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美丽山西

美丽山西

山西是建设美丽中国的先锋队,山西的林业人,更是再造一个山川秀美的新山西的排头兵。

今天,从推进工业新型化、农业现代化、市域城镇化、城乡生态化,到建设绿化山西、气化山西、净化山西、健康山西;从煤炭资源整合和煤矿兼并重组,到安全生产达到历史最好水平、生态环境明显改善;从资源型经济结构的战略性调整,到干部群众精神面貌的深刻变化和山西形象的整体提升,山西科学发展的思路越来越清晰,生态文明建设的路子越走越宽广。

我相信,在党的十八大精神的正确指导下,在省委省政府的坚强领导,在全体山西林业同仁的共同努力下,天蓝、水清、地绿的新山西指日可待。

33个城市空气严重污染,这几天我国出现的雾霾天气,范围之大、污染之重、持续时间之长,多年罕见。

这场雾霾天气,让人们意识到,我们需要改变的还有很多。

归根到底,是转变发展方式。

有专家说:面对资源约束趋紧、环境污染严重、生态系统退化的严峻形势,以消耗资源为代价的传统发展模式已经难以为继。

山西部分地区同样出现了雾霾天气。

由雾霾想到了我们脚下的这片热土。

山西东有太行山,西有吕梁山,西、南、北以黄河与内蒙古、陕西、河南等省区为界,境内有山地、丘陵、盆地、台地等多种地貌类型,唐代柳宗元称之为“表里山河”。

而在上世纪五六十年代,随着一部电影《咱们村里的年轻人》的热映,其插曲《人说山西好风光》迅即风靡大江南北,优美的旋律配上朴实无华的歌词:“人说山西好风光,地肥水美五谷香……站在那高处往上一望,你看那汾河的水呀,哗啦啦地流过我的小村旁。

”一个美丽的山西生动地展现在人们面前。

山西之美,美在她的民风淳朴;山西风光好,好在她的自然旖旎。

基于此,依托储量丰富的煤炭资源,山西形成了以煤为基的黑色产业链,作为国家煤炭能源基地,山西为全国经济社会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留给自己的却是生态破坏、环境污染,每年破坏水资源10亿立方米,土地塌陷采空区和水土流失面积分别占到全省国土面积的1/8和60%以上。

一些地方被说成是“污染之都”、“最不适宜人类居住的城市”。

歌声里所描绘的汾河的水也不再哗啦啦流过我的小村旁。

这累累伤痕让人心痛。

生态恶化的沉重代价,必将促使人们幡然醒悟作出新的历史性选择。

2007年10月,党的十七大报告首次提出了建设生态文明的要求,强调要建设生态文明,基本形成节约能源资源和保护生态环境的产业结构、增长方式、消费模式。

党的十七届四中、五中全会对生态文明建设进一步作出战略部署,要求提高生态文明水平。

十八大报告中特别强调,建设生态文明,是关系人民福祉、关乎民族未来的长远大计,并将生态文明建设列为独立章节,这是对人和自然关系认识的进一步升华,也足以说明生态文明的重要性以及国家对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视程度。

报告指出:要把资源消耗、环境损害、生态效益纳入经济社会发展评价体系,建立体现生态文明要求的目标体系、考核办法、奖惩机制。

建立国土空间开发保护制度,完善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水资源管理制度、环境保护制度。

深化资源性产品价格和税费改革,建立反映市场供求和资源稀缺程度、体现生态价值和代际补偿的资源有偿使用制度和生态补偿制度。

加强环境监管,健全生态环境保护责任追究制度和环境损害赔偿制度。

加强生态文明宣传教育,增强全民节约意识、环保意识、生态意识,形成合理消费的社会风尚,营造爱护生态环境的良好风气。

“发展方式不转变、生态环境不改善,只有死路一条;没有优美宜居的生态环境,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就是一句空话。

”山西省委书记袁纯清说。

对山西这样一个资源能源大省、环境污染大省而言,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对未来发展有更强的现实意义。

