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当代世界经济与政治

当代世界经济与政治

第一章冷战时期的世界经济与政治第一阶段:20世纪50年代初-70年代初。

世界经济发展的“黄金”时期。

第二阶段:20世纪70年代初-80年代初。

世界经济“滞胀”与动荡时期。

第三阶段:20世纪80年代初-冷战结束。

世界经济低速发展时期。

第一阶段:二战结束-50年代末。

美苏冷战开始,两大阵营对立,两极格局形成。

1)杜鲁门主义出台---标志美苏破裂,冷战开始。

(杜鲁门主义)2)马歇儿计划实施---标志以美为首的资本主义阵营的诞生。

3)中苏友好条约签定---标志社会主义阵营的形成。

第二阶段:50年代末-70年代初。

两大阵营分化,第三世界崛起,两极格局受到冲击。

1)民族解放运动高涨(万隆会议)。

2)社会主义阵营内部矛盾激化,导致分裂。

3)资本主义阵营内部发展不平衡,出现分化倾向。

第三阶段:70年代初-80年代中期。

世界政治的各种力量不断发展,多极化趋势日益明显。

第四阶段:80年代中期-90年代前期。

东欧剧变,苏联解体,两极格局崩溃苏联解体、东欧剧变、德国统一、华沙组织和经互会解散。

第二章经济全球化及其发展趋势经济全球化:指贸易、投资、生产、金融等活动的全球化,即生产要素在全球范围内的最佳配置。

经济全球化的基本特征:生产的全球化、贸易的全球化、金融的全球化。

区域集团化程度最高的经济合作组织——欧洲联盟(欧盟,前身是欧洲共同体)欧盟是目前最为最为完备、最有成效的区域化集团。

胡锦涛:“经济全球化趋势的发展,既给我们带来了重要的机遇,也使我们面临着严峻的挑战。

在不断发展变化的国际政治经济环境中,我们必须善于趋力避害,抓住机遇,因应挑战,加快发展。

我们要密切关注世界经济的走势,尤其要未雨绸缪,对世界经济可能发生的重大变化及对我国经济发展的影响进行预见性、战略性研究,以便主动应对。

”1)有利于发展中国家吸引外资。

2)有利于促进贸易自由化程度的提高,使贸易壁垒的下降。

3)有利于发展中国家引进、学习、借鉴外国的管理经验,促进改革。

经济全球化使整个世界经济紧密地联系在一起,各国经济相互依存与互动加强,形成“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经济发展新态势,经济合作成为推动经济全球化进程的新形式。

只有在经济全球化条件下实现共赢与共存,才能解决人类社会面临的共同性问题。

基本依据。

第一,美国是当今世界上唯一的超级大国。

第二,欧盟、日本是制约“单极世界”的重要力量第三,俄罗斯仍是具有超强军事实力的国家。

第四,中国的崛起是推动世界想多极化发展的重要因素【总结】:力量对比决定世界政治格局的基本走势。

①从政治影响力分析,美国、俄罗斯、中国、欧盟以及日本,都是具有重要影响力的国家或国家集团;②从军事上分析,美国和俄罗斯是世界一流的军事大国;③从经济上分析,美国、欧盟和日本三国的经济实力占世界经济总量的三分之二;一、国际秩序以一定世界格局为基础所形成的国际关系规范、运作程序和相应的保障机制,通常包括国际规则、国际协议、国际惯例和国际组织等要素。

二、国际旧秩序的内容和实质目前的国际秩序是资产阶级国家在开拓世界时常、建立殖民地体系过程中建立的国际旧秩序,包括:国际经济旧秩序。

国际经济旧秩序第一,以不合理的国际分工为基础的国际生产体系。

第二,以不等价交换为特征的国际贸易体系。

第三,以国际垄断资本占支配地位的国际货币金融体系。

第四,以发达资本主义国家为主导的国际协调机制。

●国际政治旧秩序――霸权主义、强权主义●总体看来,国际旧秩序具有极大的不合理性是不公正、不民主、不平等、不互利的。

改革国际旧秩序已经成为世界各国人民的迫切要求和历史前进的必由之路。

●西方发达国家的不同构想美国:谋求领导地位的“世界新秩序”的蓝图。

其实质就是美国的单极霸权。

欧洲:主张建立以西方价值观为基础的美日欧平起平坐的国际新秩序。

日本:主张建立美日欧共同起主导作用的世界新秩序。

●中国主张的国际新秩序邓小平提出了以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为基础建立国际新秩序的主张:既要建立国际经济新秩序,也要建立国际政治新秩序。

