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海绵城市概念优秀课件

海绵城市概念优秀课件


三、深化海绵城市(LID)五项展望
1.引入弹性城市和垂直园林建筑的精细化设计
弹性城市是指城市能够适应新环境,遭遇灾难后快速恢复,而且不危及其 中长期发展。联合国建议打造“弹性城市” 应对自然灾害,城市必须在制 定低碳可持续发展路线的同时,采取措施提高其弹性应对的能力。
? 低影响开发
? 合理控制开发强度,减少对城市原有水生态环境的破坏 ? 留足生态用地,增加水域面积,促进雨水积存净化
? 通过减少径流量,减轻暴雨对城市运行的影响
4
3.转变排水防涝思路
降雨
传统模式: “快排”
年径流总量(多年平均)
蒸发(腾)
下渗 降雨
蒸发(腾)
海绵城市:
“渗、滞、蓄、 净、ຫໍສະໝຸດ 、排年径流总量(多年平均)
下渗减排
透水铺装、下沉式绿地 、生物滞留设施等
集蓄利用
蓄水池、雨水罐、湿 塘、雨水湿地等
>80%
排放
<40%
排放
5
4.开发前后的水文特征基本不变
? 径流总量不变:渗透、存储等 ? 峰值流量不变:渗透、调节等 ? 峰现时间不变:滞留、调蓄等
量 流 径
低影响开发
源头削减、过程控制、末端措施 传统开发
开发前 (自然状态)
7
小结
建立尊重自然、顺应自然的低影响开发( LID) 模式,是系统解决水安全、水资源、水环境问题的 有效措施 ? 自然积存:削峰调蓄、控制径流 ? 自然渗透:恢复生态、自然循环 ? 自然净化:减少污染、改善水质
8
二、实现海绵城市(LID)三项基本途径
1.区域水生态系统保护与修复 2.城市规划区海绵城市(LID)设计与改造 3.建筑雨水利用与中水回用
共同达到城市排水防涝系统设计标准LID转输与 排放设施应符合相关规范的重现期要求
通过径流总量控制来实现,控制指标SS、COD等 初期雨水污染总量削减≥40%
18
扩建或新建城市水系 目标: 蓄水量增加率 ≥20% 蒸发量变化 ≤10%
发挥自然水体作用
利用天然水系调蓄
水景观与雨水调蓄相结合
改造城市道路、广场 目标: 透水性地面 ≥70%(其中下凹式绿地 ≥25%) 径流系数 ≤0.5
滞留塘
下凹式绿地
雨水景观滞水
3.建筑雨水利用与中水回用
建筑LID 设计与改造 目标: 绿色屋顶普及;透水停车场普及; 雨水收集普及 中水回用率 ≥30%
绿色屋顶
透水地面
雨水利用
建筑雨水利用与中水回用
城市分区中水回用、污水处理、雨水收集综合管网系统
27
27
总结
28
注:●——强 ◎——较强 ○——弱或很小 ;
低影响开发水文原理图
时间
6
? 习总书记在2013年中央城镇化工作会议上明确指出: 为什么这么多城市缺水?一个重要原因是水泥地太多,把能
够涵养水源的林地、草地、湖泊、湿地给占用了,切断 了自然的水循环,雨水来了,只能当作污水排走,地下 水越抽越少。解决城市缺水问题,必须顺应自然。比如 ,在提升城市排水系统时要优先考虑把有限的雨水留下 来,优先考虑更多利用自然力量排水,建设自然积存、 自然渗透、自然净化的“海绵城市”。
尊重自然生态、历史文化和普通居民的利益、 实现宽敞的农村原野和紧凑的城镇和谐并存
13
13
d、水生态系统修复
系统的生态修复
e、人工湿地-重建城市之肾
西溪湿地
2.城市规划区海绵城市(LID)设计与改造
? 顶层设计、明确要求
城市总体规划:自然水文条件保护、紧凑型开发指标、提出 LID理念及要求 专项规划:
1.区域水生态系统保护与修复
a、重要生态斑块识别
b、生态廊道的构建
c、划定全市域蓝线与绿线
生态保护线
路 公
光 侨 路
规划蓝拼绿合交生融态绿地
深圳市光明新区在生态保护线调整优化的基础上(83.44平 方公里,超过全区面积的50%),划定全区的河道蓝线,全 面保护山体、水体、低洼地、湿地等生态敏感区。
城市水系专项规划:供水、节水、污水(再生利用)、排水( 防涝)、绿线、蓝线等
绿色建筑:纳入评价标准或指标体系 城市绿地系统专项规划:各类绿地及周边用地雨水控制利用等 城市道路与交通专项规划:水文保护、红线内外 LID系统布置 控制性详细规划:明确规划区及各地块 LID控制目标,统筹协调、系统设计
海绵城市—低影响开发雨水系统构建
? 粗放式建设
? 地表径流量大 增
? 顺应自然 ? 人与自然和谐
海绵 ? 保护原有生态 城市 ? 低影响开发
? 地表径流量不 变
3
2.目标:让城市“弹性适应”环境变化与自然灾害
? 保护原有水生态系统
? 最大限度保护原有河湖水系、生态体系 ? 维持城市开发前的自然水文特征
? 恢复被破坏水生态
? 对传统粗放建设破坏的生态给予恢复 ? 保持一定比例的城市生态空间 ? 推广河长制、治理水污染
海绵城市( LID )内涵、途径与展望
仇保兴 博士 2014年11月27日
1
一、海绵城市(LID)四项基本内涵 二、实现海绵城市(LID)三项基本途径 三、深化海绵城市(LID)五项展望
2
一、海绵城市(LID)四项基本内涵
1.本质:城镇化与环境资源的协调发展
? 改造自然
? 利用土地为主 传统 ? 改变原有生态 城市
模块式雨水调蓄设施
地下雨水调蓄池
下沉式雨水调蓄广场
透过透水路面收集和下渗雨水
居住区、工商业区 LID设计 目标: 透水性地面 ≥75% 绿地率≥30%(其中下凹式绿地 ≥70%) 径流系数 ≤0.45
延时滞留池
下沉式绿地广场
下凹式绿地与植草沟
绿色系统对比
23
园林绿化 LID设计 目标: 人均≥20m 2 绿地率≥40%,绿化覆盖率 ≥50% 透水性地面 ≥75%(其中下凹式绿地 ≥70%) 径流系数 ≤0.15
责任主体
城市人民政府

规划 排水 道路 园林 交通 项目业主 其他

城市水系规划
响 开 发 雨
规划
总体规划
专项
(专业) 规划
理念 实施 实施 纳入 目标 策略 详细规划
绿地系统规划 排水防涝规划 道路交通规划
用地/竖向/ 绿地/道路/ 排水/水系等
系统协调
其他
政策:实
施办法、 导则、奖 励办法等


指标 布局 实施 控制 控制 要求


建筑与小区

设计
设计任务书
设计
道路
途 径
设计 技术 指标 原则 要求 落实
设施 设施 工程 布局 设计 预算
绿地与广场 水系
审查监督

建设实施
其他


运行维护
排水/园林/道路/交通/ 建筑等多专业协调与衔接
? 明确目标,层层落实
径流总量控制目标
径流流量控制目标 径流污染控制目标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