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第一单元 第1讲

第一单元 第1讲

阶段特征先秦时期(远古~公元前221年)是中华文明的勃兴时期。

依据阶段特征可以将其划分为两个阶段:夏、商、西周(约公元前2070~公元前771年),中华文明的初步形成时期和春秋战国(公元前770~公元前221年),重大社会转型时期。

政治上:中华古代文明的起源以早期国家出现为重要标志,逐步形成了以分封制和宗法制为主要内容,以“家国一体”为主要特征的政治制度。

春秋战国时期,诸侯混战,各国纷纷改革变法,中央集权制度的雏形开始出现。

经济上:早期农业、手工业和商业的逐渐产生,随着生产力的提高,耕作方式从刀耕火种发展到铁犁牛耕,土地制度也从井田制发展为土地私有制,小农经济逐渐形成。

思想文化上:科技与文艺成就突出,如甲骨文的成熟,青铜艺术、天文历法、医学等水平高超,春秋战国时期“百家争鸣”。

其中,“百家争鸣”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思想解放运动,奠定了中国传统思想文化发展的基础。

第1讲先秦时期的政治一、夏商政治形式1.夏朝政治形式:启继承禹的地位后,政治权力由“传贤”演化为“传子”,“家天下”的制度由此开始,宗族关系从此成为基本的政治关系。

2.商朝政治制度:商代贵族以血缘关系为纽带,实行宗法制;神权与王权相结合。

二、西周的政治制度1.分封制——权力分配制度(1)目的:巩固西周的统治。

(2)内容①对象:周王将子弟和功臣分封于各地做诸侯。

②权力:诸侯在封国内享有世袭统治权。

③义务:诸侯对周天子定期朝贡并提供军赋和力役。

(3)影响①积极:加强了周天子对地方的统治,扩大了统治区域;通过层层分封,形成了贵族统治阶层内部森严的等级:周天子—诸侯—卿大夫—士,周天子确立了天下共主的地位。

