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能源化工行业)我国当前的能源形势与

(能源化工行业)我国当前的能源形势与

(能源化工行业)我国当前的能源形势与国家能源领导小组办公室主任马凯2006-9-214:03:13[216]来源:本站——在中宣部等六部委联合举办的形势报告会上的报告我国能源发展取得的成绩能源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重要物质基础,我们党和国家历来高度重视。

党的三代中央领导集体和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都把能源作为关系经济发展、国家安全和民族根本利益的重大战略问题,摆在重要地位,倾注了大量心血。

在党中央、国务院的正确领导下,在各地区、各部门长期的、共同的努力下,我国能源工业的发展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

这突出表当下六个方面:第壹,能源供给能力逐步增强。

新中国成立前,我国壹次能源生产能力很低,1949年仅为0.237亿吨标准煤。

半个多世纪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能源生产快速发展,2005年,壹次能源生产总量达到20.6亿吨标准煤,是1949年的87倍,是改革开放初的3.29倍,约占全球能源总产量的13.6%,成为仅次于美国的世界第二大能源生产国。

煤炭,产量已多年位居世界第壹,2005年达到21.9亿吨,是新中国成立初的68倍、改革开放初的3.5倍。

石油和天然气,2005年,原油产量达到1.81亿吨,是新中国成立初的1508倍、改革开放初的1.74倍,居世界第6位。

天然气产量达500亿立方米,是新中国成立初的5000倍、改革开放初的3.64倍。

电力,2005年底发电装机容量突破5亿千瓦,年发电量达到24747亿千瓦时,分别为1949年的275倍和576倍,1996年起稳居世界第二。

可再生能源,近年来发展迅速。

目前,小水电的装机容量达3800万千瓦;太阳能热水器总集热面积8000万平方米,占世界的壹半之上;核电从无到有,发电装机近700万千瓦;年产沼气约80亿立方米,已拥有户用沼气池1700多万口。

第二,能源消费结构有所优化。

改革开放后,随着经济社会快速发展,我国能源消费迅速增长,2005年,能源消费总量达22.25亿吨标准煤,是世界第二大能源消费国。

近年来,通过积极调整能源消费结构,出现了俩个趋势:壹方面,煤炭消费的比重趋于下降,由1990年的76.2%降到2005年的68.7%;另壹方面,优质清洁能源消费的比重逐步上升,1990?2005年,油气消费比重由18.7%提高到24%,水电及核电由5.1%提高到7.3%。

第三,能源技术进步不断加快。

解放初期,我国能源工业技术装备基础极其薄弱。

以石油勘探开发为例,当时全国只有8台浅井钻机、40多名技术人员。

经过半个多世纪的努力,石油天然气工业,从勘探开发、工程设计、施工建设到生产加工,形成了比较完整的技术体系,复杂段块勘探开发、提高油田采收率等技术达到国际领先水平。

煤炭工业,已具备设计、建设、装备及管理千万吨级露天煤矿和大中型矿区的能力,综合机械化采煤等现代化成套设备广泛使用,国有重点煤矿采煤机械化程度1990年为65%,目前已超过80%。

