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变色龙(俄国)契诃夫宜安镇中学李俊霞教材分析:《变色龙》是契诃夫早期创作的一篇讽刺小说。
作者主要通过精彩的对话刻画了一个溜须拍马、欺下媚上、见风使舵、趋炎附势的奥楚蔑洛夫的形象。
选取社会生活片断,表现尖锐重大社会问题,也即以小见大,是契诃夫短篇独特之处。
教读本文,应抓住奥楚蔑洛夫这一形象,理解小说深刻的社会意义。
抓住“变”这个文眼,引导学生深入探究,完成课堂教学。
同时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锻炼思维的概括性和发散性,对人物分析有一个更感性、更全面的认识。
小说主要通过个性化的人物语言来展开情节和表现人物性格,教学中引导学生采取表演或分角色朗读的形式,灵活开展。
以编演课本剧的活动形式,为学生深透理解文意并进行个性化创作提供平台。
学情分析:本文的学习对象是八年级的学生,经过八年级上册小说单元的学习,他们对小说的学习有一定的感知、欣赏能力, 能够自主梳理小说情节,理解小说所塑造的人物性格,对运用动作、神情、对话表演小说的情节有浓厚的阅读兴趣,并能依据文本评议小说中的人物。
教学理念: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
全面提高学生的综合素养是学好其他课程的基础,是学生终生发展的基础。
因此这节课的教学理念为:创设情境、启发诱导、以学生为主体。
学习目标:1、学习小说通过对话描写塑造人物性格的写法。
2、从作品塑造人物形象的方法及作品的社会意义的入手,初步学会欣赏小说的基本方法。
3、感受作者通过人物对话所表现出来的对俄国沙皇走狗的讽刺之情。
学习重点:引导学生从课文的对话中领会主人公奥楚蔑洛夫的性格特征。
学习难点:分析奥楚蔑洛夫这一形象的深刻社会意义。
解决措施: 通过合作研讨、分析总结解决教学手段:多媒体、学案课时安排:2 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要点] 诵读,理清小说的情节结构。
分析奥楚蔑洛夫形象。
[ 教学步骤]一、导入新课:(展示媒体资源中的图片)同学们,认识以上的图片吗?(认识,蜥蜴)。
对,蜥蜴中的一种叫变色龙的,它会随着环境颜色的改变而改变皮肤颜色。
俄国短篇小说大师契诃夫1884 年创作的一篇讽刺小说就叫《变色龙》,其中的奥楚蔑洛夫警官也有善变的技能。
今天,我们就一起走进小说,去了解那里发生的故事。
二、教学过程1作者介绍契诃夫(1860 一1904)是十九世纪末具有世界声誉的俄国短篇小说大师,与莫泊桑、欧•亨利并称为世界三大短篇小说之王,杰出的批判现实主义作家,戏剧革新家。
他一生创 作了七八百篇短篇小说,还写了一些中篇小说和剧本。
作品大多数取材于中等阶层的“小人 物”的平凡生活,揭露了反动统治阶级的残暴,抨击了沙皇的专制制度。
代表作有短篇小说《变色龙》、《凡卡》、《装在套子里的人》、《公务员之死》等。
伟大的文学家高尔基赞扬他说: “只需一个词就创造一个形象,只需一句话就可以创作一个短篇故事,而且是绝妙的短篇故 事。
”2、社会背景:《变色龙》写作于1884年。
当时的俄国沙皇亚历山大三世,为了强化反动统治,豢养了 一批欺下媚上的走狗,为其镇压人民服务。
他也制定了一些掩人耳目的法令,给残暴的专制沉静一无精打采一魁梧(ku i w ⑪一异想天开一荒唐(hu mg t mg)— 洋溢(y dng y i)— 伶俐(I ng l i)—恐吓(h e —径自—_整体感知1、选取日常生活的片断进行艺术概括, 的特色。
那么,本文写了怎样一件事 ?主要人物是谁?文章又是主要采用什么方法来表现人物 性格的? 生:警官奥楚蔑洛夫在广场上处理狗咬人事件的故事。
