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青少年法制教育讲座稿

青少年法制教育讲座稿

青少年法制教育讲座稿主讲:李三强今天,很荣幸和大家共同来学习和探讨中、小学生应当了解的法律常识,应当具备的自我防范能力及心理素质,应当自觉抵制的不良行为,本人结合真实的案例,来和大家分享一些法律常识,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学会自我保护;树立自觉遵守法纪的法律观念,培养自己的“法商”(相对学生“智商”和“情商”来讲的,“三商”都重要!——“法商”就是指法律意识和法制观念。

一、学生为什么要学习法律邓小平同志曾经指出:法制教育要从娃娃开始,小学、中学都要进行这个教育。

学生学习法律知识是当今法治社会的需要。

首先,学好法律才能做到知法、守法,增强自己的法律意识和法制观念——“法商”,知道什么是合法,什么是违法,什么是犯罪,自觉地履行法律规定的各项义务,用法律来约束自己的行为,正确适用法律对待和处理自己周边的纠纷,从而保护自己的合法权益,防止违法犯罪,真正做到知法、懂法、守法、护法。

其次,学好法律才能正确地运用法律手段,保护自己的合法权益。

学生享有法律赋予的生命权、受教育权、继承权健康权、名誉权、人身自由权等权利受法律保护,用法律来维护自己的权利。

例如:有的个别学生父母让自己正在接受义务教育的子女辍学,学生:你遇到这种事情怎么办?你学了《义务教育法》就知道你的父母违反了《义务教育法》:父母必须使适龄子女接受九年义务教育的规定,可以向学校或有关单位报告,求得解决。

再如:某家养的狗咬伤了行路的学生怎么办?你学习了《民法通则》等127条后,就知道:饲养的动物造成他人损害的,动物的饲养人或管理人应当承担民事赔偿责任。

总之,只有学法,才能知法、懂法,才能运用法律武器来保护自己,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

第三、学好了法律才能自觉地维护法律的权威与尊严,同一切违法犯罪行为作斗争。

法律体现人民利益,违法就是违背人民利益,损害了人民利益,国家的法律靠全体人民来维护,同违法犯罪行为作斗争,不仅是每个公民的权利,也是每个公民的义务。

学习了法律,就知道那些是违法犯罪的行为,从而自觉遵守法律,正确地运用法律武器来积极同违法犯罪行为作斗争,维护国家和人民的利益,保卫社会主义现代建设顺利进。

因此,中、小学生学习法律非常必要。

二、学生应当学习哪些法律作为在校学生,你们的年龄基本都介于12至18周岁之间,这个年龄是心理成长,变化最大、也是逆反心理最重要的阶段,用一颗平衡的、正直的心态沿着正确的人生方向走下去,便是“条条大路通罗马”!每个人都会在不同的事业中取得辉煌的成绩。

相反“一失足便成千古恨”!走错了路也许会贻误终身。

我们应当了解一下,在哪些法律中的什么样的年龄段应当负责什么法律责任,从而来了解我们中小学生应当掌握的哪几种法律常识。

(一)18周岁以下均为未成年人,作为未成年人,我们首先应当学习《未成年人保护法》从而知道当我们受到伤害时应当寻求哪些保护。

举例:结合学生身边案例讲解…。

(二)14至16周岁,为限制行为能力人。

16周岁:完全行为能力人。

《刑法》规定16周岁为刑事责任年龄;《治安管理罚法》(修改前为《治安管理处罚条例》)第21条规定14周岁为治安处罚年龄,也就是年满14周岁未满16周岁的人对自己的违法具有一定的认识能力,但认知能力较弱,因此《刑法》第十七条规定,已满16周岁的人犯罪,应当负刑事责任。

已满14周岁不满16周岁的人,犯故意杀人、故意伤害致人重伤或者死亡、强已满14周岁的不满18周岁的人犯罪,应当以轻或者减轻处罚。

因不满16周岁不予刑事处罚的,责令他的家长或者监护人严加管教;在必要的时候,也可以由政府收容教养。

我们学习了《刑法》、《治安管理处罚法》就知道自己如果违了法犯了罪,将会得到什么样的处罚或刑罚,从而做到自觉守法、护法,请同学们注意的是:法律不因为你不知道法律的规定,而实行违法犯罪的行为而不追究责任,形象的说:“法盲”触犯了国家法律同样要追究其法律责任!这就是“法网恢恢,疏而不漏”!例举典型案例解说…。

