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名]: 法治与德治的经典结合
[责任者]: 王松苗
[发表时间]: 2001-02-21
[原文出处]:
[秘密等级]: 公开
[字数]: 1867
[主题词]: 法治/德治
[正文]:
人民调解:法治与德治的经典结合
王松苗
对婚姻家庭关系中的一些行为如婚外性行为等,到底是适用法律调整,还是适用道德调整?随着《婚姻法》修改讨论的深入,社会各界开始对道德和法律关系展开深层次的思考。
撇开婚姻质量等这些难以量观的因素不谈,长期以来我国的婚姻家庭关系应该说是比较稳定的。
一方面,这与中华民族追求至中、和谐的社会结构和社会关系的传统文化有关,与中华民族重视亲情、相互体谅的道德观念密不可分,另一方面,也应当归功于我们长期以来创设的一系列调处家庭和社会矛盾的宝贵经验。
被西方学者友善地誉之为“东方经验”的人民调解制度,就是这方面的典范之一。
创立于第一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的人民调解制度,在大半个世纪的社会生活中,之所以一直深受百姓的喜爱,就在于它不仅照顾了中国人不爱伤面子、不愿打官司的传统习惯,契合了中国百姓“风物长宜放眼量”、“化干戈为玉帛”的优秀品德,尽情地发挥了道德的感召作用;而且由于这种调解制度建立在分清是非的基础上,以法律精神和法律规定作依据,因而它又不悖离法治的精神。
在这个意义上,我们说,人民调解制度符合江泽民同志最近提出的“既要依法治国,又要以德治国”的精髓,是法治与德治的经典结合。
也正是得益于这种经典结合,群众对这种非诉讼调解方式青睐有加,形象地说它“一不误工,二不花钱,三不伤感情”。
从法治的角度看,人民调解制度是我们实行依法治国,维护社会稳定的重要法律武器。
人民调解制度是指在人民调解委员会主持下,依法对民间纠纷双方当事人通过耐心说服教育,使彼此互谅互让,达到消除纷争,恢复和好的一种群众性自治活动。
我国《宪法》第一百一十一条第二款规定:“居民委员会、村民委员会设人民调解”,“调解民间纠纷。
”在这一原则指导下,《城市居民委员会组织法》第三条、《村民委员会组织法》第二条、《人民调解委员会组织条例》第七条等进一步规定,人民调解委员会要遵循依法调解的原则,把国家法律和政策作为评判是非曲直的标准,公正地面对纠纷当事人;而当事人则可以根据自己的意愿,决定是接受调解还是进行诉讼,从而无损于法律赋予公民的诉讼权利。
由于人民调解不仅依据法定的授权进行,而且按照法律的规定
开展工作,因而它完全符合法治的精神。
人民调解作为具有中国特色法律制度的组成部分,在团结群众、稳定基层、加强社会主义民主法制建设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被誉为维护社会稳定的“第一道防线”。
从德治的角度看,人民调解制度充分体现了道德的感召作用和劝导作用。
在分清是非的基础上依靠道德的教化作用,说服纠纷双方当事人互谅互让,使矛盾纷争在相对的平和中妥
善化解,能使纷争双方免除诉讼之累;以法为据,以理服人,以德感人,为纠纷的双方打开了心锁,有利于修复和谐的人际关系,从根本上解决矛盾;同时,依靠道德说教,化解矛盾,有利于今后邻里之间、亲友之间、个体和群体之间的长期友好相处,有利于社会稳定。
尤为重要的是,通过调解所显示出的胸襟和气魄、宽容与体谅,对于潜移默化地丰富新时期的社会主义道德内容,提升公民的道德情操,有着不可估量的感染力和影响力。
人民调解制度通过妥善地调处各种纠纷,有效地将法律的规范性和道德的感召力结合在一起,走出了一条法治和德治相得益彰的新路,推动了法治和德治的互动与发展。
一方面,将道德教育运用于法律生活中,有利于法律的制定、遵守、贯彻和执行,有利于发挥法律的规范作用;另一方面,以法律的强制力作为后盾,开展道德教育,又有利于道德感召作用的发挥,丰富和升华了道德本身的建设。
历经几十年的风雨,人民调解制度对于调处人民内部矛盾,稳定婚姻家庭等社会关系,简化司法程序,在今天仍然发挥着巨大作用,显示了独特的法治魅力。
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长李鹏去年11月18日在重庆考察时再一次明确肯定指出,人民调解制度是一项很有效的制度。
一项统计表明,目前我国近八成乡镇共有97万多个调委会,调解人员总数达880余万。
近两年来共调解各类矛盾纠纷1511多万件,揭发犯罪线索7万多件,防止民间纠纷引起自杀6万多件,避免非正常死亡8万多人。
这些数字表明,人民调解在维护婚姻家庭关系、农村社会稳定、城镇治安、厂矿企事业单位的体制改革、下岗职工的思想工作、外来人口的管理、释解人员的帮教等方面都起到了不可或缺的作用。
进一步加强人民调解工作,使之规范化、科学化、现代化,不仅仅是解决人民内部矛盾的需要,更是社会发展、长治久安的需要。
创建时间: 2001-08-07
修改时间: 2001-08-07
操作员: CN=jyj/O=notescer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