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业制度的问题及对策2篇(一)一、企业制度执行力不强的成因(一)制度缺乏可操作性制定企业制度是一项严谨、规范的管理活动,合理、严谨、规范、可操作是必备条件。
因为制度设计不合理,缺乏可操作性,必将使其执行力大打折扣。
主要体现在:1.制度之间不兼容制度之间的不兼容,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1)制度之间缺乏协同性。
因为各部门立足自身管理需要,针对同一管控业务,各自为政出台制度。
因为不同部门管控的环节和重点不同,同一业务出现不同管控流程和要求,加之制度制定后又缺乏评审,各部门制定的制度缺乏协同性,制度之间相互矛盾而无法执行;(2)制度修订不即时。
随着企业发展壮大,企业的组织结构、经营环境、管理体制和环境因素也会发生变化,如企业相对应的制度未即时修订,原来的制度还在继续运行,因为无法适合管理的新需要,这些制度只能形同虚设;(3)旧制度未即时废止。
当企业出台新的制度后,部分企业未即时废止旧制度,新旧制度同时在运行,是执行新制度,还是执行旧制度,导致执行者无所适从。
2.制度中的管控界面划分不明晰企业管理活动涉及多个部门、多个岗位,在制度制定时必然会根据管理职责分工对管控要求实行细分,明确各项业务活动的各环节的协作方式和工作职责划分,以保证各项管理工作有序展开,有效执行。
但部分企业在制定制度时,对制度中各阶段所涉业务的管控界面划分不明晰,谁牵头、谁配合、谁决策和谁负责都不清楚,必然导致实际执行过程中的相互推诿,即使有章也不可能循。
3.制度中管理要素不齐全要确保制度有效运行,在制定制度时必须明确七大管理要素:做什么事;谁来做;什么时候做;怎么做;做到什么水准;需产生哪些记录;如何考核兑现。
但部分企业在制定制度时,所涉及业务事项很全面,但七大管理要素没有涉及、不全面或描述不清,将导致在制度运行中,执行者不知如何操作,工作难以有效展开,工作效率和质量不言而喻。
4.制度与企业实际不匹配海尔集团董事局主席张瑞敏说过,适配主题的管理,才是有效的管理。
很多企业不考虑自身实际,制定的制度缺乏现实基础,主要表现在:(1)盲目照搬或引进。
盲目照搬或引进其他企业先进的管理制度,其结果大多会因“水土不服”,在企业中难以推行。
一方面是因为制度体系必须与企业的管理理念、方式方法和企业文化相匹配,否则将成为无源之水,无本之木。
另一方面,因为企业所处行业和生命周期不同,管理方式有不同的个性特点;(2)制定制度缺乏调查研究。
很多企业在制定制度时,相关部门采取自上而下的方式,缺乏深入细致的调查研究,闭门造车,缺乏对实际情况的深入了解。
这些没有现实基础、不切实际的制度,即使制定了,也根本无法有效执行。
(二)贯彻执行不到位1.制度培训宣贯不到位企业的制度发布后,不专门组织培训和宣贯,仅依靠员工的自觉学习和自我理解,对制度的如何执行缺乏实质性了解。
公司例行公事,不评估考核学习效果,员工也就敷衍了事,最后制度沦为一纸空文。
2.制度运行监控不到位企业的制度发布后,就理所当然地认为能够以此操作,忽视对制度的运行监控和修正。
其实并非如此,在制定制度时,制度制定者因为知识面受限,不可能面面俱到,所涉细节都能考虑周全,其间难免存会有瑕疵或缺陷,必须通过监控制度的运行情况,即时对制度的一致性、符合性和有效性实行修正,才能确保制度有效执行。
(三)监督考核不到位很多企业在制定制度时,不涉及监督考核要素,仅仅依靠个人的自觉性来执行制度,有的企业在制定制度时虽涉及执行考核管理要素,但仅仅流于形式,从未兑现。
