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物必修2复习知识点第一章遗传因子的发现第一节孟德尔的豌豆杂交实验(一)1.孟德尔之所以选取豌豆作为杂交试验的材料是由于:⑴豌豆具有易于区分的相对性状;⑵豌豆花较大,易于人工操作;⑶豌豆是自花传粉、闭花授粉的植物;⑷后代数量大。
2.遗传学中常用概念及分析⑴相对性状:一种生物同一种性状的不同表现类型。
如:兔的长毛和短毛;人的卷发和直发等;性状分离:杂种后代中,同时出现显性性状和隐性性状的现象。
⑵正交和反交:二者是相对而言的,如甲(♀)×乙(♂)为正交,则甲(♂)×乙(♀)为反交;如甲(♂)×乙(♀)为正交,则甲(♀)×乙(♂)为反交。
3.杂合子和纯合子的鉴别方法若后代无性状分离,则待测个体为纯合子若后代有性状分离,则待测个体为杂合子若后代无性状分离,则待测个体为纯合子自交法若后代有性状分离,则待测个体为杂合子4.常见问题解题方法⑴如后代性状分离比为显:隐=3 :1,则双亲一定都是杂合子(Dd)即Dd×Dd 3D_:1dd⑵若后代性状分离比为显:隐=1 :1,则双亲一定是测交类型。
即为Dd×dd 1Dd :1dd⑶若后代性状只有显性性状,则双亲至少有一方为显性纯合子。
即DD×DD 或 DD×Dd 或 DD×dd5.分离定律其实质..就是在形成配子时,等位基因在减数第一次分裂后期随同源染色体的分开而分离,分别进入到不同的配子中。
第二节孟德尔豌豆杂交试验(二)1.两对相对性状杂交试验中的有关结论⑴F2中有16种组合方式,9种基因型,4种表现型,比例9:3:3:1YYRR 1/16YYRr 2/16Y_R_) YyRR 2/16 9/16 黄圆YyRr 4/16yyrr) yyrr 1/16 1/16 绿皱YYrr 1/16Y_rr) YYRr 2/16 3/16 黄皱yyRR 1/16yyR_) yyRr 2/16 3/16 绿圆注意:上述结论只是符合亲本为YYRR×yyrr,若亲本为YYrr×yyRR,F2中重组类型为 10/16 ,亲本类型为 6/16。
2.常见组合问题⑴配子类型问题如:AaBbCc产生的配子种类数为2x2x2=8种⑵基因型类型如:AaBbCc×AaBBCc,后代基因型数为多少?所以其杂交后代有3x2x3=18种类型。
⑶表现类型问题如:AaBbCc×AabbCc,后代表现数为多少?所以其杂交后代有2x2x2=8种表现型。
3.自由组合定律实质..是形成配子时,同源染色体上的等位基因彼此分离,决定不同性状的非同源染色体上的非等位基因自由组合。
4.孟德尔实验成功的原因:(1)正确选用实验材料:㈠豌豆是严格自花传粉植物(闭花授粉),自然状态下一般是纯种㈡具有易于区分的性状(2)由一对相对性状到多对相对性状的研究(从简单到复杂)(3)对实验结果进行统计学分析(4)严谨的科学设计实验程序:假说-------演绎法第二章基因和染色体的关系第一节减数分裂一、减数分裂的概念减数分裂(meiosis)是进行有性生殖的生物形成生殖细胞过程中所特有的细胞分裂方式。
在减数分裂过程中,染色体只复制一次,而细胞连续分裂两次,新产生的生殖细胞中的染色体数目比体细胞减少一半。
注:体细胞主要通过有丝分裂产生,有丝分裂过程中,染色体复制一次,细胞分裂一次,新产生的细胞中的染色体数目与体细胞相同。
二、减数分裂的过程1.精子的形成过程:(哺乳动物发生在睾丸内)减数第一次分裂间期:染色体复制(包括DNA复制和蛋白质的合成)。
前期:同源染色体两两配对(称联会),形成四分体。
