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小学语文课外阅读与实践

小学语文课外阅读与实践

浅析小学语文课外阅读的探讨与实践
【摘要】教材是教学的凭借,但并不是唯一。

在这种情况下,根据文本的序列和内容特点有针对性地组织学生进行拓展阅读,有利于引导学生更好地理解文本,实现语文教学的开放性,树立大语文观教育。

教材拓展武阅读主要包括以下三种形式:
【关键词】小学语文;课外阅读;实践
【中图分类号】h319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3-8500(2013)03-0241-02
1 教材拓展式阅读
1.1前置性阅读。

针对小学生阅历浅和文本背景了解不多的实际,在文本教学前,可结合文本的内容引导学生开展前置性阅读。

前置性阅读资源一方面来自于对已有资源的利用,这样能够减少学生查阅、搜寻素材的时间,提高学生阅读的针对性。

如《小学语文课文同步拓展阅读》提供了与课文相关的背景材料、作者轶事、名篇佳段、科学常识等内容。

在课前适当的时间内安排学生阅读,可以增加学生的阅读量,加深学生对文本的理解。

另一方面,师生也可通过共同查找资料来获取前置性阅读资源。

小学生的资料来源有限,加之搜集资料的能力也有一定的不足,因此,在开始阶段,师生可以一起查阅资料,让学生掌握查阅资料的方法和筛选资料的技巧。

随着学生对资料查阅方法的掌握,教师可放手让学生自行查阅资料,从而提高学生自主阅读的积极性。

1.2关联性阅读。

语文教材选取的文章往往是一件作品的节选或
一个作者的某一篇文章,这时候适时推荐学生阅读与之关联的作品,不但能够加深学生对作品的理解,而且也能拓展学生的阅读视野,拓宽学生的知识面。

如学习《赠汪伦》这首诗后,教师可组织学生查阅李白的其他作品,或检索同时期、同时代其他诗人的资料与相关作品,或搜集与“送别”主题相关的诗歌等,以此实现作者、作品的关联,时代作品的关联以及题材作品的关联。

关联性阅读不但可以扩展学生的思维,而且也打破了语文课堂教学的局限性,从而将语文教学的深度延伸到更广阔的空间。

1.3引领性阅读。

根据学生的兴趣爱好和语文教学的要求,通过不同方式的引领,帮助学生选择阅读内容,提高学生的阅读兴趣,加深他们对文本教材和语文课程的理解。

引领性阅读主要有:①话题引领。

针对阅读实际和作品的内容,设计带有诠释性的、有创意的、开放性的话题,引领学生阅读和参与讨论,帮助学生牢牢把握作品的主题;②原著引领。

根据文本节选的实际情况,引导学生阅读原著,通过比较让学生更好地了解文本和相关的知识;③内容引领。

根据文本的内容选择与之同类的读物,通过学生查阅资料和阅读,加深对某一内容的理解。

如在学习《比尾巴》时,为加深学生对“尾巴”的了解,教师可引领学生通过拓展式阅读进一步了解啄木鸟、猴子、狗、燕子、鱼等更多动物尾巴的用处,这样,学生的阅读不再局限于教材,实现了由课内到课外链接延伸的“立体阅读”。

2 主题拓展式阅读
依靠学生个人兴趣和爱好维系的读书方式往往会使学生阅读缺
少目的性和针对性,但通过主题引领的学生阅读却能够大大提高学生阅读的质量和效率。

1.1活动式主题。

学校往往会围绕一些主题(如节庆日、纪念日、学校发展规划、班级建设、家校合作)开展教育活动,语文教师可借机围绕这些主题引导学生开展阅读活动;除此之外,教师也可以社会重大事件为契机,引领学生选择阅读主题,培养学生了解社会、关注生活的意识。

