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干气密封的原理及使用分析

干气密封的原理及使用分析

图1 压缩机干气密封示意图 干气密封和普通平衡型机械密封相似,也由静环和动环组成,其 中:静环由弹簧加载,并靠O型圈辅助密封。端面材料可采用碳化硅、 氮化硅、硬质合金或石墨。 干气密封与液体普通平衡型机械密封的区别在于:干气密封动环端 面开有气体槽,气体槽深度仅有几微米,端面间必须有洁净的气体,以 保证在两个端面之间形成一个稳定的气膜使密封端面完全分离。气膜厚 度一般为几微米,这个稳定的气膜可以使密封端面间保持一定的密封间 隙,间隙太大,密封效果变差;而间隙太小会使密封面发生接触,因干 气密封的摩擦热不能散失,端面间无润滑接触将很快引起密封端面的变 形,从而使密封失效。
止杂质从叶轮侧进入密封。
2.串联密封结构
如图5,串联结构是一种操作可靠性较高的干气密封结构。作为油 和气工业的标准结构,它是设计简单且仅需要一个相当简单的气体辅助 系统。典型应用是介质气体少量泄漏到大气中是容许的工况。
A—介质冲洗 C—火炬 D—分离气体 S—排气口 图5 串联结构(如:BURGMANN DGS) A—介质冲洗 B—缓冲气体 C—火炬 D—分离气体 S—排气口 图6 带中间迷宫的串联结构 (如:BURGMANN DGS) A—介质冲洗 B—缓冲气体 D—分离气体 S—排气口 图7 双端面密封结构(如:BURGMANN DGS) 在串联结构中,两个单封被前后放置形成两级密封。介质侧密 封(主密封)和大气侧密封(辅助密封)能够承受全部压力差。在一般的操 作中,介质侧的密封承受了全部压差。介质侧密封和大气侧密封之间的 泄漏可通过接口“C”引到火炬。大气侧密封所承受的压力与火炬压力相 同,因此介质泄漏到大气侧和到排气口的量几乎为零。此结构使用过程 中,当主密封失败时,辅助密封可作为安全密封,保证介质不会泄漏到 大气中。 3.带中间迷宫的串联密封结构 如果工艺介质不允许泄漏到大气中和缓冲气体不允许泄漏到工艺介 质中,此时串联结构的两级密封间可加迷宫密封。典型的应用是不允许 介质泄漏到大气中,如H2压缩机,H2S含量较高的天然气压缩机(酸 气),和乙烯、丙烯压缩机。 此种结构的密封工作时,工艺气体的压力通过介质侧密封被降低。 泄漏的工艺气体通过接口“C”排到火炬。大气侧密封通过接口“B”被缓冲 气体(氮气或空气)加压。缓冲气体的压力保证有连续的气流通过迷宫到
密封面采用硬对硬组对,为了在启动和停车时,增强偶然端面接触
的自润滑性,博格曼干气密封在采用硬对硬材料组对时,碳化硅表面喷
涂金刚砂-即DLC=diamond-like carbon。
2.辅助密封材料
辅助密封材料见表4。对于辅助密封最重要的特性是温度极限,挤
压特性和压力相关的气吸现象。在气吸的环境,密封腔的压力突然下降
气体介质通过密封间隙时靠节流和阻塞的作用而被减压,从而实现
气体介质的密封,几微米的密封间隙会使气体的泄漏率保持最小。
动环密封面分为两个功能区(外区域和内区域)。气体进入密封间隙
的外区域有空气动压槽,这些槽压缩进来的气体。为了获得必要的泵效
应,动压槽必须被开在高压侧。密封间隙内的压力增加将保证即使在轴
间隙(μm) 无压的情况下启离速度*
(m/s) 静止时,启离压力*(MPa)
V形槽 单向
U形槽 双向
仅能短期的反向运 转
所有操作速度均可以
3~10
2~8
0.6
1.2
≥0.6
≥0.6
*注意:DGS在低于那些被采用的值以下操作仍能被保证,但是一个分
离层是必要的。
三、密封材料分析
1.端面材料
干气密封的操作极限与密封各个元件的许用载荷有关。温度和压力
向载荷较大的情况下也将形成一个不被破坏的稳定气膜。
干气密封无接触无磨损的运行操作是靠稳定的气膜来保证的,稳定
的气膜是由密封墙的节流效应和所开动压槽)是平面,靠它的节流效应限制了泄漏量。
干气密封的弹簧力很小,主要目的是为了当密封不受压时确保密封面的
闭合。
选择干气密封时,决定性的判断是动环上所开动压槽的几何形状。
一、引言 干气密封是一种新型的无接触轴封,由它来密封旋转机器中的 气体或液体介质。与其它密封相比,干气密封具有泄漏量少,磨损小, 寿命长,能耗低,操作简单可靠,维修量低,被密封的流体不受油污染 等特点。因此,在压缩机应用领域,干气密封正逐渐替代浮环密封、迷 宫密封和油润滑机械密封。干气密封使用的可靠性和经济性已经被许多 工程应用实例所证实。 目前,干气密封主要用在离心式压缩机上,也还用在轴流式压缩 机、齿轮传动压缩机和透平膨胀机上。干气密封已经成为压缩机正常运 转和操作可靠的重要元件,随着压缩机技术的发展,干气密封正逐步取 代浮环密封、迷宫密封和油润滑密封。 本文针对德国博格曼公司的干气密封产品进行了研究,结合压缩机 的工作特点,重点论述压缩机干气密封的原理、结构特点、密封材料、 使用要求和制造等方面的内容。 二、干气密封工作原理分析 干气密封的一般设计形式是集装式,图1表示出了压缩机干气密 封的具体结构。