长此以往,执行和不执行一个样,即使企业的制度再健全,制定的制度再具有可操性,也不可能得以有效执行。
二、提升企业制度执行力的对策和建议企业制度管理涉及立项研究、制定、审查、颁布、培训、实施、监控、修订和考核,也是一个PDCA闭路循环过程,管控环节多。
如何增强企业制度运行的有效性,提升其执行力,作者结合自身工作实际,提出以下对策和建议:(一)成立专职机构,统一策划因为制度建设是一项长期性工作,体系庞大,涉及生产经营管理活动各个方面,业务环节多,牵涉部门多,需成立一个专职管理部门,实行归口管理。
这样不但有利于对企业所涉业务统一实行识别、流程梳理和体系建设规划,同时有利于组织制度审查、培训、运行监控和制度修订,监督考核制度的执行情况。
(二)做好业务识别,厘清关系梳理业务流程时,需要对企业所涉业务实行全面识别。
为尽量避免识别的业务相互重叠,应以“产品流”(产品从设计到送交客户的流向)或“服务流”为主线,其他辅助环节根据关联关系逐级梳理,形成公司业务逻辑关系图和管控“鱼刺图”,为制度的立项和制度制定提供依据。
(三)优化业务流程,简化程序制度内容详实具体,流程简洁而具有可操作性,每一个操作环节都有明确的操作方法和要求,是确保制度有效运行的关键。
为此,优化业务操作流程,要根据工序间的逻辑关系,实行优化重组:简化非增值流程,强化价值链要素过程管理,合并重组工作要素,并联重组工作要素。
尽可能减少操作过程中的冗余环节,力求简单明了,尽可能将工作程序以流程图方式表现出来,在流程图上注明具体的工作任务、涉及到的部分、负责的部门/岗位及需实行的决策事项等。
(四)界定管理界面,明确职责在制度制定时,要根据企业管理职责分工,对具体业务管控的职责再细分,明确各项业务活动的各环节的协作方式和职责分工,真正做到“凡事有人负责,凡事有人监督,凡事有人检查”,以保证各项管理工作有序展开,不至于出现推诿扯皮,确保制度能有效执行。
(五)注重制度评审,抓好培训制度编制完成后,由专职管理部门组织,所涉及业务部门参与,对制度中的管理要素完备性及流程的合理性等实行评审,由制度编写部门根据评审意见实行修改,修改后才能进入审批程序。
待制度正式发布后,必须由人事部门组织,由制度编写部门对相关人员实行宣贯,并考核培训效果。
考核不合格者,给予一次补考机会。
对新员工和轮换岗人员,上岗前必须接受与岗位相关制度的培训,考试合格后方能上岗,并将此考核结果纳入员工绩效考核。
(六)实行动态管理,即时调整实行制度动态管理,是为了确保制度体系的一致性、符合性、有效性,进一步发现制度执行过程中存有的问题,为制度修订提供依据,也是保证制度有效执行的一个重要途径。
由专业管理部门牵头,对部门制定的制度,通过自查、执行部门反馈和执行情况检查等方式,对制度运行情况实行动态跟踪,对检查中发现的有章不循的,督促责任单位制定纠正预防措施,并跟踪验证其整改结果。
对不适用的制度即时调整修订,对缺失的制度即时制定,使制度与企业发展实际相匹配。
(七)强化制度刚性,严格考核制度在实际执行中往往出现“有章不循”,并非制度本身不合理,或制度可操作性差,而是制度执行情况未纳入考核,员工对执行制度的重视不够。
奖罚不明,就会降低制度的权威性,使执行制度的单位和人员“吃亏”,不利于制度的落实和企业执行力文化形成。
为提升制度的执行力,必须建立完善的监督、考评和奖惩机制,增强奖惩和责任兑现,将相关部门的制度执行情况纳入公司对部门的绩效考核。
(二)一、影响企业制度执行力的原因(一)制度本身的操作性不强。
企业在制定规章制度时,不但要遵循法律法规,还要结合企业的实际情况。
