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让环保教育走进长寿历史课堂

让环保教育走进长寿历史课堂

让环保教育走进长寿历史课堂
【摘要】重庆长寿地区独特的地域环境决定其在课堂中渗透环保教育的必要性和必然性,但在历史课堂中环保教育却严重缺失。

鉴于此,结合乡土资源的基础上本文拟从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两个方面向学生渗透和培养环保意识,以提高学生综合素质。

【关键词】长寿环保教育中学历史课堂
【中图分类号】 g633.5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1674-4772(2012)11-056-01 据国家林业局发布的《第四次中国荒漠化和沙化状况公报》显示,我国是世界上荒漠化、沙化面积最大的国家,截至2009年底,我国荒漠化土地面积为262.37万平方公里,占国土总面积的27.33%,分布于北京、天津、河北、山西、内蒙古等18个省,沙化土地面积为173.11万平方公里,占国土总面积的18.03%,分布在除上海、台湾及香港和澳门特别行政区外的30个省。

[国家林业局:《第四次中国荒漠化和沙化状况公报》,《中国绿色时报》,2011年1月5日。

]除此之外,我国水土流失、森林破坏、大气污染等环境问题也十分严重。

因此,加强环境教育,培养学生树立可持续的发展观和价值观,提高中学生的环境意识关系到我国的未来发展。

一、长寿区开展环保教育的必要性
(一)长寿概况。

长寿作为重庆核心工业城市之一,其发展必然涉及到对环境的三大污染,尽管区内已建成4万吨/日的生活污水处理厂一座,8万吨/日的工业污水处理厂一座,250吨/日的生活
垃圾处置场一座,270吨/日的固体化学危险品处置场一座。

但这远远不够,需要集合更多的人力来维护我们共同的家园。

教师要做的就是在教育过程中向学生传达环保理念,帮助学生树立环保意识,从人和自然唇齿相依的角度,以严肃的态度帮助学生学会关心人类赖以生存的环境,关心我们的共同的家园,树立强烈的社会责任感。

(二)新课改需求。

环境教育作为实现人类可持续发展的基础工程,也是新课程改革的基本目标之一。

2001年6月,教育部颁布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指导纲要(试行)》中明确提出“要使学生具有环境意识”。

为适应教育改革的需要,历史、历史与社会等课程标准中都规定了环境教育目标、内容和具体可行的案例。

但现实是由于教师知识结构和教学观念及教材本身的因素,环境教育被有意无意地忽视。

在日益严峻的环境形势面前,作为一名历史教师,如何汲取历史教训,在中学历史教学中渗透人与自然关系的教育,培养学生的环境意识已是当务之急。

二、历史课堂渗透环保教育的对策
(一)结合乡土,挖掘教学内容,渗透环保教育
1. 正面渗透,吸取经验。

必修一第一课引言关于夏禹治水的传说也是很好的生态文明教育素材:尧舜时期,洪水泛滥。

尧命令夏族首领鲧治理洪水,鲧因治水无功被杀。

舜又命令鲧之子禹治水。

禹在外13年,三过家门而不入,最后用疏导的方法治理了水害。

[《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历史必修1》,人民教育出版社,2007年,第4页。

]夏禹治理洪水能够成功,固然与他坚持不懈的精神
有关,但关键在于他用对了方法,用疏导而非堵塞的方法来治理洪水。

这说明我国人民很早就有了尊重自然规律、顺应自然规律的意识和实践。

此外,我国古代人们在改造自然中,已有许多积极的举措,留下了许多宝贵经验,有的对今天仍产生影响。

如我国古代一直很重视农业灌溉,兴修水利,保证了农业的持续发展。

2. 反面教材,以史为鉴。

恩格斯在《自然辩证法》中曾谈到:“美索不达米亚、希腊、小亚细亚以及其它各地的农民,为了想得到耕地,把森林都砍光了,但是他们梦想不到这些地方竟因此成为荒芜不毛之地,因他们使这些地方失去了森林,也失去了积聚和储存水分的中心。

”这段精辟的论述对生态环境与人类经济活动的关系分析得十分明确,说明生态环境变迁对人类社会有举足轻重的影响。

(二)结合国情乡土,改变教法学法,深化环保教育
历史新课程指出,历史课程改革应“有利于教师教学理念的更新,有利于教学方式的转变,倡导灵活运用多样化的教学手段和方法,为学生的自主学习创造必要的前提。

”[教育部:《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年,第2页。

]教师应该改变传统“满堂灌”的教学方式,以学生为教学主体,突破课堂与社会的界限,让学生学有所用,充分发挥历史课堂的环保教育功能。

1. 案例教学法。

案例教学法是以案例为核心,以教师讲授为主,向学生详细讲述该案例面临的问题、成因及对策的教学方法。

2. 问题探究法。

问题探究法就是以问题为核心,让学生亲自参与调查,收集资料,并就获得的相关材料和初步确定的解决措施进行探究讨论的教学方法。

3. 课外实践法。

课外实践法是以学生实践为主体,学生走出校门就近进行实地考察的教学方法。

同学们可以通过采访、查阅资料,以主题班会、辩论赛、环保小报、环保小论文等形式组织调查家乡环境,并分析当地古今环境的变迁,以及人为破坏对环境造成的影响。

教学注重学生自己习得的过程,从而帮助其形成感同身受的环保意识,进而从真正意义上感悟到环境保护的重要性。

为了实现长寿地区的可持续发展,政府部门严格环境监管,强化环境执法,统筹城乡环保,加强农村治污;区环保局以“蓝天”、“碧水”、“绿地”、“宁静”四大行动为主导,不断加强环境污染控制,强有力地推动了长寿地区的环保事业,可见环境保护离不开法律的力量。

综上所述,发展经济,环保先行,如果违背了自然的法则,必然受到大自然的惩罚。

教师充分运用和拓展中学历史教学中的环境教育因素,从正反两个方面吸取古人宝贵的经验教训,并结合国情,利用乡土资源进行环保教育,树立人与自然和谐发展共存的生态观。

此外,环保必须加强立法,走法制化之路。

明确经济的发展千万不能以破坏牺牲环境为代价,既要金山银山,也要绿水青山。

[ 参考文献 ]
[1] 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历史必修1[m]. 北京:人民教
育出版社,2007.
[2] 管仲著,刘柯、李克和译注.管子译注[m].哈尔滨:黑龙江人民出版社,2002.
[3] 方勇,李波译注.荀子[m].北京:中华书局,2011.。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