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代南京的都市规划
发布时间:2009-7-16 10:44:28
张泉
从元朝至正十六年(1356年)朱元璋带兵攻入集庆,改集庆路为应天府起,到永乐十八年(1420年)明太宗迁都北京止,以此计算,明代帝王在南京苦心经营了六十五年,使南京城的规模,人口和繁华程度超过了以往各代,并与其它都市具有不同特色。
当时南京市区约略可以划分为;手工业区、商业区,官吏富民居住区、风景游乐区等。
手工业区
明初南京城中所居,手工业者占绝大多数。
元末的农民战争把大量工奴变成了较为自由的匠人,明初蓬勃兴盛的农业生产又成为手工业发展的坚实基础。
手工业生产领域中不断产生新行业,产品制作的各个阶段也日益独立,发展成行业。
元代初年还只是“一百二十行,门门都好着衣吃饭”,①而到了明初,已是“三百六十行各有市语,不相通用,仓猝聆之,竟不知为何等语。
”②当时南京单是官办手工业轮班匠人就有六十二行之多,可见盛况之一斑。
手工业区在南京西南,一般为官府指定地点,使“百工各有区肆”。
匠人们按行业分类而居,常以职业称其聚居地为某作坊,如木作坊、织锦坊、鞍辔坊等等。
作坊地点还考虑到客观环境的特点。
染坊多布置在柳叶街、船板巷附近,因为“漂丝必于青溪、东水关、北铜管三水合流之间,其色乌亮”。
⑧染坊排出的污水直接流入长江,江湖上涨时则暂停排水,避免污染城内水源,也比较科学合理。
机织业“多聚于城之西南隅,以地多冈阜,无潮湿之气,丝经不致霉烂也”。
而一些从事需要较大工场和集中管理的官手工业住坐匠户,则居住区多与工场分开,以便管理。
位于江边的龙江船厂,规模宏大,工匠众多,洪武、永乐时,就迁浙江、江西、湖广、福建、南直隶滨江府县四百余户工匠来京造船,编为四厢,一厢出船木梭橹索匠,二厢出船木铁缆匠,三厢出髓匠,四厢出棕篷匠。
工场在定淮门外,匠户则集中居住在城内。
商业区
兴旺发达的商业是明初南京繁华的又一重要标志。
明初从商者几乎包括社会各界人士。
因为商业有利可图,所以尽管朝廷批评官员们“窥小利而忘大防”,并且多次命令“官员之家,不得于所部内买卖”,⑤但实际上,开店设肆的官员大有人在,后来甚至连武宗皇帝也开店放债了。
当时南京城从商人员基本上有三类:一是外地商人,他们专职经商,规模都比较大,一般称为“铺行”,当时“京城铺户多非土著”。
⑥铺行多沿官街两侧设置,按类分段。
以后由于各地商贾争赴,甚至把宽广的街道都侵作店铺,以致于政府制定罚规:“凡侵占街巷道路而起盖房屋……者,杖六十,各令复旧”。
⑦
二是本地军、民,匠户,所营规模不大,一般设店或摊,多在居住区内,“铜铁器则在铁作坊,皮市则在笪桥南(皮作坊)……盖国初建立街巷,百工货物买卖各有区肆。
”⑧
三是郊乡农户,以日用食物、燃料等贸易为主,营业地点多集中并有时间性。
这种集中贸易处仍沿古制称为“市”,除聚宝、三山、石城等门外,城内主要集中于镇淮桥西秦淮河两岸,以及大中桥、北门桥、三牌楼等处。
经商人员的居住,本地人当然都自有住房,外地商人则靠租借。
为了解决这些人的居住问题,洪武、永乐年间,政府在城内外先后建了许多官房,称为“廊房”,以供经商、居住,官府收取房租。
仅上新河—带一次就建了数百间廊房。
此外,为了促进流通,同时增加政府收入,明太祖还命工部在三山等门外濒水处建屋,叫做“榻坊”,以供商人中转存货,官府收税。
官吏、富民居住区
有别于工商居住区,这里的居民主要是功臣贵戚、文武百官,包括一部分外地迁来的富户。
有两个集中区域,一是沿内秦淮西段,从镇淮桥附近到下浮桥。
两岸多有皇子、皇女、公侯将帅。
另一是北新街南北地带。
洪武年间,官员住宅和部分民宅都由政府按等级统一配给,并规定,功臣住宅周围宽敞者可留宅后空地十丈,左右各五丈,但不许邻宅造园。
其余官宅不许多留空地,超过的退出,不够住的,由政府另外安排子孙住房,因此当时这类居住区密度并不太大。
风景游乐区
明初天下始定,政府着重于发展社会生产力,对风景游乐项目的建设是比较控制的,但也绝非毫无考虑。
保留了一些老的风景区,园林主几乎都是公侯显宦之属。
明太祖朱元璋就曾详明地说:“至于台榭花囿之作,劳民费财以事游观之乐,朕决不为之。
”⑨他的宫中当然也有苑,但规模不大。
他晚年时也曾想效仿秦汉作上林苑,并划定了地盘,终因财力有限而未能动工。
