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新贸易理论
13
Firm Entry and Exit
1 Zero cutoff profit (ZCP) condition (after entry):
2 Free entry (FE) condition (before entry) - present value of the average profit flow: - net value of entry:
16
贸易和开放会带来什么?
• 国际贸易和市场开放所产生的结果是:
每个行业都有最低的生产率要求,如果企业低 于这个门槛要求(生产率* ),企业就必须退 出 开放后,国际市场要求更高的生产率门槛,从 而,生产率高的企业走出去,而大门打开,外 部生产率高的企业走进来,从而淘汰掉生产率 低的企业,企业的份额发生变动,企业分化加 剧
25
新新贸易理论与中国对外贸易
二、关于中国外贸战略调整和选择 新新贸易理论的结论对于我国外贸战略调整和 选择有以下几点启示:
第一,出口能够提高一国企业的平均生产率水平,所以 我国应该继续重视对外贸易的发展,不断开放国内市场和 开拓国际市场,逐步实现贸易自由化。 第二,出口贸易具有贸易转移效应,对生产率高的企业 有利,增加其市场份额,但不利于生产率低的企业,会迫 使它们退出市场;所以,我国在对外开放的过程中需遵循 渐进原则,对于一些弱势产业和领域,须逐步开放,同时 给予适当的保护,从而免受贸易自由化的伤害。
8
新新贸易理论 (异质企业贸易理论 )
梅里兹(Melitz, 2003)等人提出了从 企业层面研究国际贸易的新理论,这一理 论也被国际经济学界称为异质企业贸易理 论或“新新贸易理论”( “New New” Trade Thoery)( Baldwin & Nicoud, 2004
9
贸易理论的三个视角
为什么好的企业做出口,而差的企业做 本地市场?(例如华为,中兴)
这与贸易的影响有联系吗? 贸易影响企业的规模和生产率吗?
6
现有贸易理论的局限
古典贸易理论(斯密),新古典贸易理论(李嘉图、 俄林)以及新贸易理论(赫尔普曼—克鲁格曼) 解释了贸易的发生、贸易的结构和影响。 但无法解释:
4
理论产生的背景:企业是有差异的
企业不是同质的,无论从规模、组织结构、 产品质量、员工技能以及生产率等角度看, 都发现行业内企业间存在巨大差异,这一差 异特征被称之为企业的异质性,或差异性 (Heterogeneity),或差异性企业 (Heterogeneous Firms)。
5
一个问题或观察?
24
新新贸易理论的局限
企业的组织形式与生产率、技术和拥有异质技术工人间具 有普遍的联系,所以有必要将异质性企业贸易模型和企业 内生边界模型结合起来共同分析贸易模式的选择。 不管是异质企业贸易模型还是企业内生边界模型,都基于 发达国家的视角,分析其国内企业在生产率、技术、劳动 力方面的差异,并解释公司内贸易现象,从而为北方(发 达)国家选择不同的贸易模式和如何参与国际分工提供理 论支持。难以解释发展中国家的贸易问题。
由于进入出口市场需要支付比进入国内市场更高的固定进入成本和 贸易成本,决定了仅有高生产率企业会自选择进入出口市场( Melitz,2003),称为“自我选择”效应。 出口企业进入国外市场能够学习别国的生产技术和经验,获得学习 提高的机会,称为“出口学习”效应。
这两种效应决定了出口企业将具有更高和启示
新新贸易理论与传统贸易理论和新贸易理论的区别
21
新新贸易理论模型的主要结论
封闭经济不能提高行业的整体生产率水平
开放经济中,通过市场份额在产业内的重新配置, 能够提高行业整体生产率水平
整体生产率提高:只有那些生产率足够高的企业才能从 事贸易并从中获益,市场份额转移高生产率企业,外部 高生产率企业的进入,抢走了市场份额,从而国内最低 生产率的企业被迫退出市场,从而使行业的整体生产率 提高 国内企业数量降低
17
贸易和贸易伙伴增加会带来什么?
