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朗诵的舞台表演今天不能算是一个讲座,我只是从2011年开始,才在陈云峰主任的带领下进入朗诵这个领域,经验不足、作品演绎的有限,今天仅仅结合我参加的几次跟朗诵有关的演出。
就朗诵的舞台表演谈谈我的切身感受,不当之处还请大家批评指正。
对于舞台朗诵表演我是这样理解的:舞台朗诵是依据整台演出主题的要求,按照导演的要求和作者的意图。
经过朗诵者深入细致地分析作品,体会作品所表达出来的真情实感,挖掘其中内在的含意。
融入朗诵者的思想感情,用精准的肢体动作、恰当的舞台调度、丰富语音渲染等等艺术方式的加工,把作品在观众面前完美再现出来的一种表演形式。
既然是表演,当然就必须贯彻舞台行动的三要素:做什么、为什么、怎样做。
还必须要做到舞台表演的三要素:真听、真看、真感受。
我想从以下9点说说我的经验。
一、作品分析二、音乐选择三、舞台调度设计四、肢体语言(及表情)的运用五、语音语调的控制六、气息(气口)设计七、上场前的准备八、表演中的应变九、结束式的运用最后,我想再多说几句一是:朗诵是声音的艺术,舞台表演朗诵更要在声音造型上下足功夫,使自己的声音符合演出的需要,比如音高、音量、音色、音长、气、声、字、停连、语势等等。
这些都需要在实践的经验中磨合,龙之声为大家提供了很好的展示和磨练平台,希望我们都能积极参与活动,活动参与的多了,自然体会就会越来越深刻,作品演绎的会越来越好。
二是:对于众所周知的作品大框架的东西是不能改变的,但在小细节的处理上要根据每个人不同的理解展现出不同的风采。
朗诵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艺术。
只要你勤学苦练,就会功夫不负有心人。
以上列出的这些,每一部分都可以作为一个专题进行讲解,但是由于我才疏学浅只是根据自己演出的一点点儿经验拿来跟大家分享交流,不对的地方还敬请海涵,也请大家多提宝贵的批评意见,让我们共同进步。
1、作品分析(一)明白主题,确定基调我们拿到一篇具体的作品,首先要做的就是通读全篇。
这个过程除了要解决文字的障碍之外,还有一个重要的工作就是要概括出全篇的主题来。
对主题的概括要求准确、具体,同时也要言简意赅。
这些内容对于确定作品的基调是必需的。
确定基调,就是朗诵作品总的感情色彩和分量,朗诵时总的态度倾向,不是说某一句或某一段的感情色彩和分量,也不是朗诵时声音的高低。
(二)结构分析对一些文章中有比较长的自然段的,通过句群切分把长的自然段划分成几个小的层次,这些小层次是反映作品内容发展变化的细致层次和思想感情变化的层次。
对小层次的内容、情感,和小层次之间联系的把握,对我们处理比较长而且复杂的大段落是非常有必要的。
还要注意的是,在进行句群切割时,对作品的感受、体验要和在朗诵时该怎样处理进行构想是同时进行的,而不能只有作品进行枯燥的理性分析,一定要把分析理解作品和具体感受结合起来,特别是要和语言表达直接挂起钩,缩短理解和表达的距离。
(三)研究语境表现一位作者的作品,必须要了解作者创作时的内、外部环境。
套用一句文绉绉的话就是:“潜在于语言之外非语言的主客观情景”,那他就包括了作品的历史背景、写作背景,还有在舞台上演绎作品的作品的背景。
(四)揣摩语句含义,重点把握作品的细节。
其实就是朗诵作品的“内在语”,作者到底要想说的是什么。
例:面朝大海春暖花开。
作品分析到位了,那么上台去演绎的时候就会起到事半功倍,举重若轻的功效。
2、音乐的选择配乐作为对语言的一种渲染,是反映作品情意与表达内容的载体。
