道路网结构形成有明显的时代特征。地块东北角靠墙子河一带是五大道早 期开发的片区,其路网结构和地块划分有明显的原英租界方格路网自然蔓延的痕 迹,后期路网则体现出明确的规划思想。 1.顺应地形限制和地块出让需要。由于英租界辖属区域和先后建成的马场道、 成都道的区域限定,五大道形成了南北短,东西长的狭窄地形。规划摈弃在建筑 布局和地块出让不便弊病的方格路网,而顺势而为采取沿南北两条边界道路平行 开辟四条东西向道路,五条南北向道路,形成均质且有特色的东西向长、南北向 短并偏东一定角度的路网系统。这种路网结构不仅道路密度适中、街坊地块适宜 住宅布局建设、利于街区空间营造等,同时也巧妙有效地解决了外围、内部及纵 横道路之间的职能分工问题。即使在当今车流人流激增的情况下,五大道通过单 向行驶的限制,仍能保证交通的顺畅。
2.世界当代建筑思潮的影响。五大道中的历史建筑大多在 1910-1930 年所建,而 该时期的欧洲建筑思潮正处在新古典、折中、早期现代主义、新艺术运动和装饰 艺术派等多种建筑风格交融、转换的时期。颇有名气的外国建筑师加盟设计不仅 提高和带动了五大道整体建筑设计水平,也将世界当代的建筑思潮引入天津,追 随世界建筑潮流的住宅形式在五大道中随处可见。
3.街道空间的生活性。由于长界面的街坊形式非常有利于住宅布置,无论独幢 或是里弄住宅,建筑一般沿道路平行布局,出入口均面向街道,形成较为连续的 街道界面,从而强化了街道的生活职能。
4.街道尺度的适宜性。五大道内部的道路红线宽度比较均质,大多为8一12米 左右。由于住宅建筑多为 2一3层,与街道宽度和建筑高度的 D/H比为1的舒适尺度 相对吻合。
五大道名人故居赏析

天津庆王府是庆亲王奕劻长子,乾隆帝玄孙, 正红旗总族长,农工商部尚书载振在天津的 故居。建于1923年,位于当时的天津英租界 的香港道(今和平区重庆道55号),特殊保 护等级历史风貌建筑。 庆王府始建于1922年,原为清末太监大总管 小德张亲自设计、督建的私宅,在原英租界 列为华人楼房之冠。后被清室第四代庆亲王 载振购得并举家居住于此,因而得名“庆王 府”。庆王府占地面积4327平方米,建筑面 积5922平方米,为砖木结构二层(设有地下 室)内天井围合式建筑。整体建筑适应当时 的西化生活,更结合了中国传统文化意象, 是五大道洋楼之中西风东渐的典型建筑。 解放后,这座昔日的王府先后成为中苏友好 协会天津分会、天津市人民对外友好协会、 天津市外经贸委、天津市商务委和天津市人 民政府外事办公室的办公地点。
五大道的街区形态与空间解析

街区尺度与空间特征
进入五大道区域,宜人的街道尺度、宁静的街区环境以及舒适的街道与建筑空 间层次关系给人印象深刻。 1.居住空间的幽闭性。五大道原作为上层社会的居住区,独立宅邸多,里巷住 宅少;居住者达官显贵多,一般职员少。为了安全,这些建在英租界上的私人宅邸 摈弃了西方开放式的布局形式,多采取中国传统的高墙深院以强调隐私,并由此 形成五大道特有的深幽寂静的街市风格。 2.空间层次的丰富性。沿街住宅很少直接贴道路红线建设,一般都有超过人高 的封闭围墙和院落作过渡空间,住宅建筑根据院落规模退线深度不等,由此形成 建筑、院落、院墙和街道之间的空间层次递进。这种空间层次变化对街道景观、 视觉效果和视线关系等都起到丰富的作用。
天津五大道案例分析
小组成员:唐振玺、江光光、戴正超、刘准、黄宸
五大道简介
五大道是天津近代租界时期形成的历史街区,主要指在原英租界的西北区 域中东西方向并行排列六条街道(现为和平区内的成都道、重庆道、常德道、大 理道、睦南道和马场道)内的所属区域,占地约140公顷,目前也是天津最大的历 史文化保护街区。由于这几条街道空间形态独特,集中了大量风格各异的花园 别墅和名人宅邸,因此天津人形象的把这片特殊区域称之为“五大道”。 五大道是在天津特定历史背景下形成、并受外来文化语境影响的近代历史 街区,不仅人文背景与中国近代发展史关系密切,其街区结构、空间形态和建 筑风貌等也直接体现了当代世界规划与建筑思潮,并对天津城市文化和风貌特 色产生了重要影响。2010年8月,五大道获得“中国历史文化名街”的称号,成 为全国20个中国历史文化名街之一。
五大道名人故居赏析

张自忠故居为中华民国陆军二级上将、原西北军系将领、第 38师师长、原察哈尔省省主席与原天津市市长、代理冀察政 务委员会委员长与北平市市长、第59军军长、第卅三集团军 总司令兼第五战区右翼兵团司令张自忠在天津的故居,建于 1936年,位于当时的天津英租界伦敦道(今天津市和平区成 都道 60号)。重点保护等级历史风貌建筑。 1936 年 8月,张 自忠在任天津市市长期间,以“庆安堂”名义购得天津英租 界伦敦道厚德堂川记一块约 4.356 市亩的空地,此后开始建 设一座三层的主楼和一座二层的后楼。1936年至1937年期间 他在这里居住。这组建筑现为天津市民政局办公用房。 张自忠故居主要包括一座三层的主楼和一座二层的后楼,总 计16间房,在院内另有14间平房,建筑总面积达1400余平方 米。其中,主楼是一座砖木结构的两层西式楼房(局部三 层),楼前面用立柱支撑上下两层内廊,楼两侧有对称的外 凸多边形房间。房子外立面处理遵循现代简约风格,采用天 津地方材料,造型朴实无华。建筑内部一楼设有会议室;二 楼设有两座平台;三楼设有屋顶平台;后楼一楼为餐厅,二 楼为书房。大门右侧的平房也设有会议室,左侧平房为佣人 住房及门房。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