(三)、10周岁以上的未成年人是限制民事行为能力人。

由于他们正处于成长发育的过程中,是不成熟和不稳定的,也是最容易给他人造成伤害的群体,应由本人及其监护人共同承担相应的民事责任。

(四)、不满10周岁的未成年人是无民事行为能力人,造成他人伤害的,应由其监护人承担民事赔偿责任。

(五)、《道路交通管理条例》规定12周岁以上方能骑自行车上路,18周岁至60周岁允许驾驶机动车辆〈小客可至70周岁〉《通路交通安全法》于2003年10月28日,第十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等五次会议通过,2004年5月1日起施行。

该法等二条,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内的车辆驾驶人、行人、乘车人以及与道路交通活动有关的单位和个人,都应当遵守本法。

第六条第四次规定:教育行政部门、学校应当将道路交通安全教育纳入法制教育的内容。

1、学生乘车时应该注意的安全:①头部、手不要伸出车窗外;②上、下车不要拥挤;③不要强行搭乘机动车;④乘车时不要向车外乱扔东西。

⑥坐在前排的人2、学生行走时应该注意的安全:①靠右侧靠边行走;②在公路上不要追跑、玩游戏、打球等;③横穿公路时,要前后观看清楚后,确保安全通行,有横行斑马线或天桥的地方,要走斑观线或天桥,不要闯红灯!④不要向过往车辆抛杂物……三、个别学生容易发生的不良现象。

《未成年人保护法》列举了九种不良现象,希望在坐的每个学生都要牢记在心,作为自己的一条警戒线!这九种不良现象最容易引发违法行为,甚至诱化走上犯罪的深渊!我们要时刻警惕它。

《未成年人保护法》第14条规定:未成年人的父母或才者其他监护人和学校,应当教育未成年人不得有下列不良行为:1、旷课,夜不归宿;2、携带管制刀具;3、打架斗殴、辱骂他人;4、强行向他人索要财物;5、偷窃、故意毁坏财物;6、参与赌博或者变相赌博;7、观看、收听色情、淫秽的音像制品、读物等;8、进入法律、法规规定未成年人不适宜进入的营业性歌舞厅等场所;9、其他严重违背社会公德的不良行为。

同学们!让我们利用团、队活动时间,来开展各种形式的法律学习,提高自己的“法商”,让法律陪伴我们一起健康成长!谢谢大家!青少年法制教育讲座主讲:李三强2008年6月宝山学校拒绝毒品,健康成长——法制教育讲座材料主讲:李三强2008年11月宝山学校拒绝毒品,健康成长主讲:李三强为了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关于转发国家禁毒委员会<2004—2008年禁毒工作规则>的通知》精神,大力开展全民禁毒教育,中共中央宣传部、公安部、教育部、民政部、司法部、文化部、国家广播电视总局、全国总工会、共青团中央、全国妇联和国家禁毒委员会办公室于2005年1月31日联合印发了《全民禁毒教育实施意见》。

《意见》将青少年列为禁毒教育五类重点对象之首,在“开展针对性强、形式多样、富有成效的教育活动中”,要“开展旨在保护在校学生的‘不让毒品进校园’活动”和“开展旨在保护青少年的‘社区青少年远离毒品’行动”。

