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浅谈计算机辅助教学

浅谈计算机辅助教学

浅谈计算机辅助教学
对学生智力发展的影响
计算机教学作为一门教育学科,它是运用现代化教育媒体,并与传统教育媒体恰当结合,传递信息以实现教育的最优化。

因此研究计算机教学的规律探索,计算机教学在优化课堂教学中的有效途径,对于当前的教育,教改具有重要意义。

初步实践表明,加强计算机教学既有助于学生积极主动地获取知识,以有助于发展智力,培养能力,从而提高教学质量。

由于计算机体积越来越小,功能日益提高,价格日益降低,使计算机被用于教育,进入一个崭新的时期,为全面提高教学质量提供了有力的条件。

一、计算机辅助教学的过程
由于计算机具有大量的储存单元。

对教学来源就可以预先把教学内容分成一系列的“小步骤”,使教学内容纵向呈阶梯状发展,横向呈平等状辐射,并按一定的逻辑顺序加以贮存。

形成许多不同程度不同水平的不同分支,我认为具体教学过程可按下图:
计算机学生
在开始上课时,学生开启计算机终端设备。

终端显示屏上显示出“菜单式”的教学内容栏目和课程的教学目标,供学生选择。

每个学生在选择了所学教学内容后,计算机还要通过学生的预测,掌握学生的知识水平。

并根据测验成绩水平的高
低对学生进行分组,并对不同组别的学生分别采用不同的进度和给予不同的个别指导。

在每阶段教学后,都要对学生掌握知识的情况进行评价并对下一步学习内容及学习方法、步骤作出决策上。

如是继续(呈现新的博学内容)、不是复习(重演旧的内容或类似内容),还是补习(提供更详细的补充材料),还是提示(提供启发学生理解问题的要点)。

这样的教学过程有利于实现“优秀教师教学的全体化,不同学生学习的个别化”。

二、对学生发展的影响:
㈠能消除学习中出现的“两极悬殊分化”的观象,达到共同发展的目的。

传统的博学是以班组授课为主,在任何一个教学班上,学生的“材”(包括知识的智力展水平,以及学习态度和学习习惯等等)都是各异的。

因而在教学中必然会出现参差不齐或两极分化现象。

但是班上长期出现悬殊的分化,这也是极不正常的。

产生这种不正常的原因仅从教学上来看,可以发现两种情况:一是在“注入式”或以“注入式”教学为主的班上,那些记忆速
度高和起点较好的学生,则不断上升,而相当一部分学生则不断下降,有的甚至于放弃学业。

另一种是在实施启发式教学的班上,尤其是那些专注发展智力和培养独立学习能力的实验班上,容易出现悬殊分化。

运用计算机辅助教学,由于课件的设计者,在课件设计之前,就了解到了学生的各种不同的学习特征,并在设计中尽量地各种特征反映到教学和程序中去。

因此在教学时,就能根据课前对学生的预测情况进行分析、判断,提供能适合每个学生的思维特征的教学过程。

在这个教学过程中,无论学生回答问题的正确与否,学生得到的反馈信息都是积极和建议性的,具有针对性的个别指导。

这样就能使原来的水平不一的学生都能在他力所能及的范围内和适合于他的教学方法过程中,进行独立学习。

从而使他们的学习动机得以强化,提高了学习的信心,并逐步缩小发展上的差距,跟上和赶上全班大多数,实现教学目标的统一化。

㈡能创设生动形象的教学环境,让学生轻松愉快地进行学习。

传统教学是以课堂为中心,并以传授抽象和符号化的书本知识为其主要任务,一般只重视教师的“灌”,而无视于“学”,不重视实践。

实行强制性的纪律,置学生于依附地位。

在这种教育“气氛”中,学生变得消极、冷漠、厌烦。

这种教育模式培养出来的人思想不活跃、知识面不宽广、综合能力差。

运用计算机辅助教学。

1、在教材的表现方式上,是运用图象和声音来表现教学内容,有效地克服传统教材用文字、符号来表现教学内容的局面,将教材具体化、形象化。

2、在教学方式上,则能根据教学内容的需要,在音乐的伴奏下,将教学内容在大与小、远与近、快与慢、零与整、虚与实之间实现灵活的相互转化。

因而使教学内容涉及到事物、现象、过程、情景交融地再现于教学中,克服了传统教学“粉笔+黑板”的单调模式,达到声画同步的教学效果。

声画同步,将二者有机结合。

因而从心理上消除了听课造成的疲劳和紧张感,充分调动学生视听觉,造成学生对教学内容的指向和集中(指向是选择一定的事物作为心理活动对象。

集中是人的心理活动深入于这一对象而开其它对象。

)这
样就使学生获得一种轻松、舒适、怡然的心情,从紧张的课堂学习气氛中解脱出来,在一种轻松、愉快的环境中“自由”地学习。

㈢有益于激发、调动学生的学习动机
高尔基说:“在生活中,没有任何东西比人的行动动机更珍贵更珍奇了。

”学生的学习动机决定学习倾向、学习持久性和学习效果。

学生有了学习动机,在学习中就能注意听,积极思维;就能持久的保持学习热情,就会产生同各种困难作斗争的毅力。

在运用计算机辅导教学中⑴由于课件(或称软件)的设计是由优秀专业教师、教育心理学家和程序设计师一起合作,并根据教学内容、学生学习特点和学生思考的方法来进行设计的一系列周密而完善的程序,并通过计算机对现实的精确模拟和计算机化的学习性游戏,因而使得教学图文并茂、生动形象、富有趣味。