具体到实际工作中,要完善转型综改试验区推进措施,构建“五位一体”发展格局;推进全国生态省建设试点,提高生态文明建设水平;加强环境管理顶层制度设计,切实增强环境监管效果;统筹资源环境领域全局工作,推动资源环境保护的系统性和科学性。

近年来,山西借转型综改试验区、生态省建设试点等“先行先试”的东风,坚持做生态文明的实践者和探索者。

“十一五”期间,全省超额完成国家下达的减排约束性指标,环境质量显著提升,在全国率先建立了煤炭开采生态补偿机制,创造性地实行了“部门联动”“区域限批”“末位淘汰”“自动监控”“奖惩问责”等一系列管理措施,流域生态补偿、绿色信贷等经济政策措施相继出台。

山西多年来在生态文明建设道路上的探索为社会事业的发展提供了有益支撑,为全面创建生态文明奠定了坚实基础。

今后,围绕生态文明建设,围绕美丽新山西,继续从三个方面做起。

在生态文明的实现途径上,坚持在发展中保护、保护中发展的指导思想,遵循代价小、效益好、排放低、可持续的基本要求,形成节约环保的空间格局、产业结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推进环境保护与经济发展的协调融合。

在生态文明建设的关键环节上,正确处理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的关系。

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处理好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关系。

离开经济发展抓环境保护是“缘木求鱼”,脱离环境保护搞经济发展是“竭泽而渔”。

在生态文明建设的推动方式上,坚持真抓实干,通过试点示范,不断创新工作思路,总结实践经验。

给自然留下更多修复空间,给农业留下更多良田,给子孙后代留下天蓝、地绿、水净的美好家园。

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天人合一”思想,就蕴含着无限的生态文明理想。

我们只要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就一定能使天更蓝、地更绿、水更清、生产更清洁、环境更宜居,创造出人人共享生态文明的美好未来!表里山河,钟灵毓秀,物华天宝,人杰地灵。

以这样的词来形容山西,实不为过。

山西有两样东西尤其得天独厚,一个是博大的煤炭资源,一个是精深的文化资源。

这两样东西互有短长,各有高下。

煤炭的确博大,但还不够精深;文化的确精深,但还不够强大。

所以,袁纯清书记在山西省第十次党代会上提出,山西要办好“两件大事”,一件是力争全面小康实现程度,达到全国平均水平;一件是率先走出资源型地区转型跨越发展新路。

而这两件大事的背后,则有两大实现目标,一个是建成中西部地区经济强省,一个是建成中西部地区文化强省。

我们想,两件大事也好,两大目标也罢,夙愿只有一个,这就是要努力建设一个美丽山西,实现山西人民富裕、民主、文明、和谐的美好梦想。

我们想,山西是中国的山西,更是山西人的山西,要建设美丽山西,要实现美好梦想,山西的转型之路,必须由山西人自己来走,山西的跨越之事,必须由山西人自己来办。

我们想,要闯新路,要办难事,就必须凝心聚力,蓄锐鼓劲,就必须把山西人美好、优秀、可贵的气质挖掘、提炼、总结、宣示和张扬出来,就必须用山西独有的山西精神,去建设一个美丽山西。

而现在,山西精神有了表述语,这就是:信义,坚韧,图强,创新。

这八个字组合而成的山西精神,表达的是山西在精神层面的历史存在、现实需要和未来期盼,是山西这块土地和人群所独有的面貌、气质和个性,是不可复制的“这一个”。

诗人艾青说:“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泪水,因为我对这土地爱得深沉。

”自古以来,在三晋这片热土上,就有这样一群热血之人,他们爱太行,爱吕梁,爱黄河,爱汾水,爱这方土地,爱这方土地上的人与物。

他们因爱而生行动,因行动而促进步,因进步而写历史,因历史而显精神。

这种铺陈南北、横亘古今的山西精神,经过口口相颂,手手相牵,代代相传,已融入到了山西人的骨髓里,血液里,灵魂里,成为被山西人广泛认同的行为准则和处事方式,成为山西人性格和气质的独特表征。

