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节中国养猪业现状中国是世界第一养猪大国,到2005年中国养猪存栏量已达到世界总存栏量的51%,在世界养猪业中占据了重要地位。
1990年中国生猪饲养量为3.6亿头,2001年增加到4.3亿多头,猪肉总产量达4300多万吨,到2005年出栏6.5亿多头,猪肉产量达5009.4万吨,占中国肉类产量的64.5%,占世界猪肉产量的48.9%。
2005年中国畜牧业总产值1.33万亿元,其中养猪业占64%,约占农业总产值的20%。
1990年年出产商品猪50头以上的养猪场(户)不足10万个,到2005年中国共有生猪养殖场(户)约1.08亿家,各种规模化养猪场年出栏达到1.1亿多头。
截止2008年3月底,估计各种规模化养猪场以及养猪合作社的养猪存栏量已超过全国总存栏量的70%。
第二节当前猪烈性疾病概况1996年自华北地区开始暴发“蓝耳病”即“猪繁殖与呼吸系统障碍综合症”(PRRS),2001至2002年自广东开始暴发猪圆环病毒2型即猪“断奶后多系统衰竭综合症”(PMWS),2006年6月自江西、安徽开始一场被称为“猪高热综合症”的高致死率猪病席卷中国大地,中国境内80%的大中小养猪场及散养户均遭此难。
中国养猪历史上经历了三次较大的疫病流行,一次比一次严重,一次比一次损失巨大,到2007年4月全国生猪存栏量不到2005年同期的30%,引起中国养猪业的巨大恐慌!已经证明“猪高热综合症”系高致病性蓝耳病变异毒株所引起,与圆环病毒一样,严重损害机体免疫系统导致免疫抑制,猪群出现免疫麻痹,群体免疫功能急剧下降,对多种病原微生物的敏感性增强,引发多种不可治传染性疾病(如猪瘟、乙型脑炎、伪狂犬、细小病毒、轮状病毒、流感病毒等)的暴发和多种高度传染疾病(如链球菌、附红体、胸膜肺炎、肺炎支原体、大肠杆菌、巴氏杆菌、副猪嗜血杆菌等)混合感染并迅速传播,造成中国养猪业急剧滑坡的灾难性损失!第三节疫病暴发流行和大规模死亡的主要原因一、平常滥用抗生素和抗菌药物:包括阿莫西林、氟苯尼考、多西环素、土霉素、痢菌净、喹乙醇、磺胺类和喹诺酮类药物以及化学制剂、高剂量微量元素等导致肝肾功能的损害和免疫功能的降低。
二、对药物缺乏足够的认识:对保健药物特别是保健中药和保健方法缺乏足够的认识,保健药物及保健程序不当。
三、对消毒药物和消毒方法缺乏足够的认识:消毒药物选择不当、消毒措施不得力和消毒方法不准确。
四、圆环病毒2型的广泛感染导致猪群免疫抑制:免疫抑制性疾病导致免疫接种失败和猪群对各种病原微生物的敏感性增强,非常容易引起各种细菌病毒继发感染。
五、病急乱投医、乱用药和大剂量药物的使用:蓝耳病与圆环病毒2型均属免疫抑制性疾病,临床上若治疗不及时,多与猪瘟、伪狂犬、细小病毒、轮状病毒、流感以及链球菌、附红体、胸膜肺炎、肺炎支原体、大肠杆菌、巴氏杆菌、副猪嗜血杆菌等混合感染,很快导致抗病能力极度低下,各系统器官功能衰竭,乱投医、乱用药和大剂量药物把猪吃死了,打针打死了。
六、市场混乱病猪肆意流通:大量感染的病猪在市场广泛流通,无人管制,肆意泛滥而导致暴发流行。
第一节猪的基本生物学特性一、繁殖特性:母猪卵巢中有卵原细胞11万个,3月龄左右开始发情排卵,一生仅排卵400-2000枚,一个发情期的排卵数为30-40枚,个别可达80枚,通过外激素或中药(如多情多仔)处理可增加排卵数达30-40枚;公猪3月龄左右开始产生精子,一次射精量200-400ml,含精量200-800亿个;受精能力保持时间为卵子8-10小时,精子24-48小时。
