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艺术角度浅谈中西文化差异中国和西方在地理位置上相距很远,但是地理位置上的远从来没有隔断中西方的交流,路上和海上的丝绸之路跨越了地域、国家,沟通了中西方,丝绸之路比欧洲的新航路还要早很多年,丝绸之路不仅属于中国,更属于世界,丝绸之路被列为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就是丝绸之路所经的国家共同努力的结果。
中西文化之间既有交流,也有差异,在差异中沟通,在沟通中交流,这种交流不是要同化差异,而是尊重多样性。
在古代,中西方相距甚远,它们之间的联系和沟通并不像现在这样方便快速,中国和西方的发展都是在各自的地理区域内,由于这种联系和沟通的不方便,致使它们的发展没有受到外来过多的影响,中西方各自的文化都有自己独特的特点。
虽然中西方有丝绸之路的沟通,但是这种沟通还是太少,如果说世界什么时候真正的联系在一起,那就是从欧洲的新航路开辟以来逐渐发生的资产阶级革命,资产阶级革命不仅对他们国家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更把世界上其他国家拉入资本主义市场,其他国家的政权即使不是资本主义制度,但是欧风美雨不会落下世界中的任何一个角落。
资本主义全球化的影响都是以后的故事了,它影响了中西方文化未来的发展,但是并没有影响它们的源头。
中国的文化从神话传说开始,盘古开天辟地,女娲炼石补天,到夏商周,春秋战国,先秦诸子百家,两汉经学,魏晋玄学,隋唐佛学,宋明理学,以及近代西学东渐,从中国文化发展脉络看来中国文化有自己的特点,但是从明末后中国文化慢慢受到西方思想的影响,特别到了近代中国文化、中国人的思想观念、中国人的生活方式等各个方面都受到西方的影响,而且这种影响是深刻的,是翻天覆地的。
中国文化从神话开始,且神话里有具体的人物,每个人物都各司其职,盘古分开了天地,女娲炼了七彩石补天,还有水神共工,火神祝融等,中国的凡人可以通过修炼成为神仙,中国的神仙是受到时空限制的,而且神仙是住在仙界,统治人类的,神仙与人类的关系是等级分明的统治关系,如果人类不好上天是可以惩罚的,中国的神话故事对中国其他方面的影响也是深远的,例如文化、政治、哲学等。
在中国神话中解释人的来源是女娲捏泥人以仙气点化而成的,从这个可以看出,神创造了人类,神统治人类是合理的,就如父母与子女的关系一样,人和神的关系也间接的影响了中国政治发展。
神话与中国的文化息息相关,同时西方也是如此。
西方的神是住在奥林匹斯山上的人,如天神宙斯,天后赫拉,智慧女神雅典娜,太阳神阿波罗,爱与美之神阿佛洛狄忒等,他们有固定的住所,不是在天上而是人间,与人类共同居住。
西方神话中人类的来源是亚当和夏娃由于偷吃了禁果被赶出伊甸园后通过生育繁衍的人类,从这个可以看出西方的神和人类是一体的,这种一体就少了中国神话中的等级统治关系,但是西方神话中的神要受到命运的限制,神话中的人物不管你有多大的法力,可以超越时空的限制,但是无法超越命运,俄狄浦斯王就是例证,俄狄浦斯从小到大不管做出多少努力都无法改变杀父娶母的命运,即使是天神宙斯也是如此。
中国和西方神话有许多的不同,但也有共同之处。
中国西方的神话人物都可以结婚生育,以此繁衍种族,也都会以自己的权限统治人类,影响人类。
中西方神话人物与人类关系的不同,以及中西方神话观念的不同,也影响了中西方其他领域的差异。
中国神话中神话人物与人类严格的等级关系影响了中国古代政治制度。
自秦朝统一六国以来,中国历史发展的趋势就是大一统,虽然中间经历了短暂的纷乱割据,中央集权的政治制度在中国一直在加强。