生:主要运用对话刻画奥楚蔑洛夫媚上欺下、见风使舵的性格特点。
2、 学生自读课文,根据对小说内容的初步理解,给课文另拟一个题目 生:墙头草、咬人的狗、善变的奥楚蔑洛夫、势利眼的警官、两面人……3、 找几名同学完成情境对话。
媚上的勾当。
《变色龙》反映的正是这一现实。
预习导学1.正音:醋栗() 米粟 ( ) 盛满( ) 盛大( 畜生() 畜牧业( ) 戳穿 ( ) 杀戮( 劈开( ) 下贱胚子( ) 蔑() 恐吓( 2、解词:主义蒙上了一层面纱。
沙皇专制警察往往打着遵守法令的官腔,而干的却是趋炎附势、欺下) ) ) 以此来反映尖锐重大的社会问题 是契诃夫小说创作(3―― 5名同学)4、奥楚蔑洛夫警官在处理 狗咬人”事件过程中,前后态度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请用简洁的语 言概括变化的原因和内容。
(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共同完成,再让学生展示,师订正)5、 警官奥楚蔑洛夫在处理 狗咬人”事件中,态度五次变化,那么其中有没有始终不变的地方? 学生研讨后回答,教师明确:在五次变色中,奥楚蔑洛夫媚上欺下、见风使舵的性格特征始终不变,充分暴露了他的卑鄙 心理。
6、 奥楚蔑洛夫处理 狗咬人”案件时,他的态度是随着什么变化的?说明他是一个怎样的人? 教师明确: 奥楚蔑洛夫是一个溜须拍马、媚上欺下、见风使舵、趋炎附势的沙皇专治统治的忠实走狗形 象。
三、 教师总结本节课主要内容。
四、 板书设计6、变色龙(俄国)契科夫第二课时 [教学要点]A 、疯狗 C 、下贱胚子E 、野狗引导学生探究小说的思想意义,理解课文主题。
揣摩小说个性化的人物语言和细节描写的作用。
教学步骤:一、研读探究,1•默读全文,合作研讨:(1)自然界中,变色龙的变色是本能,而奥楚蔑洛夫几次“变色”又是为了什么?作者通过他的“变色”揭示了怎样的社会现象?这篇小说的主题是什么?(变色原因:不敢得罪权贵,包括权贵家的一条狗。
只好一副奴颜婢膝的样子。
一一是沙皇统治下俄国社会的必然产物。
当时经济落后,思想保守,实行残酷的专制统治。
小官僚奥楚蔑洛夫不得不用丧失人格和尊严来换取生存空间。
作者批判的锋芒其实更多的是指向当时腐朽专制的社会。
指向孕育这种奴性人格的土壤。
)(主题:小说通过对见风使舵、趋炎附势、媚上欺下的警官奥楚蔑洛夫这个沙皇忠实走狗的刻画,巧妙地揭露了俄国警察制度的反动和虚伪,批判了它反人民的实质。
)(2)结合全文,说说以“变色龙”为题的妙处。
(本文以《变色龙》为题,就是借这种小动物善于变换肤色,以适应周围环境的特点来讽喻奥楚蔑洛夫见风使舵、趋炎附势的本质,形象而生动,有画龙点睛的作用。
)2•体会小说手法:(1)小说的语言是充分个性化的。
人物的精神面貌和性格特征在个性化的语言中得到充分展现。
请从修辞方法上揣摩下列语句的表达效果。
“商店和饭馆的门无精打采地敞着,面对着上帝创造的这个世界,就跟许多饥饿的嘴巴一样”。
(是用拟人的修辞手法描写环境,反映了当时市面萧条。
跟许多饥饿贫困的嘴巴一样”是用比喻的修辞手法。
暗示了俄国人民饥饿贫困的生活,整个社会死气沉沉,作者用寥寥几笔,交代了故事发生的环境。
)“就连那手指头也像是一面胜利的旗帜。
”(比喻的修辞手法,写小市民赫留金把被咬的手指头当作物证向人炫耀,以图捞一把赔偿金。
)“这个案子的罪犯'呢••…它那含泪的眼睛流露出悲苦和恐怖的神情”(用拟人手法写小狗,把它作为具有狗性”的人的辉映。
)(2)街道场景的作用:“四下里一片沉静。
广场上一个人也没有。
商店和饭馆的门无精打采地敞着,面对上帝创造的这个世界,就跟许多饥饿的嘴巴一样;门口连一个乞丐也没有。
