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当前我国畜牧业发展现状分析全国人大常委、农委副主任尹成杰在会上介绍说,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畜牧业发展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
畜牧业生产规模不断扩大,畜产品总量大幅增加,畜产品质量不断提高。
特别是近些年来,随着强农惠农政策的实施,畜牧业呈现出加快发展势头,畜牧业生产方式发生积极转变,规模化、标准化、产业化和区域化步伐加快。
目前,畜牧业产值已占中国农业总产值的34%,畜牧业发展快的地区,畜牧业收入已占到农民收入的40%以上。
中国畜牧业在保障城乡食品价格稳定、促进农民增收方面发挥了至关重要的作用,许多地方畜牧业已经成为农村经济的支柱产业,成为增加农民收入的主要来源,一大批畜牧业优秀品牌不断涌现,为促进现代畜牧业的发展作出了积极贡献。
尹成杰同时也指出,当前,中国畜牧业发展特别是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仍面临着严峻形势,任务艰巨。
一些地方存在着畜牧业投入不足、畜牧业生产和畜产品加工有隐患、影响畜产品质量安全的不确定性因素依然存在、饲养环境和生产条件相对落后、重大动物疫病形势严峻等问题。
尹成杰强调,建设现代畜牧业,是走中国特色农业现代化道路的重要任务。
大力推进畜产品品牌建设,发展优质安全的品牌畜牧业,是建设现代畜牧业的有效途径。
特别是在畜产品的安全面临着更大范围、更深层次挑战的情况下,大力加强畜产品品牌建设,增强企业社会责任,是应对畜牧业生产面临的挑战、维护消费者生命健康安全、促进畜牧业健康发展的有力举措。
要把畜牧业品牌建设作为加强畜产品质量监管的重要内容,制定和落实相关支持政策和措施,通过发挥优秀品牌的示范带动作用,探索畜牧业品牌建设的途径和经验。
近年来,我国畜牧业生产继续呈现稳步、健康发展的态势,主要畜产品持续增长,生产结构进一步优化,畜牧业继续由数量型向质量效率型转变,畜牧业产值已经占农业生产总产值的比重超过30%,畜牧业已经成为我国农业和农村经济中最有活力的增长点和最主要的支柱产业。
畜牧业产业收入已经成为农民家庭经营收入的重要来源。
以下是联合国粮农组织2009年公布的统计资料:我国生猪存栏5.23亿头,占世界存栏总数的50.9%,居世界第1位;绵羊2.19亿只,占世界存栏总数的18.72%,居世界第1位;山羊2.46亿只,占世界存栏总数的25.14%,居世界第1位;牛1.89亿头,占世界存栏总数的9.2%,居世界第3位。
肉类总产量达10845万吨,禽蛋(不含鸡蛋)843.6万吨,鸡蛋3578.6万吨,奶类3785万吨,其中肉类产量占世界总产量的百分之三十,禽蛋产量占百分之八十,鸡蛋产量占百分之四十,奶类产量占百分之五。
到目前为止,我国人均肉类占有量已经超过了世界的平均水平,禽蛋占有量达到发达国家平均水平,而奶类人均占有量仅为世界平均水平的1/13。
从以上数据可以看出我国畜牧业的发展水平在改革开放的三十年间取得了飞速的发展。
二、我国畜牧业发展遇到的主要问题2.1 农村养殖户缺乏技术长期以来中国农村生产模式还是以传统的农业生产为主,小规模生产,自然经济仍占居一定的主导地位。
在养殖业方面则体现为以散养为主,处于家庭生产的副业地位。
这种散养模式与科学化、规模化、集约化生产的现代养殖业相比相距甚远。
散户养殖生产设备、生产技术以及生产条件相对落后,尤其在思想意识方面不能适应现代化养殖业的需要。