要完成企业制度的顺利实施,必须依靠执行者和被执行者的相互配合,所以,在制定企业制度的同时,必须建立完善的操作规程。
所谓企业制度的可操作性就是要求制度本身必须具备原则性的要求以及程序性的规定。
程序的作用是指导工作人员准确的工作,而制度则是避免工作人员做错事,所以,在制定制度的同时,必须为工作人员提供一套明确的执行标准,让企业制度在执行时有章可循。
因为企业制度中缺乏具体的做法和规定以及没有制定相对应的奖惩制度,使实际执行存有较大的困难,从而造成企业制度成为一纸空文。
(二)制度执行主体的认知出现偏差。
准确的制度认知是完成制度执行的重要基础,制度执行主体未能对所执行的企业制度实行准确的认知是影响企业制度执行力的重要原因。
因为制度的执行对象和约束对象对企业制度的认知存有偏差,影响了企业制度的正常执行。
企业制度无法得到企业工作人员的认可,就会失去制度本身的管理作用和规定作用,从而影响企业制度的执行力。
(三)缺乏科学的激励和约束机制。
执行主体的被动性取决于制度本身的约束性,要想使企业制度得到顺利的执行,必须对执行主体实行激励机制。
激励机制可分为正激励和负激励,正激励的作用是鼓励企业的工作人员遵守企业制度,而负激励的作用则是防止工作人员违反企业制度。
结合实际情况来看,企业制度在执行的过程中明显存有责任和分工的不明确的情况,使工作人员失去了执行企业制度的积极性,并以一种消极的工作态度去对待企业制度,从而对企业制度执行力造成了严重的影响。
二、提升企业制度执行力的措施(一)增强思想教育工作。
做好企业工作人员的思想教育工作,能够有效地提升工作人员的职业素质、增强企业的凝聚力,对实现企业的和谐发展和全面建设起着积极地推动作用。
通过增强对企业工作人员思想教育的培训力度,并将思想教育工作作为企业中的重要工作来落实,从而提升企业制度执行力。
能够采取召开会议、工作交流等方式充分了解工作人员的思想状况,并采取主动沟通、谈心等方式对工作人员实行思想教育。
此外,能够组织有意义的活动,实行有针对性的思想教育工作。
通过一段时间的思想教育工作,有效地提升了工作人员的工作积极性以及思想状态,从而为企业制度的执行带来了有利的影响。
(二)狠抓制度的学习和落实。
对于企业制定的所有制度,通过积极地组织各个部门的工作人员实行认真学习和深人了解,并严格要求所有的工作人员必须按照制度办事,保证企业制度的权威性。
企业在制定制度时,能够以现有的企业制度为基础,根据企业的实际情况,建立完善的管理制度。
能够在企业的各个部门实行限时办结制以及首问负责制,以确保各项工作的落实到位。
各部「刁的工作人员必须建立相互合作的关系,在企业之间形成一种团结协作的工作作风。
通过树立统一的目标、明确自身的职责、做好服务工作,使企业各个部门之间形成一种相互配合的关系。
此外,要保证企业内部的信息传递,实现各个部门之间的信息共享,要积极做好与企业外部的沟通联系工作,为企业的快速发展奠定基础。
(三)明确制度出台和实施的程序。
企业在实行制度的制定时,必须对制度的监督、考核、实施、审查、制定、立项以及研究等阶段实行统一规划,并要充分结合企业的实际情况,以确保制定出的制度具有规范化以及较强的可操作性。
制度的具体内容中必须明确目的、宗旨、使用范围、依据、实施日期以及监督和实施部门等,还必须制定具有制约性的条款、实施的具体程序以及相关措施,用来作为执行制度以及追究责任的标准。
要想提升企业制度执行力,必须实现制度的流程化,具体能够通过使用流程图的形式将所有的工作程序表现出来,以明确各个部门的工作任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