皇帝尚且如此,其它园林,风景当可想见。
当时城内及周围风景游乐设施主要有三类:
(1)以自然风景为主的公共风景区。
基本上或则依山,或则傍水。
历史上作为传统游览胜地的钟山、玄武湖,建了皇陵、黄册库,成为禁地,致使“游趾不得一错其间,但有延颈送目而已”,只有城西城南诸山,树木参天,百草丛生,寺观错落其间。
从北而南,有狮子山和卢龙观、天妃宫、静海寺,四望山,马鞍山和金陵寺、古林庵、吉祥寺,清凉山和清凉寺,鸡鸣山和鸡鸣寺以及十一座祠庙,城南的聚宝山周围更是集中了数十座庙宇,著名的如报恩寺、天界寺、能仁寺等。
这些地方都能眺望大江风貌,俯瞰全城景色,是当时的主要公共游览区。
(2)私家园林。
多为功臣官僚所有,而功臣之家最多,仅中山王徐达及其子辈就有十处左右,如莫愁湖,与府东院为邻的东园、府第对门的南园、骁骑仓南的西园等等。
明太祖规定功臣之家不许在住宅周围造园,所以当时私家园林多集中在凤凰台、杏花村一带,即今中华门内西南隅。
因为这儿在宋代是教场,元时,集庆路城发展不大,此地仍然稀疏空荡,除了几座寺院,别无它物。
而且这一带低山委水,与闹市区又有内秦淮相隔,为明代的园林发展提供了良好的基地条件。
(3)具有特殊性质的酒楼。
此种酒楼,分布南京城,是当时南京繁华的一个象征,也是封建制度罪恶的一个标志。
《实录》卷234载,明太祖“以四海内太平,思欲与民偕乐,乃命工部作十楼于江东诸门之外,令民设酒肆其间,接四方宾旅,……既而又增作五楼”,共十五楼。
《洪武京城图志》又载有十六楼之名:江东、鹤鸣、醉仙、集贤、乐民、南市、北市、轻烟、翠柳、梅妍、澹粉、讴歌、鼓腹、来宾、重译、叫佛,其中北市楼建成后即遭焚,未重建,
所以同时存在的仍然只有十五楼。
《秣陵集》记载永乐年间,晏振之“金陵春夕诗”中有“花月春风十四楼”之句,认为不包括南市、北市二楼。
其实南市楼清初犹存,但醉仙楼在洪武末年亦毁于火,十四楼应包括南市而无北市,醉仙两座。
永乐八年(1410年)末,醉仙楼重新建起,⑩因此,如以永乐年间来算,酒楼也应以十五座为准。
酒楼格局大致相同,“每座皆六楹,高基重檐,栋宇宏敞。
”⑾
此外,还有几处富乐院,最大的一处在武定桥东南,即后代所称之旧院,“逶迤颇广,西至院门口,北至钞库街,东与中山东花园一河为界。
”⑿当年明太祖“以(京城)各处将士妓饮生事,尽起妓女赴京入院。
”⒀永乐年间又将“靖难”之战中拥护建文帝的一帮政敌以及他们亲戚的妻女注入籍中,其规模可想而知。
该院对岸即是儒学,隔河相望,实在是对封建伦理道德的绝妙讽刺。
明代南京城市规划建设,是由政府乃至皇帝本人直接掌握的。
追溯渊源,这种规划思想源自春秋时代。
管仲就认为,“四民(士、农、工、商)者,勿使杂处,杂处则言咙,其事易,”⒁即认为如果四种人混居会产生议论杂乱而不安于本业的情况。
因此,“圣王之处士也,使就闲燕,处工就官府,处商就市井,处农就田野。
”这样,士人们在一起讲求忠、孝、义、顺;工匠们研究材料的生产、产品的适用,质量的好坏;商人们相互了解市场的价格和需求,推敲贱买贵卖的方法;农民们研究四季气候所宜和各种农作技术,便可使“其父兄之教,不肃而成;其子弟之学,不劳而能。
”于是就能“士之子恒为士”,“工之子恒为工”,“商之子恒为商”,“农之子恒为农。
”
户籍永远不变,职业世代相传,这正是明初分户类、编黄册的主要目的之一,而南京市区的布局也就是上述管仲思想的再版。
它明显地分为手工业、商业、官吏富民居住、风景游乐等几种不同性质的区域,致使“城之内,民生其间,风尚顿异。
……(商业区内)百货聚焉,其物力客多而主少,市魁咀侩千百嘈哜其中,故其小人多搜攘而浮竟”,而‘世胄宦族之所都居”的区域则是“其人文之在主者多,其物力之在外者侈,游士豪客竞千金裘马之风。
”⒃
这就是明代初期对南京都市规划的情况和规划思想。
注:①《金线池》;②转引自《宋元明经济史稿》第139页;③④《明清间金陵之都市生活》;⑤《明经世文编》;⑥《宛暑杂记》卷+三;⑦《明会典》卷一七二;⑧⒃《客座赘语》;⑨《实录》卷一○一;⑩《明太祖实录》;⑾《正德江宁县志》;⑿《金陵古迹图考》;⒀《国初事迹》;⒁⒂《国语·管仲论世业》。
(摘自《南京史志》1985年第1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