这种中央集权式的政治制度促进了中国大一统的版图局面,维护了民族团结,也为今天辽阔的中国奠定了基础,但是同时也延缓了民主、自由以及市民社会到来的步伐。
中央集权严格控制人民的思想以及经济发展,自古就有士农工商的等级的划分,这种划分把公务员的地位摆在了首位,商人的地位摆在了最后,使中国官本位思想的形成有了基础,以及为官商勾结的腐败提供了理论依据。
中央集权规定了地方服从中央,自上而下的等级统治没有为民主、自由以及市民社会的产生提供新鲜的空气,所以近代中国落后挨打也是必然趋势。
而西方神话中神话人物与人类是居住在一起的,等级不是很明显,人类就有更多的自由。
西方的神在后来的发展中不是一个具体的事物,而是至高至善的上帝,成为人们信仰的对象,人的精神信仰和政治统治就产生了分歧,也有了后来的教会力量与世俗力量的斗争,斗争存在就证明纷争存在,统一就不是大一统,而是局部的统治,这种有缝隙的统治为其他力量的存在就提供了土壤。
现代意义上的民主、自由都是从西方开始的,资产阶级力量的壮大为市民社会产生提供了阶级以及物质基础,也为政治变革提供了可能条件。
中西方文化政治的差异可以从神话的差异寻找根源。
神话虽然只是神话,但是不同的土壤产生了不同的神话,不同的神话对文化政治也产生了不同的影响。
中西方神话的差异对中西方政治文化产生了不同的影响,神话在某种程度上可以看作两种文化的源头,同时神话是为政治文化服务的。
如果要问什么是神,神在哪里,即使是中国神话小说中叙述的神话人物有谁见过吗,肯定是没有人见过,神是一个抽象概念,神是人依照人的形象创造的,神作为创造物被具体化后才能被人所了解熟知。
神的具体化要依靠什么呢,那就是艺术,神要依靠艺术表现自己,存在于人的生活中。
艺术是神的表现形式,比如哲学,文学,音乐,绘画等等,神作为一种力量被具体化了,同时也作为一种力量开始统治人了。
宗教的力量的强大在中国表现的不是很明显,在中国宗教是为统治阶级服务的,例如佛教在中国的遭遇一样,但是宗教在西方的力量却是无比的强大,宗教和世俗政权还有一段漫长的斗争,所以宗教对中国和西方的影响是不同的。
在西方,哲学,文学,音乐,绘画在很长一段时间内都为宗教服务,例如西方著名的绘画都是为宗教而画,《最后的晚餐》就是耶稣和他的弟子们举行的最后的晚餐,之后耶稣就被犹大出卖钉死在十字架上了,这幅画既是以宗教为题材又是为教堂所画,以人物为主。
这幅画的故事被很多画家引用过,但是都没有达芬奇的出色,由于其他画家为了突出犹大出卖耶稣这件事情,把犹大放在了特殊的位置上,而达芬奇却用面部表情突出犹大背叛耶稣。
当耶稣落座后向在座的弟子问谁出卖了他时,每个人都表现出不一样的表情,这种差异的表情同时表现了各个人不同的心理,《最后的晚餐》不仅画了一群人,而且表现了不同人的不同的丰富的内心世界。
《最后的晚餐》是一幅油画,通过人物的面部表情刻画人物的内心世界,油画的周围用其他的色彩渲染用餐的氛围,以此突出作者表达的主题与思想。
西方的绘画以及雕塑大多通过实物表现主题,西方绘画的渊源来源于古希腊,古希腊的雕塑建筑都很发达,而古希腊的雕塑以人物、实体为主要形式,如断臂的维纳斯,是古希腊神话中爱与美女神的大理石雕塑,赤裸上身,裹巾恰到好处的遮挡身体的下部,但是双臂又是断的,所以也成为断臂的维纳斯。
断臂的维纳斯自从发现以来很多的人试了好多种办法试图还原双臂,所有的尝试都发现使维纳斯的美失去了魅力,只有断臂才美,还原的胳膊怎样安放都不好,与其还原不如安于现状吧。
断臂的维纳斯整体感觉如一个真人,由于是大理石的,面部与身体都很光滑,身体各个部位的线条都很清楚明朗,下面的裹巾太过长了,虽然能明显的感觉裹巾的真实感,但是裹巾太过长,阻挡了维纳斯前进的脚步,可能这种阻挡使维纳斯失去了她的双臂。
