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幼儿社会性发展
界影响波动最大的年龄,因而是教育的关键期。
幼儿坚持性发展实验
第三节 性别角色的发展及性别差异
相关概念
• 性别概念:关于性别特征的认识. • 性别角色:社会按照人的性别而分配给人的社会行为模式. • 性别刻板印象:被广泛接受的有关对男性和女性来说合适的个性特征的
观点. • 性别分离:儿童喜欢与同性别伙伴交往而将异性伙伴看作圈外人的倾向.
18~24个月以上的孩子已经能够表现出某种形式的 亲社会行为,而且分享与助人、合作、安慰等迅速发 展和分化。
幼儿期各种亲社会行为随年龄的增长而增加,且合 作行为最为常见。
(3)亲社会行为的影响因素
生物因素 认知因素—观点采择能力 情感因素—移情 环境因素
2.攻击行为的发展
(1)什么是攻击行为
行为的双重标准
社会中,对于某些行为存有依性别而区 分的“双重标准”,例如,男生长大后要 传宗接代,女生要出嫁;男生做事要有 气魄,女生做事则应细心不能粗野;男 生有泪不轻弹,女生则可以一哭二闹三 上吊。
对未来成就的期待不同
父母总认为儿子应该受较高教育,以换取较高的社会 地位,儿子的成就愈高,父母的晚年也就愈有保障。 女儿总是要出嫁,若书念太多或工作成就过高,将来 就不容易嫁出去。即使女性意识逐渐抬头,但对未来 成就的期待仍存有性别刻板印象。
第二章 幼儿社会性发 展
学习内容
情绪情感的发展(略) 自我意识的发展 性别角色的发展 社会认知的发展 社会行为的发展 社会交往的发展
第一节 幼儿情绪情感的发展
情绪表达 情绪理解 情绪调控
第二节 自我意识的发展
自我意识发展的趋势 自我概念的发展 自我体验的发展 自我控制的发展
幼儿自我评价发展的依存性 个别性及多面性
三、自我体验的发展
自我体验是在自我评价的过程中产生的对 自己的一种情感体验。
幼儿的自我体验表现出易变性和暗示性的 特点。
自尊是自我体验的核心。
自尊的发展
自尊的结构 幼儿自尊的发展 影响儿童自尊发展的因素
影响儿童自尊发展的因素
外表或外貌 亲子关系 父母教养方式 师生关系 同伴关系
性别角色的形成
• 从人类的角度讲,男女两性在社会中承担着不同的角色. • 早在远古时代,由于男女两性的生理特征的差异,形成了男耕女织、男
主外女主内的社会分工。 • 自阶级社会形成后,男女两性的社会职能的差异被伦理道德的形式进
一步加强,并绝对化了。 • 性别角色往往与性别偏见联系。
学前儿童的性别差异
• 话题3.你认为女孩就应该文静,男孩就 应该淘气吗?
第四节 社会行为的发展
• 社会认知 • 社会行为 • 社会交往
1.观点采择
(1) 什么是观点采择 区分自己与他人的观点,并进而根据当前或先前的 有关信息对他人的观点(或视角) 作出准确推断的 能力.“从他人眼中看世界”、“站在他人的角度看 问题”。
四、自我控制的发展
幼儿的自我控制主要表现在自制力、自觉 性、坚持性和延迟满足等方面。
幼儿自制的两种表现即抗拒诱惑与延迟满 足。
1、抗拒诱惑
抗拒诱惑指抑制自己,不去利用机会从事 能够得到满足但是社会禁止的行动,它表 现为在有人或没有人在场的情况下,都拒 绝具有诱惑力但被禁止的愿望和行动。
4岁以前的儿童抗拒诱惑的能力与惩罚成正 相关,4岁以后则与说理关系密切。
冲突,但权威人物的优势特征(如身高) 使儿童无条件服从,以消除冲突。
(3)对社会规则的理解
• 社会规则的类别:道德规则、习俗规则、谨慎规 则
• 3岁以前的孩子有了初步的规则意识,尤其是对谨 慎规则能初步判断。
• 3岁以后的孩子能区分道德规则与习俗规则,而且 认为违背道德规则更为严重。
• 学前儿童对规则的理解表面的、直觉的和依赖于 权威的。
幼儿性别刻板印象的发展
2.5-3.5岁:表现出性别角色刻板印象。
喜欢帮爸爸干活 喜欢说“我打你” 喜欢玩货车等玩具
玩洋娃娃 喜欢帮妈妈干活 喜欢收拾屋子;爱说话;不打 人;常说“我需要帮助”
3-6岁:对性别的看法非常刻板,盲从于传 统的性别刻板印象。
性别分离
2~3岁时出现性别分离现象,随着年龄的增加,选择同性别伙 伴的倾向日益加强,直到青春期。
2、延迟满足
延迟满足是为了长远利益而自愿延缓目前 的享受。
观察表明,小班幼儿已经具有为等待长远 目标而抑制即时满足的能力。
2岁的中国儿童在延迟满足情境中已具备一 定的自我控制能力,其中包括延迟策略的使 用,尽管策略的使用可能是无意识的。 (2002,陈会昌)
3、坚持性
幼儿的坚持性随着年龄的增长而提高。 4~5岁是幼儿坚持性发展最快的年龄,也是受外
一、自我意识发展的趋势
1、幼儿自我意识发展的趋势 2、幼儿自我意识发展的特点
1、幼儿自我意识发展的趋势
(1)4岁到5岁期间自我意识发展最迅 速。
(2)自我评价开始发生的年龄期为3~ 4岁之间;自我体验开始发生的年龄 期为4周岁左右;自我控制开始发生 的年龄期为4~5岁期间。
2、幼儿自我意识发展的特点
讨论
什么年龄阶段的孩子对性别有了 最初的认识?其表现是什么?
