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劳动保障监察办案程序规则

劳动保障监察办案程序规则

劳动保障监察办案程序规则为进一步规范劳动保障监察办案程序,及时依法查处劳动保障监察违法案件,切实维护劳动者得合法权益,提高劳动保障监察机构工作效率与服务水平,树立劳动保障监察机构廉洁、公正执法得社会形象,根据《劳动保障监察条例》等法律法规规定,制定本规则。

一、受理(一)劳动者对用人单位违反劳动保障法律法规、侵犯其合法权益得行为,有权向劳动保障监察机构投诉。

对因同一事由引起得集体投诉,投诉人可推荐代表投诉。

(二)投诉应当由投诉人向劳动保障监察机构递交投诉文书。

书写投诉文书确有困难得,可以口头投诉,由劳动保障监察机构当场制作笔录,并交由投诉人签字。

(三)对符合下列条件得投诉,应当在接到投诉之日起5个工作日内依法受理,并于受理之日立案查处:1、违反劳动保障法律法规得行为发生在两年内得;2、有明确得被投诉用人单位,且投诉人得合法权益受到侵害就是被投诉用人单位违反劳动保障法律法规得行为所造成得;3、属于劳动保障监察职权范围并由受理投诉得劳动保障监察机构管辖。

(四)对违反劳动保障法律法规得行为超过2年得投诉,劳动保障监察机构应当在接到投诉之日起5个工作日内决定不予受理,并书面通知投诉人。

超过2年期限得计算,自违法行为ﻭ发生之日起计算;违法行为有连续或者继续状态得,自行为终了之日起计算.(五)属于劳动保障监察职权范围但不属于受理投诉得劳动保障监察机构管辖得投诉,应当告知投诉人向有管辖权得劳动保障监察机构提出。

(六)各级劳动保障监察机构应设立举报投诉接待室,公布办公地址、电话、传真、信箱与电子邮址等,指派专人负责接待、登记、受理举报投诉案件。

举报投诉设立台帐登记制度。

二、立案(一)立案应依法严格审查投诉人应提交得相关材料:1、投诉人得身份证原件及复印件;2、投诉人与被投诉用人单位之间存在劳动关系得证明;3、投诉人投诉用人单位违反劳动保障法律法规得事实;4、投诉人得请求事项;5、委托代理人得《授权委托书》对应提交材料不足得,劳动保障监察机构应当告知投诉人补正投诉材料。

(二)立案应严格履行法定手续,制定案卷,填写《立案审批表》。

《立案审批表》应当载明下列内容:1、案由及案件来源(即检查中发现、举报、投诉、书面审查、移送、交办等);2、当事人基本情况;3、案情简介:违法行为发生得地点、时间;4、立案法律依据;5、监察人员得意见;6、劳动保障监察机构负责人得审核意见;7、案件来源得相关材料.劳动保障监察机构负责人审查批准立案得,批准之日即为立案之日.三、调查取证(一)劳动保障监察员进行调查不得少于2人.劳动保障监察机构应指定其中1名为主办监察员。

(二)劳动保障监察员对用人单位进行调查时,应当遵循以下规定:1、进入用人单位时,应佩戴劳动保障监察执法标志,出示劳动保障监察证件,并说明身份;2、就调查事项制作笔录,应由劳动保障监察员与被调查人(或其委托代理人)签名或盖章。

被调查人拒不签名、盖章得,应注明拒签情况。

(三)劳动保障监察员进行调查时,承担下列义务:1、依法履行职责,秉公执法;2、保守在履行职责过程中获知得商业秘密;3、为举报人保密。

(四)劳动保障监察员在进行劳动保障调查时,有下列情形之一得,应当回避:1、本人就是用人单位法定代表人或主要负责人得近亲属得;2、本人或其近亲属与承办查处得案件事项有直接利害关系得;3、因其她原因可能影响案件公正处理得。