中期:同源染色体成对排列在赤道板的两侧后期:同源染色体分离;非同源染色体自由组合。
末期:细胞质分裂,形成2个子细胞。
亲本类型重组类型10/16亲本型6/16重组型测交法减数第二次分裂(无同源染色体......)前期:染色体排列散乱。
中期:每条染色体的着丝粒都排列在细胞中央的赤道板上。
后期:姐妹染色单体分开,成为两条子染色体。
并分别移向细胞两极。
末期:细胞质分裂,每个细胞形成2个子细胞,最终共形成4个子细胞。
注:①四分体中的非姐妹染色单体之间常常交叉互换。
②减数分裂无细胞周期③联会和四分体只存在于减数分裂④同源染色体和四分体:同源染色体指形态、大小一般相同,一条来自母方,一条来自父方,且能在减数第一次分裂过程中可以两两配对的一对染色体。
四分体指减数第一次分裂前期联会后的一对同源染色体,每对同源染色体中含有四条姐妹染色单体。
⑤一对同源染色体= 一个四分体=2条染色体=4条染色单体=4个DNA分子2.卵细胞的形成过程:卵巢,形成三个极体,一个卵细胞三、精子与卵细胞的形成过程的比较四、四、减数分裂过程中染色体和DNA的变化规律注:①同源染色体:①形态、大小基本相同;②一条来自父方,一条来自母方。
②精原细胞和卵原细胞的染色体数目与体细胞相同。
因此,它们属于体细胞,通过有丝分裂的方式增殖,但它们又可以进行减数分裂形成生殖细胞。
③减数分裂过程中染色体数目减半发生在减数第一次分裂.......,原因是同源染色体分离并进入..........不同的子细胞......。
所以减数第二次分裂过程中无同源染色体......。
④减数分裂形成子细胞种类:假设某生物的体细胞中含n对同源染色体,则:它的精(卵)原细胞进行减数分裂可形成2n种精子(卵细胞);它的1个精原细胞进行减数分裂形成2种精子。
它的1个卵原细胞进行减数分裂形成1种卵细胞。
五、受精作用的特点和意义1.特点(了解):受精作用是精子和卵细胞相互识别、融合成为受精卵的过程。
精子的头部进入卵细胞,尾部留在外面,不久精子的细胞核就和卵细胞的细胞核融合,使受精卵中染色体的数目又恢复到体细胞的数目,其中有一半来自精子,另一半来自卵细胞。
2.受精完成的标志:精子细胞核与卵细胞的细胞核相互融合。
3.意义:减数分裂和受精作用对于维持生物前后代体细胞中染色体数目的恒定,对于生物的遗传和变异具有重要的作用。
4.配子多样性原因:非同源染色体自由组合、交叉互换导致配子多样性生物多样性原因:配子多样性、受精作用精子和卵细胞随机结合注:受精卵核内的染色体由精子和卵细胞各提供一半,但细胞质几乎全部是由卵细胞提供,因此后代某些性状更像母方。
六、减数分裂与遗传规律的关系七、减数分裂与有丝分裂图像辨析步骤:注:若细胞质为不均等分裂,则为卵原细胞的减I或减II的后期。
精子的形成卵细胞的形成不同点形成部位精巢(哺乳动物称睾丸)卵巢过程有变形期无变形期子细胞数一个精原细胞形成4个精子一个卵原细胞形成1个卵细胞+3个极体相同点精子和卵细胞中染色体数目都是体细胞的一半发生时期实质基因的分离定律减数第一次分裂后期同源染色体上的等位基因分离基因的自由组合定律减数第一次分裂后期非同源染色体上的非等位基因自由组合第二节基因在染色体上一、萨顿假说:类比推理法,提出基因在染色体上,基因和染色体行为存在明显的平行关系。
二、摩尔根果蝇实验1.果蝇的优点:⑴果蝇有易于区分的相对性状⑵果蝇体细胞内的染色体数少;⑶果蝇易饲养、繁殖快、后代多2.果蝇的染色体组成: 雌:6+XX (XX、II II、III III、IV IV)雄:6+XY (XY、II II、III III、IV IV)3.摩尔根:假说--演绎法,证明基因在染色体上。
