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作特点
契诃夫戏剧创作的题材、倾向和风格与他的抒情心理小说基本
相似。
他不追求离奇曲折的情节,他描写平凡的日常生活和人物,
从中揭示社会生活的重要方面。
在契诃夫的剧作中有丰富的潜台词
和浓郁的抒情味;他的现实主义富有鼓舞力量和深刻的象征意义,“海鸥”和“樱桃园”就都是他独创的艺术象征。
斯坦尼斯拉夫斯基、
丹钦科以及莫斯科艺术剧院(1898年建立)与契诃夫进行了创造性的合作,对舞台艺术作出了重大革新。
契诃夫在世界文学中占有自己的位置。
他以短篇小说和莫泊桑
齐名。
欧美许多作家谈到契诃夫的创作对20世纪文学的影响。
在
中国,在契诃夫逝世后不久,《黑衣教士》和《第六病室》等小说
就被译介过来。
他的剧本《海欧》、《万尼亚舅舅》、《三姊妹》
和《樱桃园》也早在1921年和1925年先后由郑振铎和曹靖华等译
成中文。
以后,鲁迅艺术学院曾在延安演出《蠢货》、《求婚》和《纪念日》。
瞿秋白、鲁迅、茅盾、郭沫若、巴金等对契诃夫都有
过论述。
他的小说和戏剧几乎全部有中译本。
契诃夫的作品题材多样:有的反映了底层人民的悲惨生活
(《苦闷》、《万卡》等);有的写出了小人物的战战兢兢、卑躬
屈膝的心态和面貌(《胖子和瘦子》、《小公务员之死》等);有
的激烈地讽刺了见风使舵的奴颜媚骨(《变色龙》等);有的刻画
了沙俄专制制度卫道士的嘴脸(《普里希别叶夫中士》等);有的
揭露了专制制度对社会的压制及其保守和虚弱(《装在套子里的人》等);有的针砭了追求虚荣、庸俗无聊、鼠目寸光的人生哲学,并
对“人变庸人”的过程进行了艺术化的表现(《跳来跳去的女人》、《挂在脖子上的安娜》、《姚内奇》等);有的揭示了专制制度下
阴森可怕的俄国社会状况(《六号病房》、《库页岛旅行记》等);有的反映了资本主义在俄国飞速发展后,人民却没有得到幸福,贫
穷也没有被消除(《一个女人的天地》等);有的反映工农阶级的
斗争(《樱桃园》等);还有的以婚外恋为题材,表现了对美好生
活的憧憬和追求,从而唤起人们对浑浑噩噩的生活的讨厌(《邻居》、《带狗的女人》等)。
高尔基曾对《变色龙》有过这样的评价:“一个荒唐的时代,一个善变的警察,一条无辜的狗,一群无聊的人。
给我们上演了一段可笑而又使人压抑的故事。
”高尔基还对契诃夫做过这样的评价:“只需一个词,就能创造一个形象,只需一句话,就可以创造一个短篇故事,而且是绝妙的短篇故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