”(描写了社会环境的冷清、萧条,这正是军警宪兵当道的沙皇统治下的俄国社会的写照,交代了案子”发生的社会背景。
)(3 )小说中有两次写到围观群众的场景:“木材厂四周很快就聚了一群人,仿佛一下子从地底下钻出来的(写出了围观的人聚结之快和他们的无聊心态——以看热闹为乐。
)结尾处对围观群众的描写。
(结尾处对围观群众的描写深刻地揭示了小市民阶层的麻木、庸俗、愚昧,也揭示了当时俄国社会的病苦。
)(4)作者为什么反复写到警官奥楚蔑洛夫的军大衣和赫留金的手指头?请从课文中找出这些句子,并联系上下文想想这样写的作用。
(军大衣是沙皇警官的标志,也是他威风八面、装腔作势的道具。
小说中,他披着军大衣登场,裹紧军大衣谢幕,反复4 次穿、脱的细节描写,淋漓尽致地勾画出他变色过程中的丑态和表现他内心的惊慌和强做镇定的窘态的卑劣心理。
)(手指头的描写,反映了赫留金的遭遇,一开始手指头是赫留金用来要挟的资本,要求赔偿的本钱。
当有人说狗是将军家的时,手指头又成了他冒犯名种狗的罪证。
奥楚蔑洛夫对手指头态度的变化,又一次使其见风使舵、趋炎附势、媚上欺下的丑态跃然纸上。
)(5)奥楚蔑洛夫为什么能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乃至成为某类人物的代名词?体会讽刺小说的这种写法及其作用。
(奥楚蔑洛夫之所以能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
并成为某类人物的代名词,是因为这一形象高度的典型性和概括性。
作者在描写这类人物的时候,抓住了他们的共性,通过提炼、概括和总结,并用夸张、对比等讽刺小说常用的艺术手法,加以突出,使这类人物往往能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
)二、拓展延伸奥楚蔑洛夫可能并不被众多人所知,但变色龙形象却无人不晓,它已经成为某类人物的代名词。
同学们,反观今天的社会,生活中仍有类似这样善变的人存在,周围若有这样的人时,我们又该怎样做呢?三、教师总结:同学们,契诃夫用漫画式的写法塑造了鲜活的变色龙形象,让我们惊叹小说的精妙。
精短的篇幅中蕴含着深刻的思想和艺术内涵。
值得我们仔细品味。
反观现实,类似善变的后果则会是人际交往的荒漠,所以真诚友善才应是我们处事待人的追求。
让我们工整地写就“人” 字的一撇一捺。
四、布置作业:纷繁世态给了你了解社会、关照人生的思考与启迪,请构思一篇小小说,以你的独特视角去展现现代社会的横断面。
要求立意自定,文题自拟。
五、教学反思:回想这节课的前前后后,我感觉整个课堂处在一种轻松愉悦的氛围之中。
学生积极投入,热情很高,精彩的发言一浪高过一浪。
这是一篇写人的外国小说,反映了俄国十九世纪八十年代的社会现象。
无论是时代,还是国度,小说中讲述的人和事都与学生的生活相距甚远,这给学生在理解上造成了较大的难度。
考虑到语言描写这一突出特色,我以情境朗读为突破口。
虽然课前我曾让学生听过朗读录音,然而课堂上同学们的非凡表现力令我惊讶不已,学生的模仿、感悟能力远远超出我的想象。
在人物性格的分析上,我没有停留于表面,而是引导学生由浅入深,层层剖析人物内心,让学生透过“变色”的外衣,看到了人物见风使舵、媚上欺下的内在本质。
在教学中,我先让学生看了一组变色龙的图片,用来启发学生;动物界的“变色龙”变色的真正原因是为了适应环境,保护自身,那么生活中的“变色龙”呢?他的变色又是出于何种目的?一问激起千层浪,学生探究的热情高涨。
同学们主动研读课文,以小组合作,集体探究的方式,不仅对十九世纪沙皇俄国的反动社会有了较为深刻的认识,同时也揭开了谜底:“变色龙”作为沙俄统治者的走狗,必须对上摇尾乞怜,对下大施淫威,才能迎合主子,保护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