②消极:后来随着实力的变化,诸侯国之间出现强国兼并弱国的形势,周天子的权威逐渐削弱。

(4)分封制的瓦解①原因:经济上:生产力发展,井田制瓦解;政治上:诸侯国强大,王室衰微。

②表现:田氏代齐;周郑交质;楚王问鼎。

春秋战国时期,形成诸侯混战、割据争霸的局面,分封制逐渐崩溃。

春秋时期,楚王问鼎是对分封制的公然挑战。

③演变:战国时期商鞅变法“废分封,行县制”,秦朝废除分封制,在全国范围推行郡县制。

图解历史分封制的演变及影响2.宗法制——权力继承制度(1)含义:按照血缘宗族关系分配政治权力,维护政治联系。

(2)内容①周天子以嫡长子世代继承最高执政权力,为天下的大宗,也是政治上的最高领袖。

②其余诸子分封为诸侯,诸侯对天子为小宗,在本国是大宗,由嫡长子继承其地位。

③从卿大夫到士,形成同样的大宗与小宗的关系。

(3)特点:嫡长子继承,等级森严,强调血缘关系。

(4)影响①在广大范围内对中国社会结构产生了重大影响。

②保证了各级贵族在政治上的垄断特权和地位,有利于统治集团内部的稳定和团结;有利于凝聚宗族,防止内部纷争,强化王权。

教材补缺西周乡遂制度乡遂是西周时期的地方基层社会组织。

乡是“国人”居住之地,遂为“野人”居住之所。

“乡遂”制度也就是“国”和“野”对立的制度。

西周、春秋时期,周王和诸侯都城及四郊以内的地区,称“国”,“国”中之人称“国人”;四郊以外的地区称“野”,“野”的居住者称“野人”,或称“庶人”“鄙人”。

“国”的范围指国都及其近郊,划分为若干“乡”进行管理,“乡”以下分为州、党、族、闾、比。

“遂”的范围指边远农村地区,分别设邻长、里胥、赞师、鄙正、县长和遂大夫进行管理。

春秋中期以后,这一制度逐渐废弃。

3.礼乐制度——权力认同制度(1)目的:为更好地维护分封制和宗法制。

(2)内容:礼乐制度就是对统治阶级日常的政治、社会活动,例如祭神、结婚、丧葬等,制定一些规则和仪式,并配有特定的音乐,不同等级的贵族要行不同的礼仪。

(3)作用:周礼成为维护等级制度、维护分封制与宗法制的工具,有利于统治秩序的稳定。

归纳总结分封制、宗法制、礼乐制的内涵权力分配:分封制——政治生活等级化——天下归周。

权力继承:宗法制——家族生活政治化——天下归宗。

权力认同:礼乐制——等级观念生活化——天下归心。

商鞅变法(选修1)1.背景(1)春秋战国时期,生产力的发展促使井田制瓦解和宗法分封制的崩溃,社会处于转型期。

(2)春秋时期的改革针对经济基础,承认土地私有化;战国时期的改革针对上层建筑,废除世卿世禄制度。

(3)秦国相对落后,秦孝公坚决支持商鞅变法。

2.内容(1)军事:废除世卿世禄制度,奖励军功,编制什伍组织。

(2)经济:废除井田制,承认土地私有;重农抑商,奖励耕织,统一度量衡。

(3)政治:废除分封制,建立县制;“燔诗书而明法令”;制定秦律。

(4)风俗:塞私门之请;推行分异令。

3.性质地主阶级性质的改革。

4.评价(1)积极:推动了秦国社会的发展,而且推动宗法分封制向中央集权制转型,为秦始皇建立大一统帝国奠定了基础,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2)消极:轻视教化,鼓吹轻罪重罚,加重对人民的剥削,激化了阶级矛盾。

考点一等级森严的分封制1.贵族政治夏、商、西周时期,国家政权由世袭贵族的代表人物掌握,他们依靠血缘和出身世代享有世袭的特权。

这就是历史上的世卿世禄制度,这一时期的政治被称为“贵族政治”。

2.“封建”的不同含义(1)西周的“封建”不同于“封建社会”的“封建”,它是相对于郡县制而言的,意指分封人民、土地给诸侯,建立国家。

(2)马克思主义学说中的“封建制度”是以生产方式划分的,是一种社会形态。

针对练1(2018·衡水中学一调,1)侯建新在《“封建主义”概念辨析》一文中说:“封建的就不是专制的,封建是对专制权力的一种分散和控制。

”据此,与“封建”含义相近的是()A.宗法制B.中央集权制C.分封制D.君主专制答案 C解析根据材料信息“封建的就不是专制的,封建是对专制权力的一种分散”可知,封建不是中央集权制和君主专制,排除B、D两项;宗法制与题意无关,A项排除。

1.分封制的特点(1)分封对象:分封对象多元化,但以同姓亲族为主体。

(2)分布地区:主要集中在黄河中下游地区,同姓亲族封地居于富庶之地或战略要地。

(3)纵向联系:明确周王权力和诸侯义务,形成严格的等级序列,加强了中央与地方的纵向联系。

(4)横向联系:以血缘关系为纽带分配国家政治权力,加强了诸侯国之间的横向联系。

2.分封制的历史遗存(1)影响中国封建社会中以血缘关系为核心的皇族分封。

(2)中国姓氏的起源中,有很多是源于西周的封国,如宋、鲁、郑、陈等。

(3)中国的地名简称很多源于西周时期的诸侯国国名,如山东省简称鲁、山西省简称晋等。

(4)在后世朝代的变异:西汉、两晋、明初、清初都曾实行过“分封”。

但上述专制主义中央集权时代的“分封”已是过时的制度,在大多数时候只是郡县制的补充,大多数分封的“王”根本没有封民或臣民,他们只能享受衣食税租之利,没有任何实权。

家国情怀基本内涵——共同体意识分封制有利于周文化的扩展,推动中华文明的传播,天下一家的民族认同、文化心理认同逐渐形成。

这种“大一统”的“共同体”意识是家国情怀的基本内涵。

考点二血缘维系的宗法制1.宗法制与宗法观念(1)宗法观念指由宗法制派生出来的宗族(家族)观念,以“尊祖、敬宗”“别子为祖,继别为宗”为主要内容,强调“忠孝”及“亲亲尊尊,男女有别”的社会心理与人际关系。

