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2008年金融危机以来,全球经济经历了极大的动荡。
受全球金融危机的影响,中国经济也出现了增速放缓的现象。
加上成本上升、效益下滑等因素,已影响到国内很大一部分企业的投资意愿和能力,进而对消费增长构成制约,房地产业,汽车行业、造船业经营情况不佳,对钢铁产品需求减少,钢价大幅下滑。
作为钢铁生产大国的中国,许多国有大型钢铁企业都陷入了产能过剩的危机中,生产的产品不仅无法及时售出而且带来了巨大的库存成本,给钢铁企业自身的发展带来了巨大的挑战。
与此同时,由于大多数钢铁企业在发展初期忽视了对先进技术的研发和引进,在我国钢铁工业发展及产量上升的大背景下,生产的钢铁仍然主要是初级产品。
一些技术含量高、加工程度深的产品如不锈钢、电工钢、涂层或镀层板材,在相当程度上还需要依赖进口满足国内市场需求。
因此,国有大型钢铁企业陷入了低端产品产能过剩而高端产品产能不足的困境。
这一现象自然引起了学术界的广泛关注与讨论,学界普遍认为只有以积极态度面对挑战,实现自身模式转变才能摆脱困境。
本文以此为出发点,力图从国有大型钢铁企业的生产销售,产业链整合,资本运作和贮藏物流等多个方面以及钢铁企业向非钢产业发展等内容探讨国有大型钢铁企业在产能过剩背景下的发展途径。
在过去几十年里,中国钢铁业取得了巨大的发展,形成了以宝钢,鞍钢和武钢为中心的几大国有钢铁集团,产品涵盖工业建设的各个方面。
即使在全球经济仍受世界金融危机的消极影响的情况下,我国钢产量在2009年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峰——5.678亿t(要大写),相当于世界钢产量排名第二到第二十位的总和,占全球钢产量的比重达到42.78%(对产能过剩的几点思考——参加国际钢铁大会有感董贻正2010)(表述方式不对,见范文的表述方式)。
但很多专家也流露出对中国钢铁产业今后发展的担忧之情(请用专业术语),其中一个重要问题就是产能过剩。
本文以产能过剩为主要研究方向,希望能就我国钢铁业的未来发展途径做出一些有益的探讨。
企业的发展途径将会对企业的发展结果施加巨大影响,甚至决定一个企业未来的命运。
因此,研究企业的自身定位,发展方向和发展途径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在上述背景下,分析企业的实际运营情况、自身定位和发展方向,有利于探索钢铁企业在发展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对正确制定企业未来的发展途径有着重要的意义。
积极借鉴他国企业的发展经验有助于对我国的钢铁企业的未来发展趋势进行预测。
在钢铁价格持续低迷和国际贸易环境迅速发展的大环境下,本文以产能过剩为主要研究方向,希望能就我国钢铁企业的未来发展途径做一些有益的探讨。
这对于国有钢铁企业和整个钢铁产业的未来发展情况有着极其重要的现实意义。
2.本选题国内外研究状况综述由于钢铁行业在我国经济发展进程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是经济建设和国家发展的基础性产业,关系着国家未来发展是否稳健而可持续,所以已经有了许多相关方面的专家对此进行了深入的研究。
1.从转变产业发展方式,对钢铁企业进行大规模整合的方向。
这其中包括学者们得出的以下研究成果:王建军的《环境资源约束下的钢铁产业整合研究》一文指出:钢铁产业链整合,钢铁产业的前后向整合,构筑协调发展的钢铁产业链;钢铁产业的空间整合,内陆压缩存量,沿海转移增量,提高产能的区域集中和资源的区位优化配置。
蒋锡麟的《钢铁企业并购后整合策略研究——以业塔尔钢铁集团为例》一文指出:不同企业集团间的并购将是整合中的重要方式,它能够有效推进特大型钢铁企业集团发展,在更大范围内实现资源的优化配置,提高企业市场竞争力。