当事人认为劳动保障监察员符合本回避规定应当回避得,有权向劳动保障监察机构申请,要求其回避。

当事人申请劳动保障监察员回避,应当采用书面形式。

同时承办监察员在遇及应回避情形时,也应主动向监察机构负责人要求回避。

回避决定应在收到申请之日起3个工作日内作出。

作出回避决定前,承办监察员不得停止对案件得调查处理。

对回避申请得决定,应当告知申请人。

承办监察员得回避,由劳动保障监察机构负责人决定;劳动保障监察机构负责人得回避,由劳动保障行政部门负责人决定. (五)劳动保障监察机构进行调查时,有下列情形之一得可以采取证据登记保存措施:1、当事人可能对证据采取伪造、变造、毁灭行为得;2、当事人采取措施不当可能导致证据灭失得;3、不采取证据登记保存措施以后难以取得得;4、其她可能导致证据灭失得情形得。

(六)采取证据登记保存措施应当按照下列程序进行:1、劳动保障监察机构提出证据登记保存申请,报劳动保障行政部门负责人批准;2、劳动保障监察员将证据登记保存通知书及证据登记清单交付当事人,由当事人签收。

当事人拒不签名或者盖章得,由劳动保障监察员注明情况;3、采取证据登记保存措施后,劳动保障监察机构应当在7日内及时作出处理决定,期限届满后应当解除证据登记保存措施;在证据登记保存期内,当事人或者有关人员不得销毁或者转移证据;劳动保障监察机构及劳动保障监察员可以随时调取证据。

(七)劳动保障监察机构进行实施劳动保障调查时,可以向用人单位及其有关人员发出劳动保障监察询问通知书,用人单位及其有关人员应当按劳动保障监察询问通知书规定得时限与要求予以回复。

(八)劳动保障监察机构在实施调查中涉及异地调查取证得,可以委托当地劳动保障监察机构协助调查。

受委托方得协助调查应在双方商定得时间内完成。

(九)劳动保障监察机构对违反劳动保障法律得行为得调查,应当自立案之日起60个工作日内完成;情况复杂得,经劳动保障行政部门负责人批准,可以延长30个工作日。

因当事人逃匿、无法取得相关证据或者其她法定事由,致使调查无法进行得,经本级劳动保障行政部门负责人批准,中止案件得调查。

中止调查得情形消除后,劳动保障监察机构应当恢复调查。

自恢复调查之日起,调查期限继续计算。

延长调查期限与中止调查得案件有投诉人得,劳动保障行政部门应当自批准延长调查期限或者中止调查之日起三日内书面告知投诉人。

(十)对不能当场作出处理得违法案件,调查结束后,劳动保障监察员应提出初步处理建议,并填写《案件处理报批表》,移送审理人员.审理人员接受案卷后,应对案件得事实、证据、程序、适用法律等进行全面审核,对需补充调查情况得,退由调查人员进行补充调查;对符合案审要求得,提出审理意见,报监察机构负责人审批。

(十一)劳动保障监察员对调查取得得证据应制作《证据清单》,并将相关得证据附后。

《证据清单》应当载明下列内容:1、证据名称;2、证据来源;3、证据所要证明得内容;4、证据取得得时间及证据收集人员签名等内容。

(十二)下列证据材料不得作为定案得依据:1、以违反法律禁止性规定或者侵犯她人合法权益得方法取得得;2、严重违反法定程序收集得;3、以偷拍、偷录、窃听等手段获取,侵害她人合法权益得;4、以利诱、欺诈、胁迫、暴力等不正当手段获取得;5、被对方当事人或者她人进行技术处理而无法辩明真假得;6、不能正确表达意志得证人提供得;7、不具备合法性、真实性与关联性要求得其她材料.(十三)下列证据不能单独作为定案得依据:1、未成年人所作得与其年龄与智力状况不相适应得证言;2、与一方当事人有亲属关系或者与一方当事人有不利关系得证人所作得对该当事人不利得证言;3、难以识别就是否经过修改得视听资料;4、无法与原件、原物核对得复印件、复制品;5、经一方当事人或者她人改动、对方当事人不予认可得证据材料;6、其她不能单独作为定案依据得证据材料.(十四)证明同一事实得数个证据,其证明效力一般可以按照下列原则分别认定:1、国家机关以及其她职能部门依职权制作得公文文书优于其她书证;2、鉴定结论、现场笔录、勘验笔录、档案材料以及经过公证或者登记得书证优于其她书证、视听资料与证人证言;3、原件、原物优于复制件、复制品;4、法定鉴定部门得鉴定结论优于其她鉴定部门得鉴定结论;5、原始证据优于传来证据;6、其她证人证言优于与当事人有亲属关系或者其她密切关系得证人提供得对该当事人有利得证言;7、数个种类不同、内容一致得证据优于一个孤立得证据。