(2)宗法制与宗法观念的区别与联系宗法观念是由宗法制度派生的,是宗法制度在意识形态方面的反映,但其也有相对独立性,即在宗法制度瓦解后,宗法观念并没有消亡,而是一直延续下来。

2.家国同构所谓“家国同构”,是指家庭、家族和国家在组织结构方面具有共同性,均以血亲—宗法关系来统领,存在着严格的父权家长制。

父为“家君”,君为“国父”,君父同伦,家国同构,宗法制度因而渗透于社会整体,甚至掩盖了阶级和等级关系。

1.宗法制的社会价值(1)对当时的影响:保证了贵族在政治上的垄断和特权地位,有利于统治集团内部的稳定和团结。

(2)对后世的积极影响:重视家庭建设,提倡尊老爱幼,有利于社会安定,形成强大的民族凝聚力。

(3)对后世的消极影响:强调家庭本位,过分重视人情关系,人为地划分远近尊卑,个人的自主意识和平等权利受到约束,与现代的平等和法治意识相违背。

针对练2(2018·衡阳一模,24)晋献公夺取晋国国君位置后,为巩固其地位,将公族(大宗国君亲族)势力屠杀殆尽。

从此晋国不再立公子、公孙为贵族,史称“晋国无公族”。

这样一来,政权就落到卿大夫手中,于是就有了韩赵魏三家分晋。

这说明()A.西周的分封制开始瓦解B.宗法制有利于政权稳定C.封建等级制度受到冲击D.家国体制退出历史舞台答案 B解析根据“为巩固其地位,将公族(大宗国君亲族)势力屠杀殆尽”,说明宗法制有利于政权巩固和稳定,故B项正确;“三家分晋”是在战国时期,与A项中的时间“西周”不符,故排除A项;C项不符合材料主旨,D项表述错误,均排除。

2.“兄终弟及”继承方式与“嫡长子继承制”孰优孰劣(1)“兄终弟及”的王位继承方式,主要实行于夏朝、商朝,“嫡长子继承制”确立后,这一惯例基本结束。

宋元出现过这种做法的回潮。

在私有制社会,“兄终弟及”的继承方式缺乏硬性的纽带,因为“兄弟之亲本不如父子,而兄之尊又不如父,兄弟之间常不免有争位之事”。

可见,“兄终弟及”原则容易导致权力的纷争。

(2)“嫡长子继承制”根据“嫡”“长”这些先赋的条件,把王位继承资格最大限度地限制在一个人身上,确立起较明确的标准,减少了诸子争立、骨肉相残的局面。

材料一中国自周秦以来,一直是以小农经济为主体的自然经济。

在这种经济关系中,血缘宗法关系浓厚,以家庭内有血缘关系的人组成劳动关系,使家族制度、宗法制度、家长专制的存在成为普遍现象。

这个经济基础决定的上层建筑,必然带有浓厚的血缘宗法色彩。

——陈旭麓《近代中国社会的新陈代谢》要求:根据材料分析分封现象在中国长期存在的原因。

信息:答案几千年的封建经济结构、血缘宗法制度以及儒家伦理的共同作用。

材料二宗法与家谱关系密切,宗法观念指导和影响着家谱,家谱则在实践中自觉地践行着宗法确定的一些原则。

宗法“一本”观是家谱的基本原则,它确定的宗谱编写目标,使宗族成员的自然序列变得上下贯通,条理井然,符合宗族发展的自然序列;宗法中的“大宗”“小宗”观念影响着宗谱的编撰类型,并使宗族内部派别之间亲疏关系、地域关系达到有序的组合。

“一本”观从纵向、“大、小宗”从横向两个不同的维度对宗族的历史进行了描述,使宗法观念借助家谱形式得以传承。

——徐彬、张学会《论宗法思想对家谱编修的影响——兼论明清徽州家谱的宗法理念实践》要求:从材料中找出宗法观念在家谱编修中的体现。

信息:答案编写原则:“一本”观;编撰类型、宗族内部的亲疏关系、地域关系等受“大宗”“小宗”观念的影响。

材料不过应该注意到,周天子当时并没有真正的统治权,周初万邦并立,周不过只是其中一邦。

……天子与诸侯之间,诸侯相互之间,诸侯和卿大夫之间,往往用盟约维持关系。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