邓崎琳的《应对后危机时代挑战实现行业可持续发展》一文指出:武钢加快转变发展方式,要重点抓好以下几点:调整品种结构,增强主业盈利能力、调整工艺结构,加快产业升级、调整产业结构,实现钢铁主业与多元相关产业协同发展、调整组织结构,提高管控效率、加强自主创新能力建设,构建创新型武钢、加强节能减排工作,建设“两型”企业、加强国际化战略实施,加快“走出去”步伐。
2.从淘汰落后产能,发挥集团优势,实现产业升级的角度探讨未来钢铁行业的发展途径和方向。
以此为研究主题的学者的代表性结论是廖美春的《我国现代钢铁物流业的发展》,在文中她指出:规模产能代替分散落后小产能是钢铁行业必然的发展趋势,但需要一定的时间。
在产能过剩、集中度较低,产业布局失当,生产管理、成本管理和质量水平趋同现象越来越明显,以及产品同质化竞争范围和程度越来越大的格局下,以资源密集、能源密集、技术密集和资金密集为主要特征的钢铁企业,在生产领域拓展新的获利空问以获取生存、发展、壮大能力的难度越来越大,属于钢铁集团自己的钢铁物流将逐步成为钢铁企业获取新的竞争优势的一个强力支撑。
唐承广在《后金融危机时代我国钢铁行业发展战略》一文中指出:钢铁企业需要在技术上依靠科技创新,重视科技进步;同时钢铁行业在危机关头应化压力为动力,运用科学发展观促进产业结构的成功升级转型,培育企业自主创新能力,形成自主创新核心技术,使钢铁行业在日后获得更大发展空间;并生产市场适销的产品,提高服务质量,扩宽营销渠。
3.加强对地方政府的约束,避免GDP导向政治对钢铁行业产生影响,也是很重要的研究方向。
在一个以政府为主导的经济体系中,政策往往会主导市场的发展,因而在许多时候这往往会违背市场本身的发展规律。
对此,董贻正在2010年曾经指出:在GDP挂帅的情况下,作为影响地方GDP的重要支柱行业,钢铁工业必然会受到地方政府的高度重视.竞相扩大其产能。
虽然国务院曾经规定:“新增生产能力的炼铁、炼钢、轧钢项目由国务院主管部门核准”。
但对何谓新建生产能力却并无规范的解释。
因此很多地方政府一直在打擦边球,以技术改造为名,行新建产能之实,并采取“化整为零”的手法,自行审批,根本不经过国务院主管部门。
因此,这些规定,除了对少数几家央企外,究竟有多大的约束力.值得探讨。
前几年发生的“铁本”事件,实际上一再被复制,但是却再没听到哪些责任人受惩处。
即使是“铁本”的老板,最终定罪却是“偷漏税”。
因此,还有谁会再理睬那些“禁令”?所以,必须改变禁而不止、令出不行的状况,只要真正落实这些规定,对违规违纪的案件抓住典型,认真做出处理,而不是在“下不为例”的名义下,纵容地方政府和企业“一犯再犯”,问题是可以得到解决的。
但詹天浩也在《钢企结构调整,寻求政策支持——钢铁企业结构调整及政府的政策导向》一文中指出:钢铁企业的发展也需要地方政府的政策支持。
钢铁企业具有资产规模大、占地面积大、产业链长、涉及面广和用工多等特点,因此钢铁企业结构调整能否成功,政府的支持政策是否到位极为关键。
这包括:城市发展规划、财政支持政策、税收优惠政策、土地优惠政策和环境保护政策。
钢铁企业结构调整时间跨度长,牵涉面广,是一项庞大而艰巨的社会经济系统工程。
要充分发挥企业的主导作用、政府的推动作用和社会的协同作用。
统筹规划,协调步伐,合力推进,使钢铁企业在结构调整之后,继续发挥其在经济社会建设中的重要作用。
这就需要地方政府在权衡中做出对国家和地方长远发展最有利的决策。
4.企业应加强与金融业的结合,积极参与国际贸易,利用金融工具规避风险,争取定价权。
这包括以下学者的研究成果:吕兵的《钢铁业应加强与金融业的结合》:金融是现代经济的核心,金融应在部分产能过剩行业的结构调整中发挥作用。
积极与地方银行进行合作,选择合适模式向混业经营渐进过渡,企业会在稳定发展中迅速壮大。
最终发展成为金融+产业集团,即产融结合模式。
