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作文人物素材(启功)

作文人物素材(启功)

作文人物素材(启功)启功(1912年7月26日-2005年6月30日),字元白,也作元伯。

北京人,满族,爱新觉罗氏,是清世宗(雍正)的第五子和亲王弘昼的第八代孙,佛名察格多尔札布。

中国书法家、画家、文物鉴赏家和鉴定家。

启功自幼喜爱书法,亦精于古代书画和碑贴的鉴定。

他的旧体诗词亦享誉国内外诗坛,故有诗、书、画“三绝”之称。

主要代表作有《启功丛稿》、《启功韵语》、《古代字体论稿》、《论书绝句一百首》等。

曾为辅仁大学、北京师范大学中文系教授。

曾任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全国委员会常务委员、中央文史研究馆馆长、九三学社顾问、国家文物鉴定委员会主任委员等职位。

1个人经历启功先生受业于著名史学家陈垣先生,专门从事中国文学史、中国美术史、中国历代散文、历代诗选和唐宋词等课程的教学与研究。

他执教六十余年,在中国古典文学教学与研究等方面取得了突出成就,为国家培育了一大批古典文学的教学与研究人才。

他为促进祖国教育事业,报答老师教育之恩,延绵陈垣先生的教泽,用出售字画所得200余万元,设立了励耘奖学金。

2人物生平启功1913年,父亲去世,随祖父生活。

为祈福,祖父曾让他拜雍和宫的一位老喇嘛为师,做记名的小喇嘛,取名“察格多尔札布”。

当时正是辛亥之后,清帝逊位,其曾祖绝意政治,不愿居京城,以示不再过问国事。

恰其曾祖有一门生,名陈云诰,亦是翰林,家为河北易县首富,广有资财,于是出资在易县城中购买房舍,请其曾祖居住。

曾祖乃携家人迁居易县,启功时年方三四岁。

稍后,入私塾读诗文。

1933年经傅增湘先生推介,受业于陈垣,涉足学术流别与考证之学。

后聘为辅仁中学国文教员1935年任辅仁大学美术系助教1938年后任辅仁大学国文系讲师,兼任故宫博物院专门委员,从事故宫文献馆审稿及文物鉴定工作1949年任辅仁大学国文系副教授兼北京大学博物馆系副教授1952年后任北京师范大学副教授、教授,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全国委员会常务委员、国家文物鉴定委员会主任委员、中央文史研究馆馆长、博士研究生导师。

