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小学语文课题培养小学生课外阅读学习能力的研究结题报告

小学语文课题培养小学生课外阅读学习能力的研究结题报告

小学语文课题《培养小学生课外阅读学习能力的研究》结题报告课题提出的背景书籍是人类进步的阶梯。

面对知识经济的挑战,作为语文教育重要组成部分的课外阅读也日益突显其重要性。

通过开展课外阅读,可以开阔学生的视野,活跃思维,使之对语文学习产生浓厚的兴趣,学生在课外阅读中可以进一步补充营养,写作和阅读能力都会有明显的突破。

就我校当时的阅读现状看:课程资源的结构单一,教材一直是学校教育的唯一资源。

通过调查发现:有73.3%的学生认为读课外书可以增长见识,有55.08%的学生认为可以提高语文学习水平,有36.05%的认为可以学会做人和处世,也有33.38%的学生认为是休闲娱乐;从阅读时间来看,绝大部分学生每天看书不足30分钟;从阅读途径来看,较少的购买和借阅是农村小学生阅读的主要途径。

可见,农村小学生虽然在读书意识上有一些重视,但阅读途径单一,阅读面较狭窄,阅读深度不够等问题,已成为一个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

为切实解决这个问题,我们学校于2009年9月成立了“小学生阅读学习能力研究”课题组。

课题研究的理论基础课题组研究讨论,确定以“新课标”等现代教育教学理论为依据,指导我们的实验研究工作。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要努力建设开放而有活力的语文课程,开发利用好课程资源,要求学生学会多种阅读方法,能初步理解、鉴赏文学作品,受到高尚的情操和趣味教育,发展个性,丰富自己的内心世界。

苏霍姆林斯基把阅读比喻成“既是思考的大船借以航行的帆,也是鼓帆前进的风”,并提出了阅读跟学习紧密联系的主张,认为阅读给学习创造“智力背景”,要把握和实施“学习”和“课外阅读”两套教学大纲。

美国教育家华特曾经说过:“语文学习的外延与生活相等。

”这也体现了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的理念。

而新一轮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对课程资源的建设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阅读把课程资源的内涵伸展到社会、学生生活、教师、家长和每一个学生,改变了以往那种以教科书、教参为主要内容进行教学的做法,真正地把教材指向课本以外的校内外各个场所。

研究过程与成果课题组经过两年多的实验研究,对学生的阅读方法指导、良好读书习惯的培养、提高读书能力的途径等方面,取得了丰硕的成果。

现将课题研究情况和取得的成果作以总结:一、指导学生掌握正确读书方法乐于读书,善于阅读,是成功者重要的品质。

所以语文教学要指导学生总结和体悟读书方法。

1、在阅读教学中指导读书方法学生学习一篇课文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

教师往往对每一个教学环节都精心设计,却不注重学生读书方法的指导,使学生的读书依赖于教师,不会主动去感知课文,不会主动思考,造成学生低能现象。

其实,语文教学的最终目的要教给学生阅读的方法,送给学生自能读书的金钥匙。

首先教师要指导学生在初读感知课文内容时做到:字准句通,了解课文大体内容,能汇报出自己从中获取的信息。

然后通过各种途径(包括教师的点拨、引导,同学的帮助,媒体的诱发等)完成对课文主要内容的理解,体会文中蕴含的意思。

最后对课文中有积累价值的语句加以记忆积累,对阅读及习作有帮助的典型语例进行迁移练习。

学生处于主动感知语言的学习氛围中,既使他理解有偏差、有错误,可以引导学生在精读和品读中再通过议论、探讨解决。

经过反复指导和训练,学生读书方法掌握了,课外阅读能力也随之提高了。

2、指导阅读方法要注意的问题(1)先扶后放小学生阅读能力的发展要经历一个从低到高的过程,需要教师要给以指导阅读方法,帮助他们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引导他们进入阅读的“大门”。