儿童性别概念的发展1
• 阶段一,性别认同阶段(2-3岁) • 阶段二,性别稳定性阶段(4-5岁) • 阶段三,性别恒常性阶段(6-7岁)
性别概念的发展2
(1)获得性别身份:大约出现在1岁半到2岁之间,认识 到包括自己在内的所有人都属于两个分组中的一 个:男孩或者女孩.
• (2)一位陌生人进入该房间,并坐下来先与婴儿的 母亲,后与婴儿进行交流;
• (3)母亲不引人注意地走出房间;
• (4)母亲返回,陌生人走出房间;
• (5)母亲离开,婴儿独自呆在房间内;
• (6)陌生人返回;
• (7)母亲再次返回。
• 以上七个片段各持续3分钟
• 结果:母亲离开后;母亲回来后;与陌生人相处时三
(2)对自己内心世界愿望的意识如“我想要…”扩 张到了愿望与行为的关系,能从个人的内心愿望解 释行为结果,如“他去告诉老师他做完了,他想 让老师表扬他”。
2、自我评价的发展
(1)从依存性评价发展到对自己个别性和多 面性的评价。
(2)从对自己外部行为的评价发展到逐渐出 现对内心品质的评价。
(3)从主观情绪性的评价到初步客观的评价。
22种.04.20条20 件下表现分析。
66
22.04.2020
67
• 依恋模式通常形成与婴儿期,
• 成年人所建立的人际关系反映着他们与母亲的依 恋风格。
。 言语攻击:骂、唾弃、争吵等。 (4)攻击性行为的成因 本能 挫折 社会学习 社会认知歪曲
三. 社会交往的发展
• 亲子关系——依恋 • 同伴关系
1. 亲子关系
• 亲子关系对儿童的社会性发展具有极其重要 的作用。
• 亲子互动产生双向影响。 • 父母的教养方式是影响儿童发展的主要家庭
因素。
(2)幼儿心理理论的发展 2岁左右开始对他人心理状态的认知能力逐步发展起来,4岁 左右儿童的心理理论开始形成.
3.对人际关系的理解
(1)对友谊的理解:友谊是身边的玩伴,是短暂的 、单向的和具体的。
(2)对权威的理解 2~3岁时还不能把权威人物的要求与自己的
愿望区分开,对权威盲目崇拜和依赖。 4~7岁意识到权威人物的要求与自己愿望的
二. 社会行为的发展
• 亲社会行为的发展 • 攻击行为的发展
1. 亲社会行为的发展
(1)什么是亲社会行为 社会行为:人们在交往活动中表现出来的行为反应. 亲社会行为:对他人有益或对社会有积极影响的行为,包
括分享、合作、助人、安慰与保护、捐赠等。
(2)亲社会行为的发展
儿童最早表现出来的亲社会行为是共鸣性同情它发 生在1岁以前。
性别角色刻板印象
• 什么是性别角色刻板印象?
指人们对于男性或女性最典型特征的看法。
图中宝宝是 男孩还是女 孩?
性别刻板印象包含四个方面的内涵
人格特质的差异 行为的双重标准 对未来成就的期待不同 担任职务的重要性
人格特质的差异
男性: 勇敢、刚强、独立、豪放、果决
女性: 细心、整洁、温柔、顺从、富同情心
(三)认知发展理论和性别图式理论
科尔伯格认为,儿童性别的社会化必 须建立在性别角色认同(获得了性别 稳定性和恒常性)的基础上,认知水 平越高,儿童的性别认同越好,他们 的性别类型化行为就越多。
【话题辩论】
• 话题1.在当今社会,你认为做男人好还 是做女人好?
• 话题2.你认为男性是否适合担任幼儿教 师?
性别差异形成的原因
(一)生理社会理论
莫尼等人提出的生物社会理论强调, 出生之前的生理发展以及这种生理因素 对儿童性别社会化有决定性的意义。性 激素也可以影响人类的游戏风格,导致 男孩的粗糙、吵闹的活动以及女孩的平 静、温柔的活动。
(二)社会学习理论
社会学习理论认为儿童的性别角 色认同的最初途径是对成人,尤其是 父母和教师行为的模仿。儿童通过观 察和直接或间接的强化形成最初的对 性别类型玩具和活动的偏爱。
担任职务的重要性
社会普遍赋予男性担任领导者之刻板印象,因此, 在职场上,即使能力相同,但男性通常有较佳的升 迁通道;虽然目前全球有许多女性担任领导者的职 务且成就斐然,但存有性别歧视的性别刻板印象仍 是挥之不去。
根据英国一项针对女性主管的调查显 示,女性主管往往觉得自己在工作上 孤立无援,受到或明或暗的歧视,而 回到家中依旧要承担家务,因为照顾 家庭一向被视为是女性责无旁贷的天 职,并不因为在职场上受到重用而消 减。
(2) 幼儿的观点采择能力 幼儿(3—6岁儿童)基本上是自我中心的,因此 一般认为还没有观点采择能力,幼儿只知道自己 的观点,意识不到别人的观点认为自己的想法就 是所有人的想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