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肖申克救赎》心理学分析

《肖申克救赎》心理学分析

《肖申克的救赎》
心里学角度分析影视心理学课老师组织大家看了电影《肖申克的救赎》、《心灵捕手》、《百变魔女》等心理学电影。

看后老师要求大家从心理学角度分析剧中的人物情节。

我就根据自己的见解对电影《肖申克的救赎》分析出了以下几点:
首先是安迪。

这是个传奇式的人物,虽然他的出场是那样的平淡。

面对突如其来的各种变故,他显得异常平静,入狱的第一个月,他一言不发。

不在沉默中爆发,就在沉默中灭亡。

在这个月中,外表平静的他一定是经过了内心汹涌澎湃的挣扎。

霉运刚刚好就找到了他,他自知无力反抗,自己的人生可能就从此完蛋了。

无期徒刑。

四个字宣判了他。

如果还不想死,那就好好活着。

他用了一个月的时间,接受了现实。

心理学有个说法:不能改变外界,就只能改变自我认知。

这个月正是安迪自我认知发生变化的一个月。

于是他向瑞德买了一把小锤子。

这是面对生活的表现,“时间有的是,缺的是石头。

”只要活着,就有希望。

然而牢狱生活并没有那么顺利,各种骚扰和欺辱接踵而来。

他反抗,亦承受。

转机出现在那次外出劳作,当他勇敢的走向那个长官,我想他的心理变化一定是微妙的。

这是拿性命做出的赌注,当然,从这里我们也可以看到,这是安迪的生活已经是他心理所能承受的极限了,他试图寻找一些刺激,为了哪怕一分钟自由的感觉而赌一把,他已经不在乎更糟了。

这种不在乎正是他临近崩溃的表现。

命运当然是奇妙的,事情从这里出现了转机。

安迪渐渐的在监狱里混的如鱼得水。

我想会有这么一段时间,他完全忘记了外面的世界,甘心就此度过余生。

监狱成了一个小世界,跟外面没什么两样。

他寻找各种事情来打发时间,和其他人相比,他有知识,有智慧,他通过各种事情来实现自己的价值,心理上的满足让他愉悦。

和其他相比较而言的微小特权在一定程度上也满足了他的虚荣感。

没有比较就没有优劣。

参照系发生了改变,而他渐渐适应了这个参照系。

但是当看到他为了给大家放点音乐而被关了两个星期禁闭时,当他说这两个星期一点也不难过,因为有莫扎特陪伴时,我才懂原来有些向往一直在他心底深处,他说有音乐才不会忘记高墙之外的世界。

他说,内心,有他们关不住的东西,是属于你自己的,希望。

希望。

多好的两个字!我知道我错了,他是一个真正内心强大的人,没有一刻放弃和屈服。

汤米出现之前,他深知自己无辜,却也深知没人相信这一点,于是他不
再挣扎于无意义的辩解。

但汤米让他从自欺中醒了过来。

当然,这也更加说明了安迪心中的希望从未熄灭过,汤米的一点火星让它熊熊燃烧起来。

冲动让他失掉了一些理智,他天真起来,去找狱长。

作为旁观者的我都知道这简直是愚蠢的。

可这也正反映了他从未泯灭的对自由的强烈向往。

从没有一刻忘记外面的世界。

他只是缺少一个爆发的理由。

现在,一切都那么顺理成章。

汤米的死和狱长有恃无恐的威胁无疑是他冲破最后顾及的动力。

要做出一个关乎生命的重大决定总是要有理由的,现在他已经没有什么好顾及的了。

“要么忙着活,要么忙着死。

”良好的心理素质让他缜密的完成了自己的计划。

我不禁惊叹是不是从一开始他就看到了结局,一切都有备而来。

忍耐,坚持,智慧。

他是一个心理强大的人。

这成就了他的传奇。

在重修工厂屋顶时,安迪听到狱警们讨论缴税问题,便主动上前帮助看守长哈德利逃税,这一次冒险的经历让他差点丢掉性命,但最终却为狱友赢得每人3瓶啤酒的奖励,也许像瑞德说的那样,安迪这样做只是为了找到做人的感觉,哪怕只是一小会儿,而且这次和狱警打交道也让安迪赢得了友谊,他的自尊心得到了满足,让一直以来总是被欺负的他终于得到了一些心灵上的补偿。

这是第一次看安迪的脸上露出笑容,毕竟,自由总是最快乐的,同时也代表一种自我价值的实现。

每个人都有这种需要,使自己有重要感。

同时啤酒也让工友们感觉到就像在给自己家的的屋子重修屋顶一样,他们喝啤酒的时候,觉得自尊得到了满足,感觉到了自由。

以上都是影片中出现的一些折射出心理学知识的细节。

然而,影片中最重要的心理学看点之一是:制度化——群体和组织的社会生活从特殊的、不固定的方式向被普遍认可的固定化模式的转化过程。

制度化是群体与组织发展和成熟的过程,也是整个社会生活规范化、有序化的变迁过程。

结语:强者自救,圣者渡人。

这部片子很有教育和启发意义。

一个人内心的强大需要自己去稳固。

没有什么比摧毁一个人的意志更可怕。

现实社会的各种压力和纷杂,如何让自已保有强大的心理素质,是要不断去探索和努力的过程。

而很多时候,给别人一个适时的指引,或许是对一个生命的挽救。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