电力工业,火电单机容量从1978年的5万和10万千瓦级,发展到目前主力为30万和60万千瓦级机组,百万千瓦超临界、超超临界及核电机组正在成为新壹代主力机组。

三峡左岸最后壹台机组国产化水平达到85%。

从电网见,500千伏直流输电设备实现了国产化,750千伏示范工程建成投运,电网发展进入了大规模跨省跨区送电和全国互联的新阶段。

第四,节能环保取得进展。

在党中央、国务院“能源开发和节约且举,把节约放在首位”方针的指导下,我国节能提效工作取得积极成效。

单位GDP能耗总体下降,按不变价格计算,目前万元GDP能耗比1980年下降了64%。

主要用能产品单位能耗逐步降低,上个世纪80年代初到当下,乙烯综合能耗下降65%,粗钢综合能耗下降37%,火电供电煤耗下降16%。

能源加工、转换、贮运和终端利用综合效率有所提高,目前达到33%,比1980年提高了8个百分点。

同时,能源领域污染治理得到加强。

新建火电厂配套建设了脱硫装置,已有火电厂加大了脱硫改造力度,电厂水资源循环利用率逐步提高,东北等地采煤沉陷区治理工程加快建设。

第五,体制改革稳步推进。

电力体制改革取得重要突破,2002年出台了电力体制改革方案,确定了改革的总体目标,目前已实现了政企分开、厂网分开。

煤炭生产和销售已基本实现市场化,煤炭价格主要取决于市场供求状况。

中石油、中石化、中海油等大型国有石油企业基本实现了上下游、内外贸壹体化。

能源需求侧管理取得积极成效,推广完善了峰谷电价、丰枯电价、差别电价办法,引导电力、冶金、建材等重点行业的大型企业制定了节电改造、优化用电方案,这对近俩年顺利完成迎峰度夏工作发挥了重要作用。

第六,能源立法明显加强。

近年来,相继出台了《电力法》、《煤炭法》、《节约能源法》和《可再生能源法》,制定和完善了《电力监管条例》、《煤矿安全监察条例》、《石油天然气管道保护条例》等壹系列法规。

这些法律法规的颁布实施,标志着能源法制建设迈出了重要步伐,能源开发利用正在走向依法管理的轨道。

我国能源发展面临的主要问题虽然我国能源发展取得很大成绩,但也要见到,随着经济社会快速发展,多年积累的矛盾和问题进壹步凸显。

这集中表当下六个方面:第壹,资源约束明显,供需矛盾突出。

我国能源资源总量虽然比较大,化石类能源探明储量约7500亿吨标准煤,但人均拥有量远低于世界平均水平。

煤炭、石油、天然气人均剩余可采储量分别只有世界平均水平的58.6%、7.69%和7.05%。

煤炭。

我国煤炭储量丰富,但从中长期来见,要把储量变成有效供给,以满足经济社会发展的需求,面临“三大不足”的压力:壹是煤炭精查储量不足。

据测算,2010年前拟开工建设的煤矿项目缺精查储量500多亿吨,2011?2020年缺1200多亿吨。

二是生产能力不足。

根据全国目前煤炭的生产能力,考虑部分矿井衰老报废等因素,2020年前仍需要新增煤炭生产能力10亿吨,接近美国目前的产煤总量,这意味着我国仍要新建百万吨级的大型煤矿1000个左右。

三是运输能力不足。

我国煤炭消费主要集中在东部地区,但煤炭资源主要分布在北部和西部,这种资源禀赋和需求地理分布的失衡,决定了北煤南运、西煤东运的格局。

按照10亿吨新增煤炭的70%需要外运测算,2020年前需要再建7条亿吨级铁路线以及相应的港口。

这些实现起来难度都是很大的。

石油。

据最新全国常规油气资源评价成果报告,我国石油可采资源量为212亿吨,探明剩余可采储量为25亿吨,平均探明率为33%,处于勘探中期阶段。

目前,我国石油勘探难度不断加大,新增储量质量变差,经过努力做到稳产、小幅增长尚有可能,但大幅增长的可能性不大。

比如,我国大庆油田稳产高产持续了27年,从2002年起产量开始递减,平均每年减少150万吨。

从分布情况来见,东部主要含油盆地已经进入勘探开发中后期。

待发现石油资源主要集中在松辽、塔里木、准噶尔、鄂尔多斯等盆地和渤海海域。

西部主要含油盆地和我国海域资源丰富,且探明程度低,处于勘探开发早期。

据测算,即使考虑大力节能降耗、调整经济结构和发展可替代品等因素,2020年石油缺口仍将达2.5亿吨。

天然气。

从整体上见,我国天然气勘探开发潜力大,处于勘探早期阶段,储量产量将快速增长。

塔里木盆地的库车地区,鄂尔多斯盆地及周边古生界,四川盆地川东、川西北地区和川西前陆盆地,柴达木盆地涩北和台南地区,东海海域,莺歌海、琼东南等是今后勘探开发的重点区域。