国际经济新秩序:建立在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基础上国际政治新秩序:和平稳定、公正合理、平等互利第一,政治上应该互相尊重,共同协商,反对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推进世界多极化和国际关系民主化。

第二,经济上应该相互促进,共同发展,不应该造成贫富悬殊。

第三,文化上应该互相借鉴,共同繁荣,而不应该排斥其他民族的文化。

第四,安全上应该互相信任,共同维护,树立互信、互利、平等协作的新安全观。

第五,建立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的过程中应该充分发挥联合国的作用。

●建立国际新秩序是一个长期而艰巨的过程段,参与国际斗争,维护和增强本国利益,实现国家根本政治目的的方略。

●冷战后美国的全球战略背景:苏联、戈尔巴乔夫、“新思维”、全盘西化、东欧剧变、苏联解体、国际形势变化……布什政府的超越遏制战略与世界新秩序战略(1)目标更大、更远。

(2)手段更重视“和平演变”,从“硬对抗”到“软对抗”的中心转移。

惟我独尊,以“新罗马帝国”自居,维护和强化“单极世界”;以实施“单边主义”为核心,抛弃“多边主义”,或以“多边主义”为幌子,借以包装实质上的“单边主义”;对安全观作重大修正,认为主要威胁已而是跨国恐怖网络”,“冷战时期的威慑思想已经过时”轻视国际准则、国际条约和国际义务,坚持美国有权在全球范围内自行“决定什么时候哪个国家应被剥夺主权”。

首先,在国防战略部署上,宣布退出反弹道条约后,决心大力发展导弹防御系统,并加速发展空间军事计划、研发无人驾驶飞机和对深藏目标的打击能力。

其次,推出先发制人战略。

最后,建立美国主宰的全球反恐联盟。

第五章在联合中发展的欧洲目标:建立与美元相抗衡的欧洲货币筹备:1971年,六国筹建经济与货币联盟诞生:1979年,欧洲货币体系诞生内容:(1)创设欧洲货币单位——埃居(欧洲货币单位——埃居:是“欧元”问世的基础)(2)建立欧洲汇率机制(3)建立欧洲货币基金问世:经历三个阶段第一阶段:1990年-1993年,准备(P142)第二阶段:1994年-1998年,行动(P142)第三阶段:1999年-2002年,启动(P132)欧元的诞生是欧洲联合进程中,又一次重大飞跃,是欧洲经济与货币联盟走向成功的重大标志之一,对欧洲联合的深化起着有力的促进作用。

政治:明确规定要实行多党议会民主制经济:实行以私有制为基础或多种所有制并存的市场经济体制―――经济转轨(P152)转型过程(P153)激进式改革(休克疗法):——强调经济转轨的目标模式,尽快完成新旧体制的转换过程渐进式改革:认为完全排斥计划经济体制的制度并不可取,转轨应是一个渐进的相对长期的过程转型目标(P154):建立市场经济体制转型措施(P154):东欧国家外交政策的调整调整的特征:由面向东方转为面向西方,提出“回归欧洲”的口号调整的标志(方向):加入北约(P156)、加入欧盟(P156)、重调与俄罗斯的关系(P157)、重视东欧国家之间的关系(P158)第六章积极迈向政治大国的日本形成:1955年自由党和民主党的合并,成立自由民主党(自民党)两大特征:(1)政权由多党轮流执政变为自民党内各派轮流坐庄(2)政府决策形成“政、官、财”三位一体的体制崩溃:1993年,自民党政治丑闻(181)、社会党力促改革、七党联合。