热膨胀系数(10-6/K) 4~5 4.8
4
2.1 0~20
碳化硅的弹性模量(420GPa)较高保证了压力和温度的影响下密封面和
辅助件的变形最小。因此,在所有操作期间,确保了密封间隙的稳定。
碳化硅优良的热传导性(导热系数为100~125W/m.K)保证必要的热量消
散,因此密封端面的温度分布也是均匀的。
五、设计与操作范围 1.压力 为了确定最大允许压力必须考虑与密封元件的挤压间隙和挤压特性 相关的密封端面的变形。所有间隙必须被计算来排除在操作压力和操作 温度下辅助密封元件的挤压。 每一个气体密封的间隙情况必须根据有效的操作温度检查。 2.温度 为了确定最大允许操作温度,不仅考虑被密封气体的使用温度也要 考虑密封间隙间的涡流和摩擦所产生的热。这些热与密封的速度、压 力、气体和密封设计结构有关。因此,在应用温度下,密封的每一个元 件都应被计算。 这些计算的温度应低于材料的特性温度,即密封元件的最大允许温 度。 3.端面速度 端面的最大滑移速度以端面材料允许作用的载荷为基础,计算的安 全系数至少为1.5,允许靠离心力来减少张力。它们在旋转试验中检 查。
析碳化硅做端面材料的优势最大。
表3 各种端面材料的物理特性
浸Sb石墨 WC(Ni) SiC烧结 Si3N4 韧性材料
密度(kg/dm3) 2~2.5 14.5 3.1 3.26 7~9
E-模量(GPa) 20~40 600 420 350 200~220
导热系数(W/m*K) 7~12 80 100~125 30 5~25
六、干气密封制造质量要求 压缩机密封和它们的缓冲气系统产品由质量部严格控制。重要
的材料和组件的试验被记录。这确保了密封及相应的缓冲气系统产品的 质量恒定和操作的可靠性。 1.标准检查计划 干气密封和缓冲气系统的标准试验和检查属于标准检查计划。附加 材料和组件试验也可以要求。 标准检查计划的要点为: .对于关键性零件符合EN 10204/3.1B标准的材料证明 .动环的速度试验(旋转试验) .动环的表面破裂试验 .静压和动压功能试验 .平衡符合平衡等级G2.5(标准)或G1.0。 2.旋转试验 在操作期间被加载的动环的抗拉应力因离心力而减少。金属材料制 造保证材料的抗拉强度,但碳化硅制造和其他非金属端面材料将仅采用 失效概率因子作为加载功能。 每一个动环的强度都要试验,因此,在旋转试验中,旋转试验需要 的速度为最大操作速度的1.225倍。试验压力为操作时压力的1.5倍。如 果碳化硅环经住此试验,它就能保证组件能长时间承受工作载荷。 3.功能试验 压缩机密封总是由制造商进行静压和动压功能试验。试验是在比最 高工况值高的情况下完成的。空气被用作试验介质。 4.使用寿命 无论是否特殊,压缩机密封的设计和材料选择经过计算来确保在连 续操作的情况下密封的寿命至少为50 000小时。在橡胶易老化的流程中 它是可行的。 使用60个月后建议进行下面的维护: 更换所有的橡胶件; 更换弹簧;
将导致O型圈气体侧爆炸减压,因此引起橡胶圈的变形。为了消除气吸
的损害,压力下降率应低于2MPa/min。
表4 辅助密封材料
O型圈 博格曼 DIN24960 材质 代码 代码
温度极限℃
硬度 (Sh)
应用
氢化晴 胶
HNBR
X4*
-40~+125(-54 ~+135)
75
乙烯
氟胶 V
V
-20~+200
75 空气、CO2、N2、
最大滑动速度数值根据用来计算的直径不同,每种制造也是不同 的。动环的内径或外径和静环的动态的或气动的直径全是可能的。 碳化硅动环外径的最大滑动速度可以达到200m/s。 4.一般操作范围 压缩机气体密封的基本形式应用范围如下: 公称直径 46~250mm 此直径指的是动环的内径(小于或大于此范围的公称直径也是可以 的)。 压力 2~10MPa(绝)(橡胶辅助密封) >10~25MPa(绝)(非橡胶辅助密封) 最大压力差与材料和公称直径有关。 温度 -20℃~+200℃(橡胶辅助密封) -55℃~+250℃(非橡胶辅助密封) 滑动速度 动环外径的最大速度Vg为200m/s。最大操作速度与滑动面的材料 有关。 允许的轴位移 轴向:DN46~118 标准为±1.0mm DN130~220 标准为±2.0mm DN230~250 标准为±3.0mm 特殊形式为:最大±4.0mm 径向: DN46~250 标准为±0.6mm
如图4,此结构可作为一种无泄漏结构选择,此结构有一个可把泄
漏引到一个适合的火炬或排气口接口。在这种情况下主要的泄漏与分离
气一起被输送到火炬或排气口。
A—介质冲洗 C—火炬 D—分离气体
图4 单端面密封结构
(如:BURGMANN DGS)
如果输送的气体介质含有杂质,介质必须被过滤后才能通过接
口“A”输送到密封腔。这样,过滤的介质从密封腔流向叶轮侧,从而阻
碳化硅Buka25 碳化硅表面喷涂金刚砂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