它可以把音乐与声音更好的融合一体,根据音乐的节奏,旋律,更能呈现出作品的美感。
关于音乐选择的重要性,我就不想多啰嗦了,只要作品分析到位的话,那么背景音乐的选择就不会出现太大的问题。
咱们可以把作品需要的音乐类型预先分成下面这几类:歌颂祖国类、亲情乡情类、爱情心情类、自然诗意类、强烈节奏气势磅礴、交响乐轻音乐、提琴主题、古曲古韵。
平时多收集、积累一些音乐,或者只记住音乐的名字就可以,然后直接放到各个类型里去,那么演出时候根据对作品的理解直接从自己的曲库里去选,就不会为没有好的背景音乐发愁了。
3、舞台调度舞台调度,舞台表演的外部造型形式,也叫场面调度。
它通过演员的体态、演员与演员以及演员与舞台景物之间的组合,通过演员在舞台上活动位置的安排与转换,(或通过一组形体动作过程,构成艺术语汇,这句不用)使舞台表演形象化、视觉化、舞台调度是朗诵表演和舞台语言在视觉形象上的体现,它是舞台表演的重要表现手段。
说白了就是表演者在舞台上位置的安排、转换和移动。
还有表演者之间的位置组合,还有表演者与舞美景物甚至是和背景电子屏幕内容的配合。
关键的一点是:舞台的调度设计要和表演的作品从内部,外部形成统一,不要游离。
舞台调度是时间空间的综合。
不能拼凑,不能生搬硬套,一切移动、安排、转换要从作品出发,从大自然而然的进行舞台调度。
一般情况下,如果没有大的舞台调度,表演者在舞台上的位置在舞台的前三分之一处的舞台正中表演就可以了。
4、肢体语言记表情肢体语言在朗诵、特别是舞台表演性质的朗诵中的重要性是毋庸置疑的,运用好肢体语言,会为朗诵的表演增色不少。
反之,如果没有恰当的使用肢体语言,会破坏朗诵演出的效果,甚至起到负面的影响。
1、眼神。
我的感觉是如果舞台不是很大,眼神落到第三排观众的头顶位置。
再大一点儿的舞台眼神落在第二排观众头顶的位置。
如果灯光特别明亮,眼睛是看不到台下的观众的,这个时候眼神尽量平视,心中的对象感要强。
在舞台上,眼神的位置一定要活,不能总盯在一个点上,要根据对作品的理解,适当的往左看、往右看,看的时候要做到大方、真诚的交流,不要有眼神的游离。
要把你对作品的理解也通过眼神表达出来。
电影《花样年华》里梁朝伟的眼里全是戏,他不用说话,只看眼神就已经能够体会到他即将要干什么了。
2、表情。
有人一朗诵作品就会皱起眉头做痛苦状。
其实每一部作品的情绪都是有起伏变化的,表情也应该跟随作品清晰的起伏而起伏。
高兴的时候要笑、痛苦的时候要哭。
要绝对避免不经意小动作的出现,比如:吐舌头、舔嘴唇、抽鼻子、咧嘴等等。
3、手势。
手势是辅助朗诵表演的一个有效的方法。
在表演过程中情绪积累到一定的程度的时,都会情不自禁的用手势来辅助表达感受。
但是,千万要牢记:不能过多的使用手势,使用多了作品的演绎也就散了。
另一个是手势和眼神一定要协调,一般情况是一句话说完的同时手势也刚刚好到位。
比如:在朗诵叶芝的《当你老了》。
最后一句是:在密密的星群里掩藏她的笑靥。
我是用右手,向右前方45度伸出,眼神随着手势走上去。
因为作品里是在星群里掩藏笑靥,我理解的是充满都美好事物的向往所以,表情自然也是充满渴望的。
5、语音语调的控制有人朗诵作品,以上来就慷慨激昂,声音很高昂、气势很宏大的一路到底。
但每一个作品需要的语音语调的表达方式是不一样的《再别康桥》和《祖国啊我亲爱的祖国》就需要用两种不同的语调语气语音来表达,前者的调值如果是3的话,那么后者的调值应该是5。
即便是《祖国啊我亲爱的祖国》自己它的语音语调语气也是有变化的我是你河边上/破旧的老水车,→(平行语势)数百年来/纺着疲惫(“疲惫”重读)的歌;→(用平缓、低沉的语调,表达对祖国数百年来落后状况的痛切感受。
