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路遥的当代意义

路遥的当代意义

路遥的当代意义
[摘要]路遥是当代中国为数不多的全心全意为人民写作的作家,崇高的“路遥品质”值得当代中国人尊重与发扬。

路遥为中国当代文学画廊贡献了一批栩栩如生的人物形象,他对当代文学题材的开拓作了新的尝试,执着地耕耘在城乡“交叉地带”,路遥的作品是一部“史诗”。

路遥的当代意义是不可低估的。

[关键词]路遥;精神品质;艺术个性
路遥已经逝世20多年了。

作为路遥的一名忠实读者,20多年来我一直在关注和思考着他的生活与创作。

路遥逝世后的这些年,有关路遥本人及其作品的论争此起彼伏。

但不可否认的是,路遥本人坚毅执着的性格品质和他创造的高加林、孙少平、孙少安、田晓霞、田润叶等艺术形象,已经深深地扎根于人们心中。

《在困难的日子里》、《平凡的世界》等作品已经成为当代中国青年励志的好教材,鼓舞着亿万中国青年(特别是农村青年)为改变自身的命运而奋斗。

路遥的当代意义是不可低估的。


路遥是当代中国为数不多的全心全意为人民写作的作家,崇高的“路遥品质”值得当代中国人尊重与发扬。

有人感叹,在今天的中国,像路遥这样的作家越来越少。

我们不禁要问,在当下的中国,像路遥这样用生命铸就事业的人能有几何,大多数人是围着“钱”或者“权”转,“实用主义”越来越成为各行各业的通行证。

在这样的大环境下,“路遥品质”就愈发显得珍贵。

不容置疑,路遥身上流淌的仍然是中华民族传统的血液,“路遥品质”仍然是对中华民族传统精神的传承与发扬。

但一个合格的作家,首先应该是一个道德高尚的人,是这个民族的优秀子孙。

只有怀着对自己民族深挚的爱,才能为民族的事业而奋斗不息,直到奉献自己的一切。

一个伟大的作家如果没有崇高的品质作支撑,是很难写出伟大的作品来的。

那么,什么是“路遥品质”?首先,路遥是为人民写作的。

全心全意为读者服务,是他创作的根本所在。

他曾这样说:“写作过程中与当代广大的读者群众保持心灵的息息相通,是我一贯所珍视的。

……古今中外,所有作品的败笔最后都是由读者指出来的;接受什么摈弃什么也是由他们抉择的。

”“只要广大的读者不抛弃你,艺术创造之火就不会在心中熄灭。

人民生活的大树万古长青,我们栖息于它的枝头就会情不自禁地为此而歌唱。

”“作为一个农民的儿子,我对中国农村的状况和农民命运的关注尤为深切。

……生活在大地上这亿万平凡而伟大的人们,创造了我们的历史,在很大程度上也决定着我们的现实生活和未来走向。

” 这就是路遥创造的根基。

另外,路遥认为,为了适应这种艰苦的创造性劳动的需要,还必须培养自己的优良品质:一是要有坚强的性格。

一个经常动摇的人不可能去完成一项艰苦的事业。

“我们不仅应该在创作实践中,更重要的是应该在日常生活中主动寻找困难,在不断克服各种困难的过程中锻炼自己的性格”。

二是对生
活应该永远抱有热情。

“艺术作品都是激情的产物。

如果你自己对生活没有热情,怎么能指望你的作品去感染别人?”三是应该有自我反省的精神。

“一个对自己经常抱欣赏态度的作家是不会有什么出息的,应该经常检讨自己,要有否定自己的勇气”。

四是“需要一种实实在在的精神。

我们应该具备普通劳动人民的品质,永远也不丧失一个普通劳动者的感觉,像牛一样地劳作,像土地一样地贡献”。

路遥这样说了,他也这样做了,他为事业、为读者、为人民奉献出了青春与生命。


路遥为中国当代文学画廊贡献了高加林、刘巧珍、马建强、孙少平、孙少安、田晓霞、田润叶等一批不朽的人物形象。

路遥小说中的人物形象众多,但塑造较为成功的往往是青年形象,特别是农村青年形象。

究其原因,路遥本身就是农民的儿子,对农村的人和事比较熟悉。

他说:“我只能在我自己生活和认识所达到的范围内努力”,“我是一个传统农民的儿子,在大山田野里长大;又从那里走出来,先到小县城,然后又到大城市参加了工作。

农村我是熟悉的;城市我正在努力熟悉着;而我最熟悉的是农村和城市的交叉地带” 。

另外,路遥的小说具有某些自传体的特征。

