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摄影》结课论文《浅析新闻摄影存在的问题》
学校:衡水学院
系别:文学与传播学院
专业:广播电视新闻学
班级:2008级
姓名:郝盼盼
学号:200840112041
浅析新闻摄影存在的问题
摘要:在当今的传媒格局中,新闻摄影已经占有一席之地。
尤其随着“读图时代”的来临,新闻摄影在新闻报道中的作用日益彰显,对读者和社会的影响力也越来越大,新闻摄影已经成为了一种现实媒介,把人与世界有效连接并整合起来。
信息化社会来临以后,我们面对着一个全新的、多维的和复杂的传播领域,新闻媒体的竞争变得日益激烈,新闻摄影开始面临前所未有的机遇和挑战,如何提高新闻摄影的媒介竞争力成为突出问题。
同时,电视、报纸等大众传媒的研究已经进入到文化研究阶段,扩展到意识形态以及社会各个领域,但是,反观新闻摄影,其自身仍有很多问题需要澄清:新闻摄影与纪实摄影的混淆、忽视新闻摄影的真实性、偷拍摆拍等等。
关键词:新闻摄影纪实摄影细节真实性形象性隐私权
混淆新闻摄影与纪实摄影
作为真实记录客观世界的手段,纪实摄影和新闻摄影有很多相似之处,但是新闻摄影完全不等同于纪实摄影。
但是在如今摄影理论不完善的情况下,即使是摄影爱好者和新闻学专业的学生也很容易混淆二者的概念。
有不少人坚持新闻摄影应该是纪实摄影的一部分,还有一些观点把纪实摄影当作新闻摄影的一部分。
在中国,纪实摄影一方面要应对门类内部因不同价值尺度而提出的各种思潮;另一方面,新闻摄影行业最近出现了不少违背自身原则比如真实性、时效性的现象,记者故意混淆概念为自己的作品新闻性的缺失找借口,硬生生将出了摆拍或者已经失去时效性不具备新闻价值的新闻摄影作品讲成纪实摄影作品。
从两者的特点来说,新闻摄影和纪实摄影均是对现实世界中客观存在的某一事物、人物在某一特定时空状态下的自然形象所作的真实的形象记录。
真实性和形象性是两者的根本特性。
但是不同的是,新闻摄影主要用摄影手段记录正在发生着的新闻事实,结合具有新闻信息的标题、文字说明进行报道。
新闻摄影的价值, 是对现实事实进行记录。
所以新闻摄影除了真实形象性以外最重要的特性是要具有时效性。
时效性, 强调新近发生。
作为新闻表达方式的新闻摄影, 当然也要遵守时效性这一原则。
反观纪实摄影,从“纪实”两字我们可以看出纪实摄影的本意是在报告事实时不掺入任何虚构的因素,它应当指一种起到证明、证据和文献作用的摄影类型。
它的另外一个重要的特性是具有历史性。
纪实摄影作品记录的历史越久它的价值
就很可能越高。
研究纪实摄影, 实际上是研究摄影作品中所记录的那段历史及其文化内涵。
纪实摄影师不需要像新闻摄影记者那样,时刻保持新闻敏感,有遇到突发事件的应对能力。
但优秀的纪实摄影师在拍摄之前往往需要对所处时代和社会有一个比较宏观的把握。
总之,新闻摄影强调的是所记录的事物“现在进行时”的状态,而纪实摄影既要记录事物的“现在时”,更要为它成为“过去时”做准备。
我们必须区分开两者的区别才能在新的传媒格局中立于不败之地。
忽视新闻摄影的细节真实性
细节是具体的细微的现象呈现.人们通过具体细微的现象观察事物,认识事物本质.只有承载着具体细微现象的细节,才能凸显事实的真实性,才能打动人,才更富有新闻价值和传播价值.新闻摄影在强调“细节真实”时,在捕捉“典型性”细节时,这个“典型性”必须是“这一新闻事件”中的能准确反映“这一新闻事件”的典型性瞬间,是能够打动读者的特定环境中的特定细节,必须是真实的细节。
一张好照片同一本好小说、一部好电影、一幅好绘画一样,在细节捕捉和表现上都应该是真实而生动的,都应该富含故事内容。
尤其是一个涉及众多人物的事件中场面瞬间,其细节的选取应该具有同一瞬间里对发生的同一事实,不同身份的现场人物有不同的神态和心理呈现,而各种不同的神态和心理反应又与作者想要表达或者传达的信息相吻合。
新闻摄影要以它的“瞬间美”震摄人的心灵。
用视觉语言告知人、提醒人、打动人、感染人——这才是新闻摄影视觉传播的本真和意义。
在新闻摄影的真实性方面,“摆”和“改”是新闻摄影的大忌。
真实是新闻摄影更是新闻的生命,失去了真实,新闻摄影便也失去了它的价值。
2008年6月美联社披露的新闻,《二战胜利标志性照片为“假照”》。
叶夫根尼·哈尔杰伊拍摄的苏联士兵将红旗插上德国议会大厦的照片是关于二战的一个标志性画面:柏林已经陷落,苏联士兵正在将红旗插上德国帝国议会大厦的屋顶。
