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浅谈言语行为理论的诞生和发展——从奥斯汀到塞尔

浅谈言语行为理论的诞生和发展——从奥斯汀到塞尔

浅谈言语行为理论的诞生和发展
——从奥斯汀到塞尔
论文关键词:施为句陈述句言外行为言语行为的分类间接言语行为
论文摘要:言语行为理论阐述了“言”与“行”之间的关系。

本文回顾了言语行为理论的产生和发展,涵盖了奥斯汀的施为句和陈述句理论,塞尔对奥斯汀言外行为理论的批判与发展,塞尔对奥斯汀言语行为分类的修正与发展,以及塞尔提出的间接言语行为理论。

一、施为句与陈述句
奥斯汀的研究属于分析哲学中的日常语言哲学派,认为人们日常用的自然语言是很完善的,通过对日常语言的仔细分析,可以解释许多概念模糊的语言现象。

与执着于传统哲学中真假值问题的逻辑实证主义不同,奥斯汀认为很多句子抛开真假值的问题,在现实中也很有意义。

奥斯汀通过对施为句的研究,拉开了反对传统哲学的帷幕。

奥斯汀对施为句的研究是从“许诺”开始的。

他注意到,当人们说“I promise”的
时候,虽然和其他的说话行为一样,发出声音并使听话者听懂了意思,但实际上完成了另一个动作一“许诺”。

他把‘`I promise”以及类似的词语归人“程式用语”的范畴m。

比如,当一个未婚男子与一个未婚女人在一起,在没有违反任何禁忌的情况下,面对神甫说出“Ido"时,这对男女就结成了夫妇;
当你拥有某样东西的时候,说“I give",
你就把这东西给了别人;当你掌握权力的时候,你说“I order",你就发布了一个命令。

在1955年,奥斯汀受邀到哈佛做讲座时,用“施为句”这个概念取代了“程式用语”,并提出了其对立体一一“陈述句”。

他这样概括施为句:它们不“描述”或“报道”或断言任何东西,不存在真假;说出这
样的一句话,就是实施一种行为,或实施了一种行为的一部分日。

他列举了三个施为句的例子:(1)I name this ship the Queen Elizabeth. (2)I giveand bequeath my watch to my brother. (3)I bet you
sixpence it will rain tomorrow.而那些
起“描述”、“报道”或断言作用的,有真假值的句子为陈述句。

奥斯汀进一步依据“有无施为动词”划分出显性施为句和隐
性施为句:含有像"promise" , "warn”或“deny”这样的“施为动词”的施为句叫
做显性施为句,否则就是隐性施为句。

奥斯汀还分析了施为句完成施事作用所必
要的一些条件,包括:合适的程序、人员、
场合以及有关人员的思想状态例(1)必须是
个命名仪式‘程序),由英国女王(人员)向
公众(场合)宣布。

但随着研究的深人,他发现,施为句和陈
述句间还是难以区分的,每一个句子都可以用来实施行为。

于是他放弃了对施为句和陈述句的区分,提出了一个内涵更广阔的理论—“施事行为理论”。

二、施事行为理论
奥斯汀认为当一个人说话的时候,他实际
上同时完成了三种行为:说话行为、施事行
为和取效行为。

说话行为是指移动发音器官,发出语音,按照规则将这些语音排成合格的。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