他所写的人与事,很多就是他的亲身经历。

路遥在世的时间并不长,只有短暂的四十二个春秋,其人生经历中最丰富的部分莫过于青年时代。

这也是路遥能够成功塑造出一些青年人物形象的重要原因。

我个人认为,路遥笔下的青年形象,大致可分为四种类型:第一类是理想型(或叫唯美型),这类人物以城市姑娘为主,田晓霞、吴亚玲的形象最具代表性。

她们是男主人公心中的“女神”,是东方的“维纳斯”,是激励男主人公不断战胜困难、发奋进取的力量源泉。

她们一般外表美丽大方,性格热情开朗,善解人意,乐于助人。

在困难的日子里,马建强饿得两眼昏花、四肢乏力,根本无心顾及学习,是吴亚玲顶着同学们的误解与偏见,想方设法帮助他度过难关,谱写了一曲动人的青春之歌。

而《平凡的世界》中的田晓霞在孙少平成长的过程中,更是扮演了多重角色:老乡、同学、朋友、旅伴、恋人。

孙少平困难时,晓霞来了;孤单时,晓霞来了;迷茫时,晓霞来了。

即使田晓霞最后因公殉职,但她对孙少平的影响却永远也不会消失,必将激励他好好活下去,他们的友谊与爱情已经成为孙少平心中最美好的回忆。

第二类青年可称谓奋斗型,此类形象以高家林、孙少平最突出。

他们渴望从农村进入城市,由农民变成“公家人”、城里人。

特别是高家林那种离开乡土、到城市生活的愿望就更迫切,但高家林的奋斗却以失败而告终。

而孙少平却较为幸运,经过一番磨难,最终成了一名煤矿工人,算是端上了“铁饭碗”。

这两个青年人的形象之所以典型,是因为他们走过的道路正代表着中国亿万农村青年(即农民工)在改革开放新时期所走过的道路。

改革开放三十年来,一部分农村青年靠奋斗最终融入城市,变成“城市人”、“公家人”;但大部分农村青年却当起“农民工”,在城市打拼一番,却没有找到合适的位置,或是在城市站不住脚,最后又不得不回到农村。

第三类青年属于现实型。

这类人一般文化程度不高(初中或小学毕业)。

由于自身的局限性,他们虽有自己的理想,但缺乏远大的志向;虽然想干一番事业,但想法更加务实。

只希望改变眼下的生活,追求当下的幸福,而不是像高家林、孙少平那样,希望改变所谓的“身份”、“地位”,成为“城市人”、“公家人”。

这类人物,如《人生》中的巧珍,《平凡的世界》中的少安等。

刘巧珍自己是个文盲,却一心想嫁给一个识字人,好好在高家村生
活,关心的只是“母猪又下了几个猪仔”这样的事。

而孙少安也不像孙少平,一心想到城里去谋事,他只想在双水村干一番事业,改变眼下艰难的生活。

特别是在婚姻问题上,他更趋理性,认为和“公家人”田润叶生活在一起根本不可能,于是就从山西讨来一个秀莲,简简单单结了婚。

然后和秀莲同甘苦,共患难,在家乡盖起了新房,办起了砖厂,当上农民企业家。

第四类青年可称作庸俗型。

他们绝非“坏人”、“恶人”(在路遥的小说中,是找不到“坏人”、“恶人”的),但他们身上一般都存在这样或那样的缺点、污点,一旦他们意识到自身的缺点,就会痛改前非,重新做人。

如《在困难的日子里》中的周文明,在马建强最困难的时候,不是伸出援助之手,而是嘲笑、侮辱、戏弄他,这种行为是自私的,不道德的,但他最后和马建强握手言和,重归于好。

《平凡的世界》中的王满银,游手好闲、好吃懒做,总想投机取巧发家致富,最后,当看到自己满头白发时,才意识到自己不知已荒废了多少美好时光,终于改过自新。


路遥对当代文学题材的开拓作了新的尝试。

一般来说,一个作家由于生活环境和自身经历的局限,可能只会对某一地域较为熟悉,从而形成其鲜明的艺术个性。

如刘心武的北京市民系列小说,蒋子龙的改革系列小说,陆文夫的“小巷”系列,高晓声的陈奂生系列等等。

而路遥却执着地耕耘在城乡“交叉地带”。

他说:“农村与城镇的‘交叉地带’,色彩斑斓,矛盾冲突很有特色,很有意义,值得去表现,我的作品多是写这一地带的……种种的矛盾……更多的是一种复杂的相互折射。

面对这种状况,不仅要认真熟悉和研究当前农村的具体生活现象,还要把这些生活放在一种更广阔的社会背景和长远的历史视野之内进行思考。

”。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