而这种精神表征,则往往通过经典故事和精辟言论来总结和体现。

来看看这些故事吧,它们说的正是山西精神。

“割股奉君,抱树而死”,说的山西人介子推大忠大孝的信义之举。

“禹疏九河,八年于外,三过家门而不入”,说的是山西人大禹潜心治水的坚韧之行;“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说的是山西人王之涣登高望远的图强之梦;“胡服骑射”说的是山西人赵武灵王革故鼎新的创新之变。

随手翻阅厚重的山西历史,我们除了看到历史的沿革、变迁外,也从中看到,山西历史的字里行间,写满了“山西精神”。

信义,坚韧、图强、创新,这八个大字充盈其中,让人心明,让人眼亮,让人神情振奋,让人血脉贲张。

实际上,山西的“八字”精神,是一以贯之的,古代有,近代有,当代有。

无论是“我是宝剑,我是火花”的高君宇,还是“生的伟大,死的光荣”的刘胡兰;无论是“改天换地”的大寨,还是“接力植绿”的右玉,这许许多多的人和事,让我们明晰而强烈地感受到,山西精神在延续、在放彩、在发扬、在光大。

中国只有一个山西,山西精神是山西人在战天斗地、创造历史中形成的区域精神,是山西人的精神,显示了山西人高度的文化自觉、文化自信和文化自为。

党的十八提出,要建设美丽中国。

作为山西人,我们首当其冲的责任,就是要建设一个美丽山西!要让山西的山更美水更美、人更美物更美,就务必用山西精神来引领山西人的行动,用山西精神迎接挑战。

建设美丽山西离不开“信义”。

人不是因为美丽而可爱,而是因为可爱才美丽。

山西要更加美丽起来,可爱起来,“信义”不可或缺,真诚不可丢失。

大禹之所以美名传今,是因为他为人“敏给克勤,其德不违,其仁可亲,其言可信”;晋商纵横欧亚五百年,首先靠的是“信”字当头,“义”字为天。

夏县“还债局长”胡丙申的事迹之所以感人至深,是因为他的身上彰显了山西人的无私、责任和信义。

所以,无论个人、单位、社会还是政府,只有讲诚信,讲仁义,才会可爱起来,才会美丽起来,人才才会济济,财源才会滚滚。

山美水美不算美,心美人美才是真美。

所以建设美丽山西的前提是,务必先建设一个“信用山西”。

建设美丽山西离不开“坚韧”。

我们深深地明白,山西要实现转型跨越发展,需要由采掘文明,转变为制造文明;需要由粗放高耗增长,转为集约绿色发展;需要由煤电基地,转变为综合能源基地和现代产业基地;需要由资源大省,转变为经济文化强省;需要由资源依赖,转变为创新驱动,难度之大可想而知。

要实现这些转变,需要破旧,需要立新,需要积累,需要扬弃。

如果没有坚韧不拔的精神,如果没有九牛爬坡的毅力,如果没有不屈不挠的意志,就会无功而返,就会半途而废,就会不了了之,就会停滞不前。

所以,“美丽”有时是用强大的坚韧换来的,没有坚韧,可能就不会有什么美丽。

建设美丽山西离不开“图强”。

图强就是“向上”,就是“向前”,就是“向好”,就是内心强大,就是永不服输,它是建设美丽山西的必备要素。

曾经流亡19年的重耳励精图治,终于成了春秋时期的中原霸主;当代愚公李双良发愤图强,硬是搬掉了太钢的巨大渣山,化废为宝,走出了一条“以渣养渣、以渣治渣”的新路子,把过去又脏又乱的地方,变成了美丽的花园。

可见,要使我们的山西变得美丽,坐下想不行,空中说不行,纸上谈不行,四平八稳不行,按部就班不行,不紧不慢不行,一定要图事谋事,干事成事,一定要好强好胜,吃苦受累,一定要有热情有干劲,有办法有能力,有步骤有行动。

有句话说得非常好:“生活是美好的,但是美好的生活,只属于那些力争上游的人。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