训练阅读能力的最终目标是使其成为独立的高效率读者,但这并不能一挥而就。

在训练开始之际,教师应当通过示范、提醒、启发等方式“扶”他们一把;随着学生对基本方法的掌握及阅读水平的提高,教师则应该减少帮助与干预,慢慢放手。

(2)先易后难读书指导要根据小学生的实际水平,选择恰当材料,做到由易到难。

一般而言,阅读材料中生字词不超过字词总数的5%。

在题材上,小学生阅读材料应以记叙文为主,简单的说明文、议论文为辅,意义明了、朗朗上口的短诗、儿童诗也可以。

在文体上,童话、传奇、民间小故事也是小学生喜欢的。

另外也可以让孩子看报纸上的短小新闻。

(3)先短篇,后成本有时教师抱怨自己的学生读书不能坚持,一本书读个开头就搁下了。

其实,让小学生硬着头皮攻读“大部头”原本就是不恰当的。

“大部头”中信息量大,其中关系错综复杂,要求读者有较好的记忆力、连贯能力,否则读到后头忘了前头,始终一团乱麻。

而小学生抽象思维能力刚刚发展,即便坚持读完,也免不了糊里糊涂,不知所云。

所以,应让小学生读单篇短章,再视具体情况指导小学生读简本巨著或“大部头”某些章节。

(4)先精读,后略读精读侧重于阅读理解、领悟与分析;略读侧重于快速地捕捉某些信息。

精读与略读都是最终应掌握的阅读方式。

不过,由于小学生阅读能力有待发展,而且其任务侧重于获得坚实基础,所以要精读训练在先。

精读训练基本过关,才可以进行略读训练。

(5)多多益善小学生阅读能力的提高确实需要在大量的阅读实践中完成。

相当一部分教师倾向于小学生读好课本,读好老师发的阅读材料就行了,反对学生读小说、杂志等“闲书”,认为这是不务正业。

殊不知,许多“闲书”并不“闲”,而是开阔学生视野,锻炼思维,提高阅读能力的很好“课文”。

二、培养良好读书习惯一个人经过长期的生活实践,就会养成某些习惯。

不论是好习惯,还是坏习惯,一经形成就很难改变了,所以各种良好的习惯,必须注意从小培养。

学习上认真阅读的习惯也是这样,必须从一年级就开始注意培养。

培养学生的阅读习惯从哪里入手呢?1、认认真真看书,一字不漏朗读培养学生认认真真看书,一字不漏朗读的习惯是得花大气力的。

开始时,宁可多花一些时间,也一定要把习惯培养起来。

从一年级开始,就要求学生学习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第一册课文的特点是篇幅短小,一篇文章只有几句话。

