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学原理一、康德的崇高康德把崇高作为审美形态来看待。
康德认为有两种意义的形式,一种是我们凭借感官可以把握的有限度的形式,另外一种是我们无法把握的同时也无法与之较量的无限的形式,前者包括了优美,后者则属于崇高。
他认为巨大并不等于崇高,崇高属于伟大的东西。
崇高在形式上则是无限的没有秩序的。
崇高的事物主要存在于自然界。
巨大表现为“数学的崇高”和“力学的崇高”。
他认为自然中只是包含崇高的事物,并不包含着崇高的根据或崇高的原因。
康德说:“真正的崇高不能含在任何感性的形式里,而只涉及理性的观念:这些观念,虽然不可能有和它们正恰适合的表现形式,而正由于这种能被感性表出的不适合性,哪些理性里的观念能被引动起来而召唤到情感的面前。
”崇高首先是引起人们生命力阻碍的感觉,接着是更强烈的生命力的爆发,从而克服生命力的阻碍。
对于崇高的愉快不只是含着积极的快乐,更多的是惊叹或崇敬,这就可称做消极的快乐。
二、审美形态的特征:1.生成性(就是强调在某种关系中运动的过程)(1)审美形态的历史生成从历史的纵向来看丑和荒诞都是随着现代艺术的兴起逐渐成形的;从横向看来,与白色象征圣洁,这种西方的审美习惯被我们接受需要一个过程一样,有些审美形态其实我们还在熟悉、体验的过程中,比如荒诞,我们东方国家对它的接受和理解受西方影响。
(2)指审美形态的个体相对性生成比如有些人可能终其一生也没有体验到生命存在的悲剧性,而对蓬勃成长的儿童来讲,也很少有可能体会荒诞。
小结:审美形态的生成性也就是美的生成性2.贯通性指民族文化对审美形态的统摄性。
就是了解文化土壤中的哲学思想。
我们为什么对荒诞的把握不太好到位,因为在“荒诞”背后的是西方现代文化对理性思维方式的一个反省,就是它是转了一圈重新思索人到底是怎么样的一种存在,人不可能是世界的主宰,不要立自己为神。
我们的文化一开始没有把理性征服摆到那么高的位置,所以没有从那个高处掉下来,对“荒诞”的体会可能始终无法真正感同深受。
反之,我们的“神游”、“平和”对西方来说同样如此。
3.兼容性是以一定存在形式和审美风格为特征,以人生样态为底蕴,审美情趣贯彻其中的有机整体。
4.二重性是民族性和世界性的统一。
即基本的存在体验是共通的,可以理解的,比如荒诞我们可能从总体上现在把握没有西方深,但随着工业化的发展,这种体认还是能够互相交流。
三、悲剧1、内涵在于体现人的存在的实践主体暂时被否定,而最终被肯定的过程。
2、•(1)悲剧的出现以作为戏剧的悲剧形式的兴盛为基础。
(2)冲突、抗争与毁灭是构成悲剧内涵的三个核心因素。
(3)悲剧审美形态在人的审美体验上表现为悲剧感。
悲剧感是强烈的痛感中的快感,它的获得来自于悲剧对人生存在的价值和意义的揭示。
(4)在悲剧中包含着积极的人生审美意义。
3、特点:(1)悲剧通过对人生存的否定性体验,从而展现对人生存的价值的肯定。
比如在•《俄狄浦斯王》中,在他自刺双目的悲惨结局中,观者能够感受到他超越自我所带来的悲壮的审美价值,而这种价值正是使人在否定中看到肯定的人生。
(2)悲剧的审美冲突体现的是人与自然、社会及自身存在的冲突和超越。
比如俄狄浦斯的伟大在于当他无法逃避宿命时,他能够克服它,所谓克服就是及时承受。
当他以有意识的行为为自己无意犯下的罪过担当起责任时,这种担当使原有的担忧和恐惧都被克服了。
(3)悲剧的情感体验是一种人生实践存在的深层体验。
悲剧是对基于存在的人的命运的思考和感悟。
因此,悲剧不是个体的人在日常情感上的表现,它不是肤浅的悲悯和痛苦,而是在生存实践中对人的命运的大关怀和深层体验。
这种情感的展现是一种审美愉悦,是人在存在实践中对整个人类命运的思考和超越。
4、悲剧理论的历史考察•①. 奠定悲剧理论基础的是亚里士多德。
•②. 黑格尔的“矛盾冲突”理论,使美学史上对于悲剧实质的探讨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
•③尼采把生活中的悲剧与审美意义上的悲剧有意识地进行了区别,这是美学史上一大进步。
•④克尔凯戈尔推进了现代悲剧理论的发展,使得现代悲剧理论出现了立足于存在论解释的趋向。
四、荒诞成为审美形态的原因1. 因为再创和重现荒诞作为一种审美活动方式是以一种特殊的实践方式显示其特殊的存在价值。
2. 荒诞审美形态的出现在一定程度上把审美实践与人生实践的距离拉近了。
3. 重现和再创荒诞,从表面上看是反理性的反传统的,但实质上仍然是西方理性主义之树上结出的果实。