提高全民禁毒意识和抵制毒品能力,是禁毒工作的治本之策。

今天,我主要讲三个问题:一、什么是毒品;二、吸毒的危害性;三、青少年如何抵制和远离毒品。

一、什么是毒品(一)毒品的概念。

什么是毒品?可能很多青少年朋友还不够了解。

关于毒品的概念,我国刑法第357条规定:毒品是指鸦片、海洛因、甲基苯丙胺(冰毒)、吗啡、大麻、可卡因以及国家规定管制的其他能够使人形成瘾癖的麻醉药品和精神药品。

这些东西原本是药物,医生、化学家研究开发它的本意是为人类治病,解除病人的痛苦。

然而,它一旦超越医疗目的之外被滥用,就成了给人类带来沉重灾难的毒品。

因此,国际禁毒公约将其列入管制的麻醉药品和精神药品。

(二)毒品的种类。

毒品“家族”很大,卫生部于1996年1月颁布的《麻醉药品品种目录》和《精神药品品种目录》分别有118种和119种。

我国常见的毒品有:(1)鸦片类。

包括鸦片、吗啡、海洛因。

鸦片的原植物叫罂粟,株一般高约1.5米,四五月开花,花色艳丽。

果实成熟后,其白色浆汁是加工鸦片的原料,割过浆的罂粟壳也是麻醉药品。

国家法律严禁私自种植罂粟。

海洛因,俗称白粉、白面、四号等。

是由美国化学家首次合成的麻醉性镇痛药品。

是鸦片类毒品中危害最大的品种,被世界各国列入头号毒品予以禁止。

吗啡,首先由德国化学家从鸦片中提取而成。

(2)麻脂、大麻油。

(3)可卡因类。

是从生长在美洲的一种常绿灌木古柯树的叶子中提取的。

(4)苯内胺类。

为化学合成,包括冰毒(形似冰块)、摇头丸(又称狂欢丸、狂喜丸等)。

摇头丸是近年来在世界范围内流行的新型毒品之一,有丸剂、片剂,形状多样,五颜六色。

(三)毒品的特征毒品有四个基本特征。

1、依赖性。

能使吸食毒品者在心理和生理两方面产生对毒品的依赖性。

据研究发现,鸦片类毒品所产生的生理依赖性最为强烈。

甚至从第一次吸食后就会出现。

心理依赖虽然表面上不如生理依赖那么明显和强烈,但一旦形成后就非常顽固,它是吸毒者在生理脱瘾后复吸率居高不下的最主要的原因。

2、耐受性。

吸毒者不断使用一种或同类毒品,其效果会逐渐退化。

所以,多数吸毒者都会经历逐步增大吸毒量、缩短吸毒间隔时间以及改吸食为静脉注射等来解毒瘾,形成毒害越来越严重的恶性循环。

3、非法性。

我国法律明确规定,吸食贩卖毒品等行为是违法犯罪行为,必须受到法律的处罚。

对走私、贩卖、运输、制造毒品,非法种植毒品原植物,非法持有毒品,强迫他人吸毒等行为,是作为犯罪行为而予以严惩的。

4、危害性。

科学研究表明,无论吸食哪种毒品,都会对人的身心造成严重摧残,对家庭、社会产生许多可怕的恶果。

毒品来源:主要来自“金三角”(缅甸、泰国、老挝三国交界三角地带)、“金新月”(阿富汗、巴基斯坦、和伊郎三国交界形似新月地带)和“银三角”(南美的哥伦比亚、玻利维亚、秘鲁和墨西哥等国交界地区)。

二、吸毒的危害性吸毒不仅对吸毒者身体和精神有双重摧残,而且是引发违法犯罪的一个重要因素。

吸毒耗资巨大,绝大多数人在经济上是无法承受的,何况在经济上不独立的未成年人。

而吸毒者一旦毒瘾上来,就完全丧失理智,变得六亲不认,毫无廉耻。

为了满足一时无法抑制的毒瘾,筹集毒资,可以用尽人间一切最卑鄙、最凶残的手段,欺骗、偷窃、抢劫、谋杀、卖淫、无所不为,甚至直接参与毒品的生产、运输、制造、贩卖。

近几年来,吸、贩毒现象已经开始侵入中学,在校中学生吸毒成瘾者数量呈明显上升趋势。

这些因吸毒成瘾的中学生,人格、心灵严重扭曲,多数已经放弃了学业,成群结伙地流散在社会上。

为了筹集毒资,男生有偷、骗等违法行为,女生则有“坐台”、卖淫等违法行为,未成年人吸毒已日益成为其他越轨行为的直接动因。

长期吸食毒品不仅严重损害了青少年的身体发育,更使得他们产生变态扭曲的价值观、社会态度以及混乱的行为模式。

吸毒的危害性可以概括为六个字:害已、毁家、损国。

(一)害已。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