)我是你额上/熏黑的矿灯,照你在历史的隧洞里/蜗行(“蜗行”重读)——摸索(“摸索”重读);(下行语势)(语调略高,重音处将声音延长,加强沉重的语气)我是干瘪的稻穗,是失修的路基;是淤滩上的驳船(上行语势)(语速由慢到快,语调逐渐上扬)把纤绳/深深(“深深”重读)(注意两个叠词的重音,节奏减慢)勒进你的肩膊,——祖——国——啊!(字字重音,感情饱满,用降调表达发自内心的感叹)这些都需要在充分理解作品和精心设计后,才能表现出来,毕竟朗诵表演也是一种艺术创作形式,是对文字作品的更深层次的二度精加工。
6、气息气口的设计关于气息的练习和运用,边晓娜会长在上一期的讲座中已经做了精彩的阐述并且将具体的练习方法交给了大家,我就不赘述了。
关于气口也就是演绎作品时在什么地方用什么样的方法换气,我的感受是要根据自己的气息量来定。
比如《青春中国》这部作品用(偷换气)茫茫的夜色作墨(偷换气)用疮痍的土地作纸(偷换气)在鸦片战争的硝烟之后是谁?(稍长时间停顿)写下的两个字--(换气音)中国让人读得昏暗(偷换气)读得疲惫更让人(换气音)读得心痛读得悲愤…………他们(换气)义无返顾地(四字加重)选择了用铁锤(加重)砸(稍加长)碎黑暗用镰刀收割光明(换气)他们走过漫道他们越过雄关他们驰骋疆场他们(换气)英勇杀敌(四字加重)…………利用好气息和气口设计,对作品的演绎也是一种提升。
7、上场前的准备上场前,有几项工作要做:1、服装根据作品的内容选择比如:男士演绎《再别康桥》可以长衫、围巾、眼镜。
《我用残孙的手掌》可以中山装。
再现代一些的作品可以西装、领带。
活泼一些的可以领结等等。
胡乐民老师在中央四表演《将进酒》时穿长衫,蓄须的形象给人的印象深刻。
2、伴奏音乐的准备。
上场前,一定要跟音响师交代清楚我什么位置用哪一个音乐,什么位置需要停什么位置需要音量增大减弱等等,必要时要给音响师准备文字稿。
不管是联排、彩排还是演出,一定要和音响沟通到位。
3、化妆。
化妆师也很关键。
但凡是在有灯光的舞台上演出,不管是白天还是晚上,有条件的一定要化妆。
而且要跟化妆师交代清楚你要表演的作品的总体情绪是什么样的,她需要做什么样的处理。
参加省电视台纪念反法西斯胜利70周年《英雄赞歌》就因为彩排的时候没有给化妆师交代很清楚,我脸上的伤痕就没有化上去,跟服装上的斑斑血迹成了对比。
化妆不论男士和女士都要重视发型的设计,新年音乐茶话会上,赛男、艳鹏他们四个设计都很好。
4、情绪的准备。
上舞台,即便是作品已经倒背如流、一切准备到位。
临上场前的几分钟,需要来几次深呼吸,需要平复一下心情,提前把自己的情绪带进作品的已经中去。
8、表演中的应变我说的应变是针对演出过程中可能突发的意外情况给大家做一个提醒,如果前边几个环节做了充分的准备,那么演出中就会少很多意外的发生。
我见过演出过程中衣服开了的,道具掉了的,音乐突然没有声了的,忘词儿的,配合错位的等等。
在演出前一定要把自己即将要演出的各个环节过一遍,哪个环节容易出问题,如果真的出了问题该怎么办。
等等等等。
9、结束式的运用朗诵表演主题结束了,我们是不是放下手,收回眼神退场就行了?我认为不是的,有经验的表演者在朗诵到最后一个手势、语音已经结束的时候会定格,在心里默数3秒钟,然后再谢幕。
为什么这样做?不言而喻;有了好的开端必须还要有一个稳定的结尾。
这是朗诵表演的一般模式。
不过也有根据作品的需要做另一种类型的谢幕退场的。
再强调一点的是:合诵表演,男士退场一定要请女士先行,并用手势示意。
这个不仅仅是惯例,也体现了表演者的风度和表演者之间的默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