母猪性成熟期为4-5月龄(太湖猪3月龄);适配期:中国猪6-8月龄,外国猪8-10月龄;妊娠期114天(108-120);发情周期20-22天(平均21天);断奶期至发情期间隔7-14天;年产胎次2.2-2.5胎;产仔数(经产母猪)10-12头/胎(比其它家畜高,中国猪比外国猪产仔多,太湖猪产仔超过15头,最高记录为42头)。
二、感官特性:猪的味觉、嗅觉、听觉灵敏,视觉不发达。
1、味觉:猪的平均味蕾数与其它动物的比较:猪15000个,狗1700个,人900个(猪比狗高8-9倍,比人高16-17倍)。
猪依靠味蕾采食时有选择性,能辨别口味,特别爱吃甜食、喜欢酸味及腥味。
2、嗅觉:猪对气味的识别能力比狗高1倍,比人高7-8倍。
仔猪出生后便靠嗅觉寻找乳头,3天后能固定乳头,在任何情况下不能够弄错,凭着灵敏的嗅觉识别群内的个体、自己的圈舍和卧位,保持群体内个体间、母子间的密切联系,在公母性联系中,嗅觉也起很大的作用,能嗅到很远的异性的气味,并发出反应。
3、听觉:猪的听觉相当发达,即使很微弱的声音也能敏锐地觉察到,能迅速地判断声源方向,能辨别声音的强度、音调和节律,容易对各种呼名、口令、声音刺激快速建立条件反射。
4、视觉:猪的视觉很差,缺乏精确的辨别能力,视距短,视野范围小,不靠近物体看不清楚,对光的刺激较弱,对颜色分辨能力也较差,人们通常利用这一点,用假母猪进行公猪采精训练。
三、适应特性:猪对自然地理、气候条件的适应性很强,包括对气候冷热的适应、对饲料多样性的适应,对饲养方式和方法(自由采食和限食,舍食和放牧)的适应。
因此,除宗教和社会习俗原因禁止养猪外,凡是有人类生存的地方都可以养猪。
四、广食特性:猪是杂食动物,门齿、犬齿和臼齿都很发达,猪胃是肉食动物的简单胃和反刍动物的复杂胃的中间类型,因而能利用各种动植物和矿物质饲料。
猪对精料有机物质的消化率为76.7%,对青饲料有机物的消化率为64.67%,对优质干草有机物消化率为51.2%,对粗纤维的消化能力较差,饲料中纤维含量越高对日粮消化率越低。
对粗纤维的消化率随品种和年龄不同而异,成年猪比幼龄猪、中国猪比外国猪更耐粗食,猪日粮中适宜的粗纤维水平为母猪8-10%,大猪5-8%,幼猪3-5%。
五、生长特性:猪胚胎期时间短,同胎数量多,出生时发育不充分,头比例大,四肢不健壮,各器管发育不完善,对外界环境的适应能力弱,初生体重小(1.0-1.5kg)仅占成年体重的1%。
为了补偿生长胚胎期的不足,出生后两个月内发育特别快,30日龄的体重为初重的5-6倍;2月龄时为1月龄的2-3倍,160-170日龄相当于初生体重的90-100倍,体重达90-110kg,即可上市。
六、基本生理特性:1、猪的最适生长环境温度:3日龄30-32℃,4-7日龄28-30℃,育成阶段18-20℃,育肥阶段15-18℃,湿度60%-80%。
2、正常体温:猪正常体温为38℃-39.5℃。
仔猪的正常体温比成年猪的正常体温高0.5℃,傍晚比上午高0.5℃;南方猪比北方猪体温略偏高,夏天比冬天体温略偏高;南方的猪体格较小,较为耐热,北方的猪体格较大,较为耐寒。
3、常用指标:心率58-86次/秒;动脉收缩压148(108-189)mmHg,舒张压100(72-122)mmHg;呼吸频率18(11-38)次/秒;血糖正常含量(雄性)85.0mg%,(雌性)90.0 mg%;血钙正常含量(雄性)9.65mg%,(雌性)11.1mg%;血液中激素的正常含量T4:3.32±0.80μg/dL,T3:89.8±36.17 ng/dL;孕酮(发情期)1.0 ng/ml,(黄体期)25-35 ng/ml。