大部分散户养殖户仍旧把农业养殖当作家庭收入的一个补充形式,加之这些养殖户文化水平相对较低,接受现代化的专业养殖技能比较困难,这也成为在农村大规模发展养殖业的一大障碍。
2.2 环境污染严重畜牧养殖所产生的大量粪尿如果处理不好,则直接造成对当地环境的污染和破坏。
现今无论是大规模的现代化养殖场还是小规模的家庭散户养殖,对畜禽的粪尿处理还缺乏相应的环保措施和废物处理系统,粪便未经处理直接大批量的露天堆放或是直接排入河流,造成对家畜和环境的污染,同时这些大量放置的粪尿也造成了一些人畜疫病的发生。
现有解决方法一般为水冲式和沼气利用。
采用水冲式清粪则需要大量的处理污水,这些污水如能经过分离后排入农田的话可以达到利用效果,如直接或间接排入河道,对地表水的污染也很严重。
另外,畜禽粪便发酵后产生大量的CO2、NH3、H2S、CH4 等有害气体,如果直接排放到大气中,则会危害人类健康,加剧空气污染,引起地球温室效应。
但收集利用加工成沼气的话将实现再利用。
2.3 饲料资源短缺长期以来,我国畜牧业的发展主要依靠粮食生产。
虽然我国粮食总产量有一定程度增长,但增幅不大。
同时我国人口也在增长,加之畜牧养殖用地因各种原因逐年减少,加之我国粮食产量相对下降的现实,畜牧业的发展实际上已经受到粮食产量的制约。
畜牧业飞速发展导致饲料用粮大幅上升,目前我国的饲料用粮约占粮食的1/3,则存在着人畜争粮的问题,这种饲粮短缺的情况严重制约了畜牧业的可持续发展。
2.4 畜产品药物残留高随着抗生素、化学合成药物和饲料添加剂等在畜牧业中的广泛应用,在实现降低动物死亡率,缩短动物饲养周期,促进动物产品产量的增长的同时,同于操作和使用不当以及少数养殖户在利益驱使下违规违法使用,造成畜产品中的兽药及一些重金属、抗生素等危害人体健康的兽药残留增加,使畜产品的安全问题引起社会的关注。
2.5 科学技术研究与推广不力我国传统的畜牧养殖技术已经跟不上现代化的畜牧养殖要求,虽然我国在畜牧养殖方面的科技研究工作一直很受重视,但是长期以来我们的科技研究成果转化率不高,一些地方政府对科研成果的转化工作没有足够的意识,许多“高产、优质、高效”的畜产品培育技术的利用只停留在口头上,没有与畜牧业资源有效利用。
此外,我国从事畜牧业生产的人员素质普遍偏低,使畜牧业养殖技术推广困难,阻碍了畜牧业可持续发展的进程。
三、我国畜牧业发展趋势3.1 提高农户对养殖业的认识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
在各地大量散户养殖户占相当大比重的前提下,提高养殖户的养殖技术水平非常重要。
一定要脚踏实地地学好、用好养殖技术知识。
养殖实用技术的普及应从两个方面进行努力,一方面是政府主管部门要重视养殖技术的推广和普及工作,有计划地组织各种不同层面的养殖实用技术传授,举办各种培训和学习班。
另一方面要转变养殖户的观念,只有转变养殖户传统的养殖观念,学习专业的养殖知识和技能,才能实现整个畜牧养殖业的科学化,规模化,集约化的产业结构转变。
大规模的养殖企业需要科学规范的管理,我国农业企业普遍存在管理环节薄弱的弊病。
畜牧养殖生产需要科学严谨规范的方法和态度,现代化的养殖企业首先要树立科学管理的观念,建立起一整套规范有效的科学管理、标准化生产经营和疫病防控管理体系,是推进现代畜牧业规模健康养殖的关键所在。
通过建立现代企业管理机制,实现现代化的畜禽养殖。
2011年2月12日,全省畜牧工作会议在郑州举行。
会议提出,“十二五”期间河南省畜牧产业要成为现代农业的主导产业和全国优质安全畜产品核心产区,为此河南省将逐步实施多项强牧新举措。
举措一:组建河南省畜牧规划设计院省畜牧局已开始组建河南省畜牧规划设计院。
这是一个集畜牧项目规划咨询、畜牧工程设计、畜牧技术研究及推广于一体的科技型规划设计研究院,为全国首家畜牧专业规划设计院。