可是快速增长的天然气生产难以满足更快的需求增长。

预计到2020年需要新增天然气探明地质储量3.4万亿立方米,这意味着探明天然气可采储量需要再翻壹番。

此外,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虽然开发利用潜力较大,但面临的制约因素也较多。

比如,水电剩余资源主要集中在西部和中部,受自然条件和移民因素影响,开发难度越来越大。

核电由于投资密集、建设周期长,新的核电能力短期内难以迅速增加。

和资源约束形成明显对比的是能源消费的快速增长。

从近几年的能源供需形势见,能源消费总量越来越大,快速增长的能源供应仍赶不上更快增长的能源需求。

能源消费弹性系数出现反弹,“十五”期间平均为1.05,为改革开放以来的最高值。

目前我国人均消费水平仍很低,且处于工业化、城镇化进程加快的时期。

国际经验表明,这壹阶段正是能源消耗“倒U”型的上升阶段。

随着经济规模进壹步扩大,能源供求矛盾将长期存在,特别是油气供求矛盾十分突出。

第二,能源技术依然落后,能源效率明显偏低。

我国能源技术虽然已经取得很大进步,但和发展的要求和国际先进水平相比,仍有很大差距。

大型煤矿综合采掘装备、煤炭液化技术核心装备需要引进,瓦斯抽取和利用技术落后,矿井生产系统装备水平低。

重大石油开采加工设备、特高压输电设备、先进的核电装备仍不能自主设计制造。

氢能及燃料电池、分布式能源等技术研究开发不够,可再生能源、清洁能源、替代能源等技术的开发相对滞后,节能降耗、污染治理等技术的应用仍不广泛。

技术的落后,制约了效率的提高。

从总的能源效率见,按现行汇率计算,我国单位GDP 能源消耗比世界平均水平高2.2倍左右,比美国、欧盟、日本和印度分别高2.4倍、4.6倍、8倍和0.3倍。

尤其是这几年,高耗能产业发展较快,经济增长方式粗放,能源消耗量不断增加,能源产出效率大大低于国际先进水平。

2004年,我国的GDP按当年汇率计算为1.9万亿美元,约占全世界GDP的4.4%,为此消费煤炭20亿吨,占世界消费总量的比重超过35%;消费原油3亿吨,占世界消费总量的7.8%。

之上比较,即使考虑汇价因素,我国能源效率低也是不争的事实。

从主要用能行业和耗能设备见,水泥综合能耗高出国际先进水平23.6%,大中型钢铁企业吨钢可比能耗高15.1%,火电供电煤耗高20.5%,机动车百公里油耗比欧洲高25%,比日本高20%,比美国高10%,载货汽车百吨公里油耗比国际先进水平高1倍之上。

从能源开发过程见,资源浪费惊人。

比如煤矿的综合回采率,国际上壹般为45%?60%,我国平均只有30%,小煤矿有的仅为10%?15%。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小煤矿产量由1978年的9500多万吨增加到2005年的8.5亿吨,在此期间,累计生产煤炭120亿吨左右,消耗资源储量约800亿吨。

按照正规开采方法计算,800亿吨资源储量可产出煤炭400亿吨左右,这意味着用同样的资源量,少产了近300亿吨的煤炭,相当于改革开放以来全国煤炭的总产量。

我国煤矸石综合利用率也只有40%,全国累计堆放的煤矸石总量约38亿吨,占地约11万亩,而且每年仍以约2亿吨的速度增加。

每年仍产生近亿吨的粉煤灰,历年积存量已有30多亿吨,目前的综合利用仅限于生产水泥、墙体材料或者铺路、建坝等,大量物质没有得到开发利用。

第三,能源结构尚不合理,环境承载压力较大。

我国富煤、缺油、少气的能源结构难以改变。

和世界能源消费结构相比较,我国壹次能源消费呈现出迥然不同的结构特点:煤炭消费比重基本上和世界石油、天然气消费比重相当,占60%?70%;而石油、天然气消费比重和世界煤炭消费比重持平,只占20%?30%。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