李长春在《后金融危机时期我国钢铁企业财务策略分析》中指出:钢铁企业的财务政策应包括以下几个方面:调整财务战略,提高协调和适应能力、加强成本管控,提升盈利水平、加强资金管理,防止资金链断裂、慎选合作伙伴,警惕并购风险、加强信用管理,防范信用风险、提高应变能力,规避外汇风险。
本文以产能过剩背景下的国有大型钢铁企业未来的发展方向和发展途径为主要研究内容,通过对企业在产能过剩这个特殊背景下的应对措施的探讨,希望能找到一条既能成功渡过困难时期并能完成产业和产品的升级的道路。
并以武汉钢铁公司的发展情况为具体分析对象,从而总结出一条可以为其他大型钢铁企业提供借鉴的发展道路,为解决我国国有企业存在的高能耗低效率等问题的解决提供可供参考的思路和对策。
一、产能过剩背景下的国有大型钢铁企业发展现状及存在的问题(一)国有大型钢铁企业的起源和概况(二)国有大型钢铁企业的现状和问题二、产能过剩背景下武汉钢铁公司的发展现状和方向(一)武汉钢铁公司具体经营状况(二)武汉钢铁公司的规划和对策三、武汉钢铁公司发展模式对其他钢铁企业的启示(一)产品结构多元化,实现产品和产业升级,加强对产业链掌控(二)发挥集团优势,整合产业链(三)积极利用金融产品,开拓国际贸易五、主要参考文献【1】何平,辩证看待钢铁产能过剩【J】金融博览 2006 19 【2】赵黎黎黄新建,产能过剩条件下的中国钢铁企业并购绩效分析【J】江西社会科学 2010 86~88【3】谢新超,从进入退出角度看钢铁产业产能过剩问题【J】科技向导 2010【4】董贻正,对产能过剩的几点思考——参加国际钢铁大会有感【J】冶金经济与管理 2010 5~12【5】李国庆,对产能过剩与信贷风险的认识【J】金融理论与实践 2006 82~83【6】吕兵,钢铁产能为何越抑制越过剩【J】国企 2010【7】蒋锡辟,钢铁企业并购后整合策略研究——以业塔尔钢铁集团为例【J】新材料产业 2009 70~74【8】赵昌武,国内外钢铁行业的未来发展形式分析【J】武钢技术 2003 57~59【9】庄军,解读当前宏观经济,漫谈钢铁产能过剩【J】中国科技博览2009 129【10】王曼、肖燕,浅谈我国钢铁行业的产能过剩问题【J】北方工贸 2010 12~14【11】李贵友,中国钢铁行业重组模式与财务绩效关系的实证研究【J】 2010 24~28【12】易矛,中国企业集团资金管理探讨——兼以武钢集团为个案【J】 2004【13】赵昌旭,中国钢铁产业组织研究——基于有效竞争的视角【J】 2006【14】王建军,资源环境约束下的钢铁产业整合研究【J】 2008 【15】熊小明,“后危机”时期下钢铁企业营销策略初探【J】2010【16】张素文,金融危机下我国钢铁产业并购中的政府行为研究【J】2008【17】詹天浩,钢铁企业结构调整,寻求政策支持——钢铁企业结构调整及政府的政策导向【J】2009【18】杨家兵,钢铁行业上市公司纵向整合研究【J】2007【19】吕兵,钢铁企业应该加强与金融业结合【J】2006【20】唐承广,后金融危机时代我国钢铁行业发展战略【J】2010【21】李长春,后金融危机时期我国钢铁企业财务策略分析【J】2010【22】朱晓林,金融危机给钢铁行业带来的影响及对策【J】2010【23】李岱松,郑晋飞,刘静,金融危机下钢铁企业整合路线分析【J】2010【24】严长智,碳素企业在后危机时代践行科学发展观的思考【J】2010【25】淘汰落后产能抑制产能过剩和重复建设【J】2010【26】杨怡、杨蕾,危机中的中国钢铁企业【J】2009【27】邹桃,我国钢铁产业发展及其政策选择【J】2010【28】张怀龙,我国钢铁产业上市公司并购绩效研究【J】2010【29】邓崎琳应对后危机时代挑战实现行业可持续发展【J】2010【30】张和平,中国钢铁企业的战略风险和经济对策【J】2010【31】高捷,中国钢铁业发展现状及思考【J】20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