第二节猪的基本行为学特征一、采食行为:猪的饮食欲受脑丘下部食物中枢控制,位于丘脑下部外侧的称摄食中枢,内侧部的为饱和中枢、饮水中枢,他们相互作用,决定动物的食欲、饮水及其它系列消化活动。
猪生来就具有拱土的遗传特性,特别喜爱甜食、酸食及腥味,对苦味特别厌恶;颗粒料与粉料相比,更爱吃颗粒料,干料与湿料比,更爱吃湿料。
猪的采食有竞争性,群饲比单饲的猪吃得多,吃得快,增重也快;猪在白天采食6-8次,比夜间多1-3次,每次持续时间10-20分钟,在多数情况下,饮水与采食同时进行;猪的饮水量大,仔猪吃料时,水料比为3:1,吃配合料的小猪,每昼夜饮水9-10次,吃湿料的饮水2-3次,吃干料的猪,采食后立即饮水。
二、排泄行为:猪不在吃、睡的地方排泄粪尿,一般在食后饮水或起卧时,选择阴暗潮湿或污浊的角落排粪尿,且受其它猪的影响。
在良好的管理条件下,猪是家畜中最爱清洁的动物。
在采食过程中不排粪,饱食后5分钟左右开始排粪,多为先排粪后排尿,在饲喂前也有排泄的,但多为先排尿后排粪。
在两次饲喂中间多为排尿,很少排粪。
夜间一般排粪2-3次,早晨的排泄量最大,猪的排泄量约为采食量的50%-70%,排泄量随着体重的增加而增加,应激能增加排泄次数和排粪量,因此可以造成活猪运输中减重约3%。
三、群体行为:猪有合群性,靠拱、咬、嗅和听等进行信息传递,以保证群体的完整性,但也有竞争习性,大欺小、强欺弱和相互好斗性,仔猪出生后几小时内,为争夺母猪前端的乳头发生争斗。
经过群体的争斗行为后,按优势序列原则组成有等级制的社群结构,这种优势序列既有垂直方向,也有并列和三角关系,优势者在吃食时常占据有利的采食位置或优先采食权,等级序位的建立,受品种、体重、性别、年龄和气质等因素影响。
四、争斗行为:新合并的猪群,为争夺饲料、地盘、优势序位而交锋。
一头陌生的猪进入一群中,会遭到群起而攻之;当猪群过大,群内格斗的次数和强度会增加;已形成群居结构的猪群,为争食和争夺地盘而格斗。
五、性行为:发情母猪主要表现为卧立不安,食欲忽高忽低,发出特有的声音,管理人员压其背部时,立即出现“呆立反射”,这是母猪发情的关键行为。
六、母性行为:分娩前后母猪的一系列行为如絮窝、哺乳、抚育幼仔等。
母猪临近分娩时,通常表现衔草絮窝,若是水泥地,则用蹄子抓地,分娩前24小时,表现神情不安,频频排尿,时起时卧;分娩时多采用侧卧,选择最安静的时间分娩,一般多在下午4时以后,特别是夜间产仔多见。
本地母猪较国外母猪的母性强。
七、活动睡眠行为:猪的活动有明显的昼夜节律,活动大多在白昼,在温暖的季节和夏天,夜间也有活动和采食,遇上阴冷天气,活动时间缩短,一般猪昼夜休息的时间平均为60—80%。
八、探究行为:猪的一般活动大部分来源于探究行为。
大多数是朝向地面上的物体,通过看、听、闻、啃、拱等感官进行探究。
在猪活动受到限制的场所,猪群连续探究时,就可能对物体会起到破坏作用,也可能是咬尾、恶癖的潜在原因。
九、异常行为:指超出正常范围的恶癖行为,它的产生与所处环境及营养状况有关。
如在单调无聊的栅栏或笼内,在拥挤的圈舍内,在营养缺乏或无聊的环境中,常出现恶癖:啃咬栏柱、圈舍,异食癖、同类相残、母猪食仔等。
十、后效行为(条件反射):后天获得的行为称为条件反射行为,或称为后效行为。
猪对吃、喝的记忆力强,它对与饲喂有关的工具、食槽、饮水器(槽)及其方位等,易建立起条件反射,例如,小猪在人工哺乳时,每天饲喂时,只要按时给以笛声或铃声或用工具的敲打声,训练几次,即可听从信号指挥,到指定地点吃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