一年级小学生记忆力很强,他们往往只要听老师或同学读就能随声附和地读起来,读着读着也能把课文读得流利。

但是,由于没有认真读书,课文里的字却不一定都认识,这样读书,好比“小和尚念经,有口无心”。

为了培养学生认认真真看书朗读的习惯,首先要学生做到正确地读。

读“正确”就是每个字读准确,每个词、每句话读清楚,不读错字,不丢字,不添字,不重复。

第一学期开学初,让学生用手指点着字边读边想,逐字逐字地认清、读准。

训练一阶段后,就不要再让他们用手指点着读,而是要他们“眼看口读心想”了。

这样的朗读训练,有助于学生体会词是由几个字组成的,几个词连在一起组成句子。

在学课文时,要让学生体会几个句子连在一起就是一段文章,所以读词、读句、读文章的时候,在词与词之间,句与句之间,段与段之间都要有适当的停顿。

遇到学生读错、漏字、添字、重复字句时,一定要求学生加以纠正,直到读正确为止。

2、指导学生用心去默读一般说来,经过这样的严格训练,第一学年以后,学生就能初步养成认真踏实、一丝不苟的读书习惯,具有一定的朗读能力了。

在这个基础上,便开始进行默读训练,进一步培养学生认真读书的习惯。

要求学生默读时用眼睛看,使字、词、句在脑子里留下印象,不出声,不动嘴。

开始训练时,学生会感到不习惯,他们有的会轻声地读,有的虽不出声但嘴唇在动,实际上仍旧是“朗读”,教师要随时提醒,随时纠正。

默读的目的是为了理解文章内容。

学生在默读时要一边读一边思考,从字里行间钻研语言文字的含义并提出问题,用自我设疑、释疑的方式进一步理解文章的内在含义及内在联系。

例如,初读文章时就要求学生自己注意文章里的生字,了解新词的意义,想一想文章讲的什么事,有哪些疑问,让学生有目的地读和想。

开始是在课堂里进行训练,随着学生默读能力的提高,学生在课外用心读书的习惯也就养成了。

3、带着问题读教师要把指导学生认真读书跟思考、提问结合起来,引导学生通过认真读书加深对文章内容的理解。

要培养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的阅读习惯。

我们要求学生读课文或阅读课外读物时,经常问自己,是不是全懂了?还有什么疑问?有疑问必须努力弄懂,不能含糊。

开始培养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的习惯时,必定会出现这样的情况:学生发现了问题,自己不认真思考,就把问题提出来,要求别人帮忙解决。

其实,学生在阅读过程中产生的疑问必须自己要先想办法解决。

当然,不是所有的问题学生都能自己解决的。

有的问题经过努力仍旧解决不了,或对自己的看法是否正确没有把握时,还是应该提出来,供大家一起讨论。

在提出问题展开讨论的时候,要求学生注意养成认真听取别人发言的习惯。

听别人发言时,要问问自己,他的意思自己同意吗?对在哪里,不对在哪里?如何修改自己的意见。

三、开展大语文读书活动为了增大学生的阅读量,课题组研究在充分利用现有学校图书室的基础上,采取多种方式,满足学生的需求。

1、创办班级图书角小学生年龄小,再加上家庭条件的制约,学生个人很难有大量图书阅读,而到学校图书室借阅也不够方便,因此,创办班级图书角便是适宜之举。

图书由教师捐一些,学生每人捐几本,这样便有近百本书。

而后又发动学生多买书存入,图书角逐渐充实。

图书角的管理和借阅分工负责,定出系列的管理与借阅制度,完善管理。

此举既给学生创造了一个阅读的天地,又锻炼了学生自我管理的意识和能力。

另外,图书角每隔一段时间到学校图书室借一批图书,供学生借阅。

看完一批图书,归还之后再借一批。

这样既保存好了图书,又解决了许多现行图书借阅的不利之处。

2、订报订刊学生每人订阅一份小报或刊物,是阅读活动的又一组成部分。

学生订的报纸有:《小学生语文报》、《作文报》、《山东少年报》等,刊物有《少年天地》、《中华少年》、《当代小学生》、《我们爱科学》等等。

这些报纸刊物是学生大量阅读,并了解外面世界的重要渠道。

3、开设阅读课把学生的阅读活动纳入日常的语文教学,进入课堂是必要而且可行的。

每周设置一节“阅读课”。

在阅读课上,学生阅读自己选择的书籍报刊,边看边写读书笔记,并与其他同学讨论交流。

教师对学生的读书行为进行指导,学生在读书中产生的疑问与提出的问题,教师也给予必要的引导或解答。

4、读书交流会与读书节为了检查学生的读书情况,班级每周一次读书交流会,每月一次读书节。

在交流会上,学生拿出自己的读书笔记,互相传阅。

介绍自己本周重点读了哪本书,以及读后的收获和感想;在读书节中,举办一系列的读书活动,如推荐好书,介绍读书经验,交流读书所得,评选“读书标兵”等。

5、利用网络阅读随着网络的发展与普及,我们引导学生充分利用网络资源,搜集适合小学生阅读,并且较有价值的文章。

有的在网上直接阅读,有的打印后供学生传阅。

实验效果与反思我们以“小学生阅读学习能力研究”为突破口,带动了学校语文教学的整体改革,推进了素质教育。

学校对教师、班级和学生的实行“学生读书习惯”专项评价。

课题组在实验期间编写了《小学生读书方法指导》、《美文选编》等材料,对学生的课外读书学习起到了很好的指导作用。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