晚年担任九三学社顾问、中国书法家协会名誉主席,世界华人书画家联合会创会主席,中国佛教协会、故宫博物院、国家博物馆顾问,西泠印社社长。

2005年6月30日2时25分病逝于北京。

3诗词选录沁园春检点平生,往日全非,百事无聊。

计幼时孤露,中年坎坷,如今渐老,幻想俱抛。

半世生涯,教书卖画,不过闲吹乞食箫。

谁似我,真有名无实,饭桶脓包。

偶然弄些蹊跷,像博学多闻见解超。

笑左翻右找,东拼西凑,繁繁琐琐,絮絮叨叨。

这样文章,人人会作,惭愧篇篇稿费高。

从此后,守收摊歇业,再不胡抄。

(末三句一作“收拾起,一孤堆拉杂,敬待摧烧。

”)贺新郎癖嗜生来坏。

却无聊。

虫鱼玩好,衣冠穿戴。

历代法书金石刻,哪怕单篇碎块,我看着全部可爱。

一片模糊残点画,读成文,拍案连称快。

自己觉,还不赖。

西陲写本零头在。

更如同,精金美玉,心房脑盖,黄白头麻笺分软硬,晋魏隋唐时代。

笔法有,方圆流派。

烟墨浆糊沾满手,揭还粘,躁性偏多耐。

这件事,真奇怪!贺新郎古史从头看。

几千年,兴亡成败,眼花缭乱。

多少王侯多少贼,早已全都完蛋,尽成了,灰尘一片。

大本糊涂流水帐,电子机,难得从头算。

竟自有,若干卷。

书中人物千千万。

细分来,寿终天命,少于一半。

试问其余哪里去?脖子被人切断。

还使劲,龂龂争辩。

檐下飞蚊生自灭,不曾知,何故团团转。

谁参透,这公案?4相关介绍启功先生是当代著名学者、画家和书法家。

他著作丰富,通晓语言文字学,甚至对已成为历史陈迹的八股文也很有研究;他做得一手好诗词,同时又是古书画鉴定家,尤精碑帖之学。

欣赏他的书法作品,总要联想到他对碑帖的精深研究,因为他对碑帖的研究和他的书法艺术成就有着不可分割的联系,碑帖之学是明清两代兴起的一门学问。

他就是这片园地的开拓者之一。

这门学问除夸扬珍异、竞炫收藏的古董藏家不能算外,其路子约分为二类:一是研究其中历史资料,以碑刻文辞证史补事,或校读文辞;二是赏鉴、研究其书法艺术。

启功先生兼于两者,更精于后者,他在两者之间融合贯通,其方法突破前人藩篱。

“买椟还珠事不同,拓碑多半为书工。

滔滔骈散终何用,几见藏家诵一通”。

他写这首诗是有感于过去多少鉴赏家重视碑帖的书法,而对其中文辞则往往视而不见。

名家如孙承泽、翁方纲以及叶昌炽莫不有此疵病,而他且不放过文辞内容。

正因为这样,他把历来定论的《曹娥碑》驳得体无完肤。

因此,所谓王羲之小楷《曹娥碑》,也就不存在了。

更何况蔡邕的书丹。

启功先生的书法理论著作,我最喜欢他的发比喻,时出妙语,对书法艺术以及书法史上的许多问题,有其独特的《论书绝句百首》,这是他数十年书法实践、研究的体会。

特别是诗中的自注,行文隽逸,阐见解。

我自己有些长期窒碍的问题,读了之后感到迎刃而解,有豁然开朗之感。

诸如考证《鶺鸰颂》出于开元翰林供奉之手;日本藤远后之临《乐毅论》以证明王羲之书体势之雄强;鉴定张旭书庾信《步虚词作》实为大中祥符以后宋之笔;以西陲晋人残纸证《阁帖》中索靖书法的本来面目。

这些都是翻书法史上成说的案,论据充分坚实有力,不得不令人信服。

此外如论蔡襄、祝允明书法之未成自己体段;柳公权、黄庭坚书法用笔尽笔心之力,结字聚字心之势。

而其中对历代著名书法家之特色,各时代书法的体势、风格,以至辨别书体源流,变迁原因,都是非常精辟的,山东文轩画廊推荐书法家。

30年代末启功先生参加了近代著名国画团体松风画会,取号“松壑”。

松风画会迄今已有近90年的历史并产生了溥雪斋(松雪)、溥佐(松堪),关瑞之(关松房嫡传)三位画会领导人。

启功先生的画《秋山》——画中远山微云掩映,楼阁隐现,恍若不可企及的仙境,与这仙境相对应的是建在水边的荒野村居、自横的小舟。

披麻皴和淡墨的点染,使画中自有一种清静的意韵。

而温润的设色,又使这清静中多了种关怀人世的态度,从而使画家旷达、自然的胸怀尽寓其中。

5艺术贡献启功成就在书法→自创“启体”卖价高启功曾临习大量碑帖,他的书法作品,无论条幅、册页、屏联,都能表现出优美的韵律和深远的意境,被称为“启体”。

书法界评论道:“不仅是书家之书,更是学者之书、诗人之书。

”对于书法艺术本身,他也有很多创见。

一般人学书法都是从写“九宫格”或“米字格”开始,并把字的重心放在方格中心。

启功却发现,字的重心不在传统的米字格的中心点,而是在距离中心不远的四角处,还推算出它们之间的比例关系正符合所谓的“黄金分割率”,对学习书法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启功的书法作品在市场上极受青睐。

以2003年北京春拍为例,中国嘉德共推出他的10幅作品,全部成交,其中超过8万元的有4幅,《行书唐宋诗七幅》镜心被拍至41.8万元,成交价令人咋舌。

绘画→山水竹石表意趣启功画作的风格是:构图严谨,手法生动,色彩鲜明,韵味悠长,尤其擅长山水竹石,极富传统文人画的意趣。

“秋山人在画中行”是其常用的题材。

上世纪三四十年代,他已在画坛崭露头角,50年代达到艺术高峰。

他也曾作画卖钱,贴补生活。

启功晚年画作价位呈稳定上升趋势。

中国嘉德1999年秋季拍卖他的《朱竹墨石图》,以7万余元成交。

到了2002年,同样的四尺整纸启功朱竹图价位已在10万元以上了。

启功眼疾加重,作画十分困难,画作更显珍贵。

他多次为国家领导人出访及国际交流绘制作品。

启功生前风趣地说:“我这里是礼品制造公司。

”6启体后学当下由老中青启体后学队伍:秦永龙、李洪海、启骧、罗杨、文阿禅、费黄芝、张志和、张雪明、张传亭、李传波、邢德安、等他们为中国书法和启体书法传承与发扬做这无声的贡献。