即使是重现的山内容也不尽相同,这样尽管时间稍长或是重复、补充也不会使学生感到单调、厌烦和疲劳。

因而能吸引学生,使学生通过学习得到精神上的满足,从而诱发学
生的学习动机。

⑵由于在具体的教学之前,计算机要进行预测,掌握学生已有的知识水平。

从而提供完全适合该生的学习的教学要求和教学方法,并使整个教学过程都在适合于学生的原有知识的基础上进行,不受别人的干扰,若“对”时,能及时得到“赞扬”,进而进入下一步的学习。

若“错”时,则可及时得到积极性的“指导”,以帮助学生纠正错误,继续学习。

这样,一方面从学生实际出必,对不同学生提出不同的要求。

使他都学有所得,并在教学过程中不断进步。

从而提高信心,因而提高对学习的积极性;另一方面能使学生及时了解学习的结果,激起上进心,克服不足,从而培养和发展学生的学习动机。

㈣有利于做到及时强化,达到提高记忆率的目的。

根据巴浦洛夫说:当人进行感知、思考、行动以及产生情感的时候,在人脑神经组织的有关部位,便建立起暂时神经联系,并且留下一定的痕迹,以后在某种刺激物的影响下,这种痕迹就会恢复,过去经历的事物就会在人的头脑中得到反映,因而产生了记忆。

当这种“留下的痕迹越深、也就越易恢
复”,记忆也就越清晰。

根据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研究结果表明:
这组数据表明,提供的信息越逼近原型,记忆时间就越快。

由上可知,要加忆记忆效果,必须要做到:⑴使“留下痕迹”加深;⑵视听觉并举,同时感觉信息、⑶力争提供逼真的原型。

运用计算机辅助教学。

⑴由计算机提供的操作与练习,在指导教学中,能不厌其烦地给学生反复地解释概念、提问,耐心地等待学生回答,对学生的回答及时准确地提供反馈。

米勒曾说:“在反馈效应方面重要的标志就是在两秒钟之内作反映,计算机技术右以用毫秒为单位来作出反映,这比以前所的有效强化所需要的时间快得多,用这样反就的速度以补救他的错识
或强化他的认识,并通过适当的重复来进一步巩固学生的认识,并通过适当的重复来进一步巩固学生的认识,就会使得“留下的痕迹”加深⑵由于计算机可以综合控制多媒体。

这样学生所得到的信息量就大。

除有来自视觉的文字信息外,还增加了视觉的图象信息、颜色和明暗度以及来自听觉的音响信息,这样就充分地调动了学生的左右两个半脑同时接受、加工信息,做到视听觉并用。

⑶由于计算机具有制图技术,又比其他现代化教学手段更加完善,更加灵活。

如电影和电视,是提供“逼真原型”的很好的形象化教学手段但是他们都是固定的顺序,一般情况不易做到使学生再看一次或是重复某一部分他不懂的内容。

目前,电视录像虽具有可慢放、停格等技术,但在班级授课中,不易解决个别学生问题;幻灯机虽可停顿长一些,也可重复某一部分,但它一般又是表态模拟的形象。

这些缺点在运用计算机辅助教学中都能克服,因而所提供的教学信息更加接近“逼近原型”
㈤有利于创造性思维的培养
思维是人脑对客观实的概括和间接的反映;思维是在感知
的基础上产生和发展的,感性认识是思维活动的源泉和依据,因此教学就必须让学生通过感知获得大量具体而生动的材料。

在此基础上,让他们概括,从而反映出事物一般特征和规律性的联系和关系。

运用计算机辅助教学,就让学生在计算机环境中学习。

由学生主动控制、安排计算机。

使学生的学习从被动接受的状态变为主动学习状态。

由于计算机提供的学习环境具有灵活的知识结构,这样可让学生有目的地自由地去选择、发现并检验解决问题所用的不同方法。

同时鼓励学生在不担心做错的情况下,去尝试一些想法,探索一些观念和发展发散思维的技能,具过程是:“设想—做—比—发现”在教与学的过程中,学生不断地从反馈信息中,得到新动力。

这种教学方法大大优化于传统教学方法,起到了启发、鼓励、发展创造性思维的作用,为学生智力的开拓创立了一个稳定的环境。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