第一措施:积极争取成为联合国安理会常任理事国(191)第二措施:推出新防务计划,积极想军事大国发展(120)193)提出:2002年目的:企图扩大日本采用军事行动和使用武力的范围通过:2003年标志:日本安保政策进入新阶段实质:为日本加速发展军事实力并扩大自卫队的自由行动提供了便利第三措施:积极发展与大国之间的关系。

注重改善与周边国家的关系,开展亚太外交。

第七章力求重振昔日雄风的俄罗斯○经济制度的转轨―――混合经济制度(以私有制为基础)○改革过程(两大阶段)第一阶段:以转轨为中心的自由主义经济改革阶段(1991-1998)―――休克疗法、渐进改革法第二阶段:以实现增长为中心的制度创新和改革阶段(1998-至今)―――普京改革(211)转轨过程(两大阶段)第一阶段:叶利钦时代,局势特点是动荡不定第二阶段:普京时代,局势特点是逐渐趋向稳定1。

“一边倒”的外交政策(亲西方政策)表现:遍访西方大国按西方意愿行事迁就西方进行核裁军向西方让步在东欧撤军请求西方制度援助、经济援助结果:使俄罗斯地位严重下降、使俄罗斯安全环境明显恶化、使俄罗斯国内局势不稳。

2。

“双头鹰”的外交政策(兼顾东西方政策、全方位外交政策)标志:1997年12月《俄罗斯联邦国家安全构思》目标:恢复大国地位,确保势力范围,推进世界多极化进程,争当多极世界中独立的一极重点:发展与独联体各国关系内容:发展与西方国家的关系,尤其优先与美国的关系,同时积极加强与亚太国家和第三世界国家的友好合作关系(俄罗斯与独联体、美国、欧盟、中国、日本、印度、越南、韩国、东盟等关系)主要特征:务实性、灵活性、全方位性务实性:对俄罗斯的力量和地位保持清醒认识外交战略服务于国家发展战略对与大国矛盾有充足认识有选择地参与国际事务,战略收缩外交战略灵活性:注重外交平衡与西方的关系有进有退,进退有度强调没有敌人,处理国际事务对事不对全方位性:视独联体为自己的安全屏障、势力范围区和战略后院优先恢复和改善科索沃战争以来僵冷的俄欧、俄美关系进一步发展与亚太国家的战略协作关系,进一步加强各领域的合作第八章发展与动荡并存的发展中国家第一种:社会主义的发展道路―――状况:坚定不移第二种:非马克思主义的“社会主义”发展道路(非无产阶级领导下的五花八门的“社会主义”)状况:最终纷纷放弃第三种:资本主义发展道路―――状况:绝大多数发展中国家选择;任重道远一、民族独立国家选择资本主义的发展道路是符合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

二、不具备选择社会主义道路的物质基础和政治条件。

三、具有选择资本主义发展道路的国内基础和条件。

四、具有选择资本主义发展道路的国际基础和条件。

(P251-254)四大原因:一、南北相互依存的加深制约了南北矛盾的发展。

二、南北贫富悬殊问题已开始引起国际社会的重视。

三、可持续发展正在成为改善南北关系的纽带。

四、世界多极化的发展和激烈的全球市场竞争也推动了南北关系的改善。

第九章实现民族伟大复兴的社会主义中国“中国是一个大国,又是个小国。

所谓大国就是人多,土地面积大。

所谓小国就是中国还是发展中国家,还比较穷”“中国既不能狂妄自大,又不能妄自菲薄,要正确判断中国在世界历史发展坐标中的位置和当今国际格局中的位置。

”“中国算一极,中国不要贬低自己,怎么样也算一极。

”(287)三大地位: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的综合国力不断增强,在国际舞台上的地位日益提高,在国际事务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1。

中国经济实力增长迅速,一些重大科技成果已达到或接近世界先进水平,军事实力也不断增强。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