古希腊的雕塑可以如此大胆的雕刻人的躯体,而且是女性的身体,可以看出古希腊文化的开放以及女性地位的尊贵,同时自由主义、个人主义也存在。
像断臂的维纳斯这样的作品存在,自由主义、个人主义也会泛滥,性开放同时也会泛滥,致使古希腊哲学在后期提倡快乐、享乐,雕塑领域的开放同时影响了其他的方面,古希腊人享乐生活最终葬送了自己的国家,同时文化也流传到了其他地方,而且西方社会从这种过度的开放进入了中世纪全面的封闭中,从一个极端走入了另一个极端,亚里士多德的中庸还是没有被人广泛的接受,所以社会总是在极端中挣扎。
西方的绘画雕塑艺术通过人体、实物等立体的透视法表达一种立体效果,力求还远真实。
在西方艺术发展中可以看出西方人反映自然中的真,表现出自然的美,例如在人体素描中要把人体按几何划分成各个不同的部门,几何的划分运用于绘画雕塑中,在这个过程中掺杂了科学的方法,科学方法的运用使艺术更加的惟妙惟肖,艺术在不知不觉中促进了科学的发展,现代意义上的科学从西方开始一点也不奇怪。
不管是艺术的发展,还是科学的发展,在某种程度上都反映了西方人是现实主义的,他们想把理想的、自然的东西变成现实的,而中国人却提倡“高山仰止,景行景止,虽不能至,心向往之”的境界,西方人这种现实精神使他们认为,如果他们不自由或者贫困潦倒,这不是个人问题而是社会问题,他们热衷于变革社会而不是忍辱负重,西方的资产阶级革命不是由于资产阶级吃不饱穿不暖而发动革命,而是资产阶级为了政治权利政治自由而战,中国人恰恰相反,大多中国人,特别是饱学之士热衷于隐居生活,寻求心灵安宁,陶渊明的世外桃源就是他们的理想境界,绝不是变革社会,中国古代社会发生的农民起义大多都是农民由于暴政以及天灾活不下去的时候才选择的一条途径,是无路可走的路。
西方的绘画雕塑重视人物以及实物,而中国的绘画却重视山水以及花鸟,雕刻重视动物,虽然有对人物的刻画,但是人物不是单独刻画一个人或者几个人,这些人物都是放在一定的环境中进行描画的。
西方绘画通过立体的、透视法的感觉表现,力图反映真,表现美,而中国画着重表现天地合一、空旷无际宇宙,如晋代诗人陶渊明指出:“俯仰终宇宙,不乐复何如!”如果谈中国的国画,不谈中国的诗词,那么画也好,诗也罢,都是不完美的,彼此的孤立也谈不上美而言。
古人评价王维的诗与画时是:“诗中有画,画中有诗,”可以看出诗与画的关系多么的紧密。
如元代诗人马致远写的《天净沙·秋思》: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这首诗的前四句描写了一幅画面,夕阳西下的时候,一个游子牵着一匹瘦马,树木都枯萎了,只听到乌鸦在叫,在人家门前的小桥下面有潺潺的流水,多么萧瑟的景象,这种落寞凄凉的景象渲染了游子独自在外的愁绪,最后一句“断肠人在天涯”使全诗笼罩了一层哀愁寂寞的氛围。
这首诗既是一首诗,又是一幅画,诗与画构建了一个无际的空间,这个空间也没有时间的限制,时空是无限的。
诗描写的对象没有放大到社会的萧条,而是着重描写个人的愁绪,中国的诗歌绘画大多追求个人心灵的宁静,只是从很小的侧面反映社会现实,即使反映了也不是变革,而是忍受。
中国的绘画不是依靠几何方法测绘画的各个部分的比例,中国国画也不是要客观的机械的反映真实的物,而是融入作者的感情创造一种意境,达到一种境界,作品创作的深度与个人的品格也分不开,人品与作品的品格的联系在中国比较密切,而在西方却不是,西方人品与作品的品格联系不是很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