7学术成就启功启功除了是当代著名书画家,亦通晓语言文字、古书画鉴定之学,其中尤精碑帖研究。

在碑帖之学上,启功开拓了新的研究方法,启功尝作诗论曰:“买椟还珠事不同,拓碑多半为书工。

滔滔骈散终何用,几见藏家诵一通。

”一改以往名家学者,如叶昌炽、翁方纲等研究历代碑帖只重形式,不重内容;只知书法,而略其辞章之习。

除研究方法开拓新途外,启功更对《孝女曹娥碑》的真伪作出一锤定音之论,判定历代相传的《曹娥碑》殊非王羲之真迹。

期间,虽有部分学者提出异议,如香港学者陈胜长曾撰〈绢本《孝女曹娥碑》墨迹考辨〉与之辩论,惟启功以其独特的研究方法与深厚学养,对陈氏之立论作出有力反驳,并深责陈氏之说乃“一派胡言”,终使《孝女曹娥碑》的真伪得以辨明。

详细论述请参考启功《论书绝句》《古代字体论稿》《论书札记》等书。

8社会评价启功中国书法家协会副主席彭利铭如此评价启功先生:“启功先生是中国书法界和文物收藏界的泰斗,他率直刚正、儒雅大方、幽默风趣,是为人师表的典范。

启功是第二届中国书法家协会主席,为中国书法的正本清源、发展创新做出过巨大贡献,他的逝世,是中国书法界和文艺界的巨大损失。

启功先生直到晚年还坚持带学生,一生桃李满天下,我们将会永远记住他。

”书法大家谢泾廉说:“老师作为知名的学者,以他博大的胸怀给予我不仅仅书法上的教导,最重要的是潜移默化中学习了他的人生观。

”彭利铭先生回忆说,启功老师非常幽默风趣,一生有许多有趣的小故事。

山东省博物馆研究馆员、中国书法家协会评审委员陈梗桥先生说:“启老是一代著名的学者、教育家、书法家,也是社会公认的鉴赏家,一直大力支持中国的文物鉴赏和文物拍卖,中国文物界对他敬爱有加。

从20世纪80年代初开始,我与启功先生有过多次交往,他给我印象最深、启发最大的是在文物鉴定方面的实事求是:鉴定古代书画,知道的就是知道,不明晰的就说不知道,非常坦诚。

我曾携带省博物馆收藏的一清代的册页到北京请启功先生鉴定,他给了我很多启发。

另外,在交往中我感觉到他的一些观念都十分开明,并且往往以朴实的语言深入浅出地表述出来。

他是个京剧迷,常说:‘京剧里板眼第一,然后才能讲韵味。

写字也是如此,先讲究结体,才能求韵味。

’这句话在我多年的艺术创作中起到很大的启迪作用,避免了一些弯路。

”青年新锐国学艺术书法学者费黄芝诗评:【赞先师启功书画】2013癸巳荷月,窈窕淑女舞霓裳;玉树君子风临堂。

元白翰墨尽展现;书画双绝雅韵藏。

9自撰墓志1978年,启功66岁时,妻子、母亲和恩师已经先后离他而去,回想半世艰辛岁月,启功悲痛之余写下了这首诙谐、精炼《自撰墓志铭》:中学生,副教授。

博不精,专不透。

名虽扬,实不够。

高不成,低不就。

瘫趋左,派曾右。

面微圆,皮欠厚,妻已亡,并无后。

丧犹新,病照旧。

六十六,非不寿。

八宝山,渐相凑。

计平生,谥日陋。

身与名,一齐臭。

(六,读如溜,见《唐韵正》)10安葬万安启功墓启功先生逝世一周年后骨灰从八宝山请来,下葬在“北京香山万安公墓”。

启功先生的墓地占地3平方米。

墓茔东向,前望玉泉,后倚西山;苍松侍于左,坦途通于右。

2006年6月30日,启功先生的忌日上午,在“老师走好”的祝福中,启功先生的内侄、侍奉启功30年的章景怀把启功先生的骨灰盒缓缓送入墓穴。

盒内与启功先生同在的是师母几件日常用品和二老的合影——刻画在有机玻璃上的合影。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