(十五)收集书证作为行政处罚证据得,应当符合下列要求:1、收集得原件、原本与副本均属于书证得原件。

收集原件确有困难得,可以收集与原件核对无误得复印件、照片或节录本上签字或加盖公章,并注明“与原件核对无误”字样或文字说明;2、收集由有关部门保管得书证原件得复制件、影印或者抄录件得,应当注明出处,经该部门核对无异后加盖其印章;3、收集报表、图纸、会计帐册、专业技术资料、科技文献等书证得,应当附有文字说明材料.(十六)收集计算机数据、录音或者录象等视听资料作为认定违法行为得证据使用得,应当符合下列要求:1、收集原始载体.收集原始载体确有困难得,可以收集复制件;2、注明制作方法、制作时间、制作人与证明对象等;3、声音资料应当附有该声音内容得文字记录。

(十七)收集证人证言作为认定违法行为得证据使用得,应当载明下列内容:1、写明证人得姓名、年龄、性别、职业、住址、身份证件号码、联系电话等基本情况;2、证人就所知道得违法事实作出得客观陈述;3、有证人得签名;不能签名得,应以捺指印或盖章等方式证明;4、注明出具证言得日期;5、附有居民身份证复印件等证明证人身份得文件.(十八)案件调查监察员询问当事人或证人,应当制作《调查询问笔录》,一份调查询问笔录只能对应1名被询问人,《调查询问笔录》应当载明下列内容:1、案由;2、询问机关名称;3、询问人、记录人得姓名及执法证件号码;4、被询问人得基本情况,包括姓名、性别、年龄、民族、身份证件号码、住址、工作单位、联系电话等;5、询问地点、起始得时间(起始时间应注明年、月、日、时与分); 6、劳动保障监察员表明身份与亮明执法证件得记录;7、询问内容,包括违法事实得时间、地点、行为、行为人、情节、后果;8、被询问人对调查询问笔录得确认意见;9、被询问人逐页签名或盖章。

记录人在记录《调查询问笔录》时,应忠实被询问人原意,不能随意加进自己得理解与瞧法,也不能随意增删与更改。

《调查询问笔录》中被询问人回答得内容记录有修改得,应由被询问人逐处签名、捺指印或者盖章确认。

询问结束,应将调查询问笔录交给被询问人核对,由被询问人在调查询问笔录终结处,载明对该调查询问笔录真实性得意见,签名并注明时间。

被询问人拒绝在《调查询问笔录》上签字确认得,应由2名劳动保障监察员在《调查询问笔录》中注明并签名。

(十九)在证据可能灭失或者以后难以取得得情况下,行政执法人员应当填写《先行登记保存证据审批表》,经行政处罚施机关负责人批准可以先行登记保存,准予先行登记保存得,执法人员应当向当事人出具《先行登记保存证据通知书》,《先行登记保存证据通知书》应当载明下列内容:1、被保存证据当事人得姓名或名称;2、采取登记保存得理由与依据;3、先行登记保存得方式、期限与地点;4、告知登记保存期间、被先行登记保存证据当事人不得转移或销毁证据得法律责任;5、加盖劳动保障行政部门公章并注明日期;6、先行登记保存证据清单:包括证据得名称、生产单位、规格与数量,监察员执法证件号码及签名,被保存证据当事人签名或盖章并注明时间。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