1.2延伸式主题。

学生对整本作品阅读完成后并不意味着阅读的结束,针对学生在阅读中的感悟和需求,可以拓展延伸,从而丰富学生的读书生活,深化读书感悟。

延伸式主题主要包括:①阅读形式的延伸。

根据学生阅读的内容推荐相应的电影、话剧,让学生进一步感受作品内涵;②文本理解延伸。

学生通过对人物、事件的重新编排、表演,加深对作品的理解;
③实践活动的延伸。

在学生阅读相应的作品后,组织学生按照文中的描述方式去观察、了解生活.让学生进一步理解、感悟生活。

1.3串联式主题。

一是内容串联主题。

根据文本内容选择相近的书目,让学生阅读和理解,根据学生阅读的情况进行交流分享。

如以“我国古代发明家为人类作出的重大贡献”为主题,推荐《张衡》、《黄道婆》、《蔡伦》、《李时珍》等书。

二是情感串联主题。

教师根据活动的需要,引导学生拓展阅读同一主题不同作家的作品,让学生展开丰富的情感体验,深化对主题的理解,增加学生的语言和文
化储备。

三是方法串联主题。

在课外阅读过程中,教师可以围绕写作方法选择阅读素材,使学生在语言积累的同时,强化对写作方法的理解,实现品味佳作、掌握写法的目的。

如围绕某一主题选择童话、文艺故事和科幻小说等不同的描述方式,让学生了解不同的写作方法,掌握基本的写作技巧。

3 递进拓展式阅读
根据学生的特点和阅读能力的实际,开展递进拓展式阅读,能够有效地调动学生阅读的积极性,满足学生的阅读需求,增强学生对阅读内容的理解,从而提高课外阅读的效果。

3.1阅读效能的递进。

阅读不仅要重视学生对知识的汲取、文化的获得,更应注重发展学生的语言能力、表达与交流能力、思维能力和审美能力。

在拓展学生阅读面的基础上,要引导学生学会去感悟作品,继而交流作品,组织开展讲故事、读书汇报会、展评优秀的读书笔记、知识竞赛、诗歌朗诵比赛等生动活泼、形式多样的课外活动。

通过交流活动实现同伴经验的分享,加深学生对作品的理解;学生在感悟、交流的基础上,不断地了解文章的写作方法,积累妙词佳句,这时候,教师就可以引导学生尝试缩写、续写和仿写等训练,从而实现学以致用。

最后,教师要对学生的阅读成效做出评价,包括运用符号、图画和评语等各种方式肯定学生阅读的收获,同时选择优秀的学生作品编辑小报、汇编成册、推荐发表等形式,以此来强化学生的成功体验,提高学生阅读的兴趣,为后续的拓展阅读奠定更加坚实的基础。

阅读内容的递进。

不同年龄阶段的学生在阅读兴趣、阅读能力方面有着一定的差异,每一位学生也会因不同的情绪状态有着不同的阅读需求,因此,教师需要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设计递进的阅读内容。

如一年级侧重于儿歌、童谣、故事类,二年级可以增加科普类作品的阅读分量和古典诗词的诵读,三年级适当补充现代、当代文学的阅读,高年级在强化现代、当代文学阅读的同时增加古代经典名著的阅读。

3.2阅读方法的递进。

学生在阅读过程中需要一定的方法和技巧,在阅读过程中通过对阅读方法的递进指导,能够进一步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提高阅读效果。

首先,教师可以指导学生进行浏览性阅读,浏览书名、封面、目录、插页、序言、介绍以及评论等,让学生在有限的时间内大致了解书稿的内容和感兴趣的章节;然后指导学生进行通览性阅读,目的是帮助学生掌握故事大意,包括主要的情节、角色、场景和关键细节等,在这一过程中形成自我评价,加深对作品的理解;最后,教师根据作品的特点设计一些问题或话题,让学生带着要求选择相应的章节进行分析性阅读,深刻领会作品的内涵,形成学生的价值选择,为后续的分享交流奠定基础。

3.3阅读内容的递进。

不同年龄阶段的学生在阅读兴趣、阅读能力方面有着一定的差异,每一位学生也会因不同的情绪状态有着不同的阅读需求,因此,教师需要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设计递进的阅读内容。

如一年级侧重于儿歌、童谣、故事类,二年级可以增加科普类作品的阅读分量和古典诗词的诵读,三年级适当补充现代、当
代文学的阅读,高年级在强化现代、当代文学阅读的同时增加古代经典名著的阅读。

小学语文拓展式课外阅读架起了语文课程和课外阅读的“彩虹桥”,为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树立大语文观,实现语文教学的美丽转身迈出了更为自信的步伐。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