五、艺术品的层次艺术品是以审美意象为中心、传达审美经验为目的的多层次开放系统。
1、物质实在层①指艺术品赖以在时空中存在的物质实体和媒介,是艺术品的物质存在方式。
②物质实在层本身亦有助于审美意象的创造。
③各门艺术所赖以存在的物质材料,各有其相对的稳定性和界限。
2、形式符号层①各类艺术都有自己独特的指向意象世界的形式符号,它们构成艺术品的第二层次。
②形式符号层的更重要的作用在于它直接指示、负载着艺术的意象世界,在艺术品的整体结构中,形式符号层指示、负载意象的功能远大于其独立的审美价值。
③在艺术品的结构中,形式符号是引导审美主体进入真正殿堂的第一步,也是艺术品动态结构中一个外在过渡层次。
过渡的两端,一端是物质实在的载体,另一端是意象世界的斑斓。
三、意象世界层①指建立在前两个层次基础上的、非现实的、展现人类审美经验的、能转化为被感性把握的、富有意味的表象世界,这是艺术品结构中的核心层次。
②艺术的审美意象是作为其载体的物质实在层和形式符号层引导鉴赏者进入审美状态后,经鉴赏者的审美知觉和想象而产生的,它是一种非实在的精神性存在,只有当主体心理经历了一种从实在性向非实在性的飞跃,穿越了物理时空,才可能创造出属于自己的审美意象。
四、意境超验层①意境超验层是意象世界背后所蕴含着的富有形而上的人生哲理意味的最高境界。
②意境超验层次又可有广义、狭义之分,一是就人生境界而言,一是就艺术品本身的内涵而言。
这两种含义又往往混合为一体。
③意境的超验层是以意象世界层为中介的,没有意象的导引,意境根本无从谈起。
六、艺术品的鉴赏过程一件优秀的艺术品,在不同的时候对不同的接受者有不同的施予。
1、观(1)指接受者透过艺术的形式符号在直观层次上初步感受和重建意象。
它对应的是艺术品的形式符号层。
(2)对一件艺术品并不熟悉,可是凭着主体的艺术敏感力,也能直观地感到有美的存在,但在这种程度上,对艺术的感受毕竟是浅层的。
有的接受者在这个阶段甚至不能感受到美。
如当代的很多人和外国人看书法。
2、品(1)指接受者根据各自的审美文化心理结构和经验,凝神观照,发挥想象力,重建意象,使意象更具接受者的个性的阶段。
(2) “品”就是意象的重建过程。
接受主体进一步把握了形式符号的深层意义,在把握过程中把意象建立起来,丰富起来,完满起来。
3、悟(1)指主体对艺术品的意象品鉴渐入佳境后,终于升华为对意境的感悟。
(2) “得意而忘象,得象而忘言”,接受主体完全进入意象世界,于是形式符号就被克服了。
主体不再执著于符号的形式,而直接与艺术意象合而为一,进而直接领悟其意味。
(3)这就是悟,也就是艺术接受的最高阶段和理想境界。
在实际的艺术接受活动中,接受者不一定都能达到“悟”的境界。
七、就一本美学著作说说好在哪里。
结合自己写的作业自己整理。
要有事实论据和理论论据。
八.审美活动的存在方式。
为什么存在?是什么?怎么样?1、审美活动的动力机制(为什么存在)动力机制的含义是审美活动存在的动力不只一种,是若干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
①审美需要人作为一种社会存在物内在具有的,渴望在对象化的活动中能动地实现自己、观照自己的精神要求。
②审美理想是主体心目中关于完善的美的观念。
③审美趣味个人在审美活动和评价中表现出来的主观爱好和倾向。
能力和鉴赏力是内在方面,兴趣和品位是外在方面。
2、审美活动的基本性质(是什么)①人与世界的本己性精神交流。
②最具个性化的精神活动。
③有限无功利性与最高功利性的统一。
④审美活动是自律性和他律性的统一。
3、审美活动的价值内涵(怎么样)①审美活动是一种价值活动。
②审美价值与一般价值活动的共性a、以主体为根据和目的的特殊主客体关系。
比如我们传统文化中的“比德”,给自然物以道德意蕴。
花中四君子,智者乐水等等。
b、要受到社会实践活动的深刻制约。
早期文明当中,都有以蛇为美的装饰,到基督教诞生后,蛇在一些民族的文化里才成为恶的象征。
③审美活动作为价值活动的特殊性a、能满足人的心灵需要的精神价值,获得情感体验。
b、内在的包含“真”(认识)、“善”(道德)、“终极关怀”(宗教),是从整体上赋予人生意义。
④审美活动是人最具本己性的存在方式。
a、它是一种超越性的存在方式。
超越日常生活,揭示生活意义。
这正是人不断超越自身的本质追求的集中表现。
b、它是自由的存在方式。
c、它是应然的存在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