18
梅里兹模型的不足与扩展
仅用生产率差异来反应企业异质性,但仍然忽略 了诸如企业组织结构、企业进入国际市场方式( FDI和出口)等因素
19
企业内生边界模型
两个相对较为基础的模型,一个模型是将Coase和 Williamson的交易成本理论应用在企业国际化的研究中 ;另一个模型是采用Grossman,Hart和Moore的产权分 析方法。 Antras(2003)另辟蹊径,将Grossman-Hart-Moore的企 业观点和Helpman-Kmgman的贸易观点结合在一个理论 框架下,提出了一个关于企业边界的不完全契约产权模型 来分析跨国公司的定位和控制决策。
只有小部分企业做出口 大部分出口企业的产品主要在国内销售 出口企业比非出口企业的规模大 出口企业比非出口企业的生产率高
7
理论产生的背景:理论进展的潮流
经济研究的微观化趋势:包括区域经济学和发展经济学, 愈来愈多的研究从地区和产业层面转向微观的企业和家庭 层面,研究其行为和决策 引入异质化趋势:家庭和个人的差异,企业的差异引入分 析中,打破了经济学的同质化假定
22
新新贸易理论模型的政策意义
落后地区应该参与国际分工,从而提高自己的生产率 地方政府的出口导向政策,有助于行业生产率的提高
落后地区引进的企业,应该是能带动贸易出口的、优质的 企业,而不应仅仅是发达地区的产业转移
23
新新贸易理论的启示
新新贸易理论界定了新的比较优势来源:企业 异质性和企业组织选择,单个企业行为会影响 所在产业的结构变化。 国际贸易理论从微观层面出发,更好的解释贸 易现象和指导企业选择。
• 企业内生边界模型
以Antras为代表 主要解释是什么因素决定了企业会选择公司内 贸易、市场交易还是外包形式进行资源配置
12
梅里兹模型(Melitz,2003)
1、霍彭哈恩(Hopenhayn,1992a)一般均衡框架下 的垄断竞争动态产业模型 2、克鲁格曼(Krugman,1980)的垄断竞争贸易模型 (二)基本假设 1、垄断竞争市场 2、需求函数相同,供给函数只有成本函数不同 2、异质企业的引入(生产率差异,表现为企业的 边际成本的差异,生产率高的企业,产品定价就越 低,因为垄断其产出就越大,所获得的收益就越高, 利润就越高)
产 业 内 贸 易
企 业 内 生 边 界 模 型
异 质 企 业 贸 易 模 型
2
1
2 3
新新贸易理论产生的背景
新新贸易理论的基本框架 新新贸易理论的结论和启示
3
1
新新贸易理论的产生背景
理论产生的背景:现实的冲击
Bernard, Eaton, Jensen & Kortum,2003:定量测定出美国同一行业, 无论是企业规模,还是生产率都存在巨大的差异 Bernard, Jensen, Redding & Schott 2006 :美国制造业中同一行业 内出口企业的规模是非出口企业的两倍,出口企业生产率比非出口企 业劳动生产率高出14%,并且表现出更加优越的资本实力、技能以及 更高的工资水平 Eaton,Kortum & Kramarz,2004:并不是所有的企业都从事出口 业务,生产率更高的企业更易于进入出口市场 总之,不是所有的企业都从事国际业务,出口企业较非出口企业表现 出更高的生产率,更大的规模,企业异质性与产业内贸易存在必然的 关系
一系列经验和理论研究发现,正是由于生产率的差异决 定了企业的贸易行为;高生产率的企业选择进人出口市 场,而低生产率的企业只在国内销售,从而出口企业的 生产率显著高于内销企业。异质性企业贸易理论模型( Melitz,2003;Bernard等,2003)推导和演绎了“出口 -生产率”关系的内在机制,并且得到了大部分国家企 业数据的支撑。
企业“出口-生产率”关系的文献 “出口-生产率”关系的经验研究主要关注企业生产率 与出口选择之间的关系。 一方面分析出口企业和内销企业之间的生产率差异,是 否出口企业生产率显著高于内销企业,侧重检验出口企 业是否存在“自我选择”效应,也就是只有生产率高的 企业才选择出口; 另一方面分析出口贸易是否提高了企业的生产率,侧重 检验是否存在“出口学习”效应,也就是企业通过出口 贸易提高了自身的生产率。 无论是“自我选择”效应还是“出口学习”效应,一个 显性的共同结果是:出口企业生产率高于内销企业。
14
Closed-economy Eqlm
均衡的形成:Melitz通过证明发 现,ZCP曲线是生产率的减函 数,FE曲线是的增函数,二者 有且只有一个交点,这个交点就 是封闭经济下的均衡点,均衡生 产率*,均衡利润为
15
16
如果在一定的技术水平下,我们得到了加权企业平均生产率 和停止运营点生产率*,那么生产率高于*的企业会继续从 事生产,而生产率低于*的企业就会停止生产和退出,对于 那些试图进入行业的企业来说,他们进入后能够成功生存下 去的条件也是生产率必须高于*。
新新贸易理论与中国对外贸易
第三,生产率高低是决定企业出口及其效益的关键因素, 所以政府应该鼓励企业创新和提高生产率,优化出口贸易结 构,更多地注重质量和效益。 第四,在对外贸易的同时,政府应鼓励和帮助生产效率高 的企业积极走出去,开展对外直接投资。 第五,要摒弃简单的出口至上战略。
中国企业“出口-生产率悖 论”研究综述
中国企业的“出口-生产率悖论”研究文献发现,全样本规 模以上工业出口企业的生产率水平显著低于内销企业,这一 现象在加工贸易企业、外资企业和出口密度(企业出口额占 销售额的比重)高的企业中更加明显,在2005年之后的企业 样本中更加突出,在沿海地区企业样本中更加显著。 “出口-生产率悖论”的发现具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新新贸易理论的 总体脉络及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