规划设计院将科学制定各种畜禽最佳的养殖模式、饲养规模、投资规模等。
今后,新建畜禽养殖场都要进行规划设计,对达到标准化要求的将优先获得政策扶持。
举措二:强力实施千万吨奶业跨越工程实施该项工程,一要培植加工龙头企业,增强龙头企业的辐射带动能力。
二要搞好奶源基地建设,重点发展标准化规模奶牛养殖场区。
三要加快良种奶牛推广改良步伐,扩大全省高产奶牛核心群。
四要推动饲料饲草基地建设,发展奶牛专用饲料,增加优质牧草种植面积,全面推广全株玉米青贮和全日粮混合饲喂等技术。
五要依法加强奶站监管,严禁非法收购运销生鲜乳。
举措三:建无规定动物疫病区和现代疫病防控体系经报请农业部批准,从今年起,河南省将先在信阳市和济源市分别开展无高致病性禽流感示范区和免疫无口蹄疫示范区建设,力争5年建成。
围绕13个畜牧重点龙头企业建设生物安全隔离区,其中华英、大用、永达等5家肉禽企业力争3年建成。
其他省辖市也要积极创造条件,推进动物疫病区域化管理工作。
举措四:成立畜牧业发展投资担保机构今年上半年,省畜牧局要成立河南省畜牧业股份制担保公司,注册资本3亿元,计划由省财政注资1亿元,畜牧养殖加工企业筹资2亿元。
主要为全省畜禽种质资源产业、高成长性畜牧养殖企业提供贷款担保,为市县畜牧业发展担保公司提供再担保。
另外,河南省还将建立完善追溯体系,将生鲜乳等畜产品和饲料兽药等投入品的质量安全追溯体系尽快统一起来,形成一套完整的、切实可行的、能够从产地到餐桌进行全程监控的畜产品可追溯体系。
访谈实录主持人:我省是个畜牧大省,首先,请谢局长介绍一下我省的畜牧养殖的发展现状。
谢振生局长:主持人好,各位网友好!我省是个农业大省,也是一个畜牧大省,饲草饲料资源丰富,畜禽品种繁多,加上地处中原,交通便利,广大农民素有养殖传统习惯,发展畜牧业具有得天独厚的资源优势、区位优势和人文优势。
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视畜牧业发展,2006年及时出台了《关于加快发展现代畜牧业的意见》,明确了相关政策,确定了40个畜牧业重点县,设立了专项扶持资金,有力推动了全省畜牧业持续健康发展。
我省畜牧业发展的总体形势,可以用五个字来概括,那就是“大、高、优、强、稳”。
所谓“大”。
一是畜产品产量大。
2006年,全省肉类总产量达到737万吨,居全国第二位;禽蛋产量达到400万吨,居全国第二位;奶类产量154万吨,在全国的位次由2000年的第十六位迅速攀升到第七位。
二是畜产品外销和出口量大。
我省50%以上的生猪、6 0%以上的活牛及其产品调往全国各地,其中每年仅销往上海的生猪就占上海市场调进总量的80%以上。
畜牧业出口2006年达到4.2亿美元,占农产品出口额的56%。
所谓“高”,一是畜牧业在农村经济中的地位越来越高。
2006年全省畜牧业实现产值1299亿元,占农业总产值的比重达到41%,居全国第一位。
二是畜牧业对促进农民增收的作用不断提高。
2006年全省农民人均牧业现金收入675.2元,占农民家庭经营现金收入的28.5%。
所谓“优”,一是优在产业结构上。
我省呈现出猪牛羊禽协调发展的格局。
我省牛饲养量2245万头,居全国第一位;羊饲养量8900万只,居全国第二位;生猪饲养量1.08亿头,居全国第三位;家禽饲养量出栏14.2亿只,也居全国第三位;二是优在品种结构上。
全省良种生猪、蛋鸡、肉鸡良种覆盖率分别达到95%、78%、89%。
三是优在生产布局上。
黄河滩区绿色奶业示范带、中原肉牛产业带、中原肉羊产业带、京广铁路沿线生猪产业带、豫北蛋肉鸡和豫南水禽基地六大区域优势明显,特色突出。
所谓“强”,就是带动力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