然而,大多数人不知道的是,这幅照片是哈尔杰伊于1945年5月2日,也就是苏联占领德国议会大厦第3天布置拍摄的。
“摆拍”使得这幅照片变得一钱不值,因为它严重地违背了新闻真实性原则,是对历史的亵渎。
2004年2月13日,武汉晚报社摄影记者邱焰拍摄的《非典时期的婚礼》荣获“荷赛”日常生活类(单幅)三等奖,图片说明是“5日,在武汉市街头,一对情侣穿着婚纱,戴着口罩,穿过马路去拍婚纱照,一位拄着拐杖的老人与他们擦肩而过,‘非典’时期,爱情、婚姻和生活仍在继续。
”。
但是经过证实婚礼的主人公只是两个婚纱店的模特。
因此,新闻摄影不但要保证照片的真实性,不能进行修改,更要保证文字的真实,即文字要与照片相符。
忽视新闻摄影的形象性
新闻摄影的价值在于它是新闻事实与新闻形象的纪实性的统一,它区别于文字报道的重要一点便是它的形象直观性,在于它的“瞬间动人”。
视觉传播时代的到来意味着信息的视觉化,新闻摄影这样一种报道方式将会被越来越多的媒体重视——不管是报纸还是网络,为了吸引读者的注意,都会大量采用图片。
我们可以预见新闻摄影如果能抓住这个机遇,必然会有大的发展。
题材的单一,视野的狭窄,表现的模式化都是中国新闻摄影不能突出国门的原因,最根本的还是叙事性思维习惯严重束缚了新闻摄影从业者的手脚。
理论认识的分歧影射在实践中就是在大型的新闻摄影比赛中屡屡出现的新闻图片造假问题,这让很多人把责任归咎于新闻摄影过于注重图片形象或者说强调其审美价值。
对此,我们必须理清认识,形象价值构成了新闻摄影的卖点,并不意味着允许记者造假;对形象价值的追求,也可以通过现场观察和技术凝练的正当手段实现。
如果理论界对新闻摄影的认识仍旧停留在强调真实性或新闻性、忽视形象性的误区中,就不能摆正新闻摄影的位置,更不可能给其相应的发展空间。
“图文并重”的口号仅仅是图片从文字的附属地位脱离开来的第一步,不以文字新闻的评价标准来衡量新闻图片价值,尊重图片的自身特点和规律才是根本。
我们必须重申布列松的“决定性瞬间”,没有典型的图片形象就不可能有新闻摄影的大发展,所以新闻摄影的形象性问题必须受到重视。
新闻自由与隐私权的矛盾
摄影报道因其形象、真实的特点而备受受众喜爱,因而加大对新闻摄影的报道力度,对加强信息传播具有不可替代的功能。
但是不加限制地鼓励摄影报道的发展,则可能或者已经触及了个人隐私的神秘面纱。
现实中,新闻记者为了抢独家新闻,不顾新闻事件当事人的隐私,偷窥、偷拍等行为屡禁不止,新闻摄影侵犯隐私权之诉频发,司法实践已经将私人空间延伸至公共场所,私人事务在公共场所亦有有形或者无形的边界,新闻摄影或被隔于法定距离之外,或被要求无涉私人事务。
这一严峻的现实告诉我们,无视新闻自由与公众隐私权保护的冲突和矛盾,将严重影响和制约媒体的发展乃至生存。
在这种情况下,我国新闻摄影报道的侵权行为与隐私权保护之间,经常处于一种尴尬的紧张关系。
我认为,仅有“当事人同意”一条可作完全抗辩事由,帮助媒体免责。
戴安娜王妃的惨剧我们应该
引以为鉴。
因此,新闻摄影若想避免侵权,或者在新闻侵权之诉中取胜,其思维应该转向媒体的自律与他律,应在严格遵守法律法规、职业道德的前提下,按照一般人感觉未有明显冒犯隐私的标准为限,对新闻照片进行拍摄、选用、编辑,并于刊载前,尽量取得当事人明示或者默示的同意。
如发生侵权,则应及时说明、更正、致歉,最好和利害关系人私下协商解决问题,而不应盲目诉诸法律。
因此,在隐私权范围不断扩展的现实背景下,新闻摄影并非一定要作茧自缚,而是可以采取上述途径进行突围,并且在这过程中,一方面促进隐私权理论的发展,一方面继续发挥新闻摄影舆论监督、信息传递、娱乐大众的社会功能。
新闻摄影和隐私权保护完全可以获得博弈的平衡发展。
小结
作为一个历史的观察者、社会的参与者,新闻摄影促成了一种面向广大受众、进行影像叙事、关注社会人生的方式,在记录发展历程的同时,也重塑着思想和社会。
因此,我们有必要对新闻摄影的一些传统看法予以重新审视,梳理出其内在的矛盾,对目前新闻摄影理论和实践存在的诸多问题予以克服,以利于建构更高的层次上的新闻摄影学理论。
我们作为未来的新闻从业者,必须从根本上更好地认识新闻摄影,更好地发挥新闻摄影的自身优势。
参考文献:杨铭.新闻摄影和纪实摄影异同论.新闻实践,2008(7).邱晨. 什么是纪实摄影?与新闻摄影有何关系?上海师大
许林. 新闻摄影细节真实性浅谈. 新闻实践, 2009, (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