4.一条染色体上一般含有多个基因,且这多个基因在染色体上呈线性排列三、孟德尔遗传规律的现代解释(见课本30页)基因的分离定律的实质:等位基因随同源染色体的分离而分开;基因的自由组合定律的实质:等位基因随同源染色体的分离而分开,非等位基因随非同源染色体的自由组合而自由组合第三节伴性遗传一、伴性遗传概念:遗传控制基因位于性染色体上,因而总是与性别相关联。
二、三种伴性遗传:1.伴X隐性遗传病:(1)举例:人类红绿色盲症、血友病(2)特点:①男>女②交叉遗传,即男性→女性→男性③母病子必病,女病父必病2.伴X显性遗传病:(1)举例:抗维生素D佝偻病(2)特点:①女>男②代代相传③父病女必病,子病母必病(3)伴Y遗传病:(1)举例:外耳道多毛症(2)特点:①限雄遗传,即男病女不病②父→子→孙三、人类遗传病的判定方法口诀:无中生有为隐性,有中生无为显性;隐性看女病,女病男正非伴性;显性看男病,男病女正非伴性。
注:题目中已告知的遗传病或课本上讲过的某些遗传病,如白化病、多指、色盲或血友病等可直接确定。
四.五.ZW型生物:雌性为ZW,雄性为ZZ第三章基因的本质第一节DNA是主要的遗传物质一、DNA是遗传物质的实验探究过程1.肺炎双球菌的转化实验⑴.格里菲斯体内转化实验:结论:在S型细菌中存在转化因子可以使R型细菌转化为S型细菌。
⑵.艾弗里体外转化实验:结论:DNA是遗传物质,蛋白质不是遗传物质注:①S型菌:有荚膜,有毒,形成的菌落表面光滑;R型菌:无荚膜,无毒性,形成的菌落平面粗糙。
②最关键的试验设计思路:将蛋白质与DNA完全分开,单独、直接地观察它们的作用2.噬菌体侵染大肠杆菌的实验--赫尔希和蔡斯(1)噬菌体:1.结构简单,增殖快 2.寄生在大肠杆菌中,在自身遗传物质作用下,利用大肠杆菌的物质合成自身DNA和蛋白质,大量增殖。
(2)如何标记噬菌体:①用含有32P或35S的培养基分别培养大肠杆菌,获得被标记的大肠杆菌。
②用含有32P或35S的大肠杆菌分别培养噬菌体,获得被标记的噬菌体。
3.实验过程:标记的噬菌体侵染普通大肠杆菌(分别侵染)→短时间保温后,搅拌、离心→观察放射性的分布(沉淀物和上清液)注:⑴短时保温:让噬菌体适当增殖。
搅拌:使吸附在细菌上的噬菌体与细菌分离;离心:让上清液析出重量较轻的T2噬菌体颗粒,而离心管的沉淀物中留下被感染的大肠杆菌。
⑵用35S标记的噬菌体侵染大肠杆菌,沉淀物中有放射性的原因:由于搅拌不充分,有少量含35S的噬菌体吸附在细菌表面,随细菌离心到沉淀物中。
⑶用32P标记的噬菌体侵染大肠杆菌,上清液中含放射性的原因:①保温时间过短,有一部分噬菌体还没有侵染到大肠杆菌细胞内,经离心后分布于上清液中,上清液中出现放射性。
②噬菌体和大肠杆菌混合培养到用离心机分离,这一段保温时间过长,噬菌体在大肠杆菌内增殖后释放子代,经离心后分布于上清液,也会使上清液中出现放射性。
4.实验结论:DNA是遗传物质(没有证明蛋白质不是遗传物质)二、DNA是主要的遗传物质烟草花叶病毒感染烟草实验:结论RNA是它的遗传物质。
结论:绝大多数生物的遗传物质是DNA,所以说D NA是主要的遗传物质注:RNA病毒有:烟草花叶病毒、流感病毒、艾滋病病毒第二节DNA 分子的结构一、DNA的结构1.DNA的组成元素:C、H、O、N、P2.DNA的基本单位:脱氧核糖核苷酸(4种)3.DNA双螺旋结构的特点:⑴DNA分子由两条反向平行的脱氧核苷酸长链盘旋而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