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经济法的基本原理介绍
小结: 国家干预的本质是什么? 就是要尽量平衡国家和市场两者的关系, 充分发挥它们各自的功效,实现“有形之手” 和“无形之手”的有机结合。
(三)寻租与腐败 现代寻租理论泛指一切利用行政权力大 发横财的活动,租金则泛指政府干预或规制 市场而形成的级差收入。 寻租的特点是利用各种合法或非法的手 段,以获得拥有租金的特权。寻租会导致不 同部门及官员的争权夺利,影响政府声誉和 增加廉政成本;它妨碍公共政策的制定和执 行,降低行政效率甚至危及政权稳定。
(二)干预有度 从“无所不管”到“有限领域” 从“过度干预(越位)”转向“适度干预 (定位)” 从
(三)干预有效 1、直接干预和间接干预 --------即市场规制与宏观调控相结合。 2、刚性干预和柔性干预 刚性干预指政府的干预行为直接对相对 人进行管理,较多地采用许可、确认、检查、 限制及禁止等手段,单方面为相对人设定权 利义务,违反义务者将承担不利的法律后果。 柔性干预指政府为实施经济政策目标,通 过向市场主体做工作、做出妥协或予以平等 协商,期待市场主体贯彻政府意图的行为形 式。
市场失灵
不完全竞争 (垄断) 外部性
政府干预
鼓励竞争 干预市场
现行政策的典型事例
反垄断法,市场规制法 环境保护法
公共物品短缺 鼓励有益的经济活动 科学技术促进法 义务教育法 社会分配不公 收入再分配 税 法
宏观经济的波动 通过宏观政策 稳定经济 宏观调控法
二、政府干预的合理性 ----------(政府干预是否万无一失)
3、公权方式的干预和私权方式的干预 公权方式的干预指国家以公权者的身份, 从全社会利益出发,运用国家权力对经济运 行进行的干预。 私权方式的干预指国家采用非权力的、 私法的手段直接地介入经济生活,政府进行 非权力的特定物资的购买、向执行一定经济 政策的特定机构出资、向公共事业和特殊形 态的产业投资等都属于这种方式。
小结: 政府对经济与市场的干预是一把双刃剑, 用好则利,用不好则会为其所伤。如何促使 政府和市场的良性互动,如何弥补、规范政 府和市场的双重失灵,则必须借助于具有独 特功能、价值取向的经济法律制度。
三、政府干预的合法性 ----------(政府如何干预经济运行)
合法性问题涉及到政府干预权力的来源、 政府干预的范围以及政府干预市场的方法等 等。 (一)干预有据 表明政府干预不能随意而为,而须以法 律为依据,建立在法治的基础之上。干预有 据要求: 1、权力来源合法 2、程序合法
(二)外部性
外部性又被称为外部效应,是指某个经 济主体的活动所产生的影响不表现在他自身 的成本或收益上,却会给其他经济主体带来 好处或坏处。如:蜜蜂和果园的故事、工厂 污染等等。 为了获取最大的经济效果,应该鼓励那 些能够带来正外部性的活动,限制那些可能 带来负外部性的活动。故为维护市场机制的 正常运转,就需要政府采用税收、补贴及法 律规制等各种手段,增加正外部性行为的收 益和负外部性行为的成本,使外部性内在化。
一、政府干预的正当性 ----------(为什么需要政府干预) (一)不完全竞争
市场竞争有不同的竞争模式:自由竞 争、完全竞争、不完全竞争、有效竞争。 现实生活中基本表现为不完全竞争,即 “垄断性竞争”,不同形态的垄断危害性 是共同的,对经济生活的消极影响也是不 可忽视的。所以,保证市场机制的效率, 需要政府采取反垄断措施,以遏制垄断的 不当影响,来维护自由与公平的竞争秩序。
(三)公共物品短缺
公共物品是指用于满足公共需要的物品, 其特点是不具有竞争性和排他性。(它包含 有形物品如城市道路、排污工程、公共绿地 等和无形物品如国防、安全、秩序、社会稳 定及宏观经济协调等两种类型。) 公共物品不可能通过市场得到有效提供, 必然出现供给不足。但同时,公共物品又为 市场正常运行和社会发展所必需。因此,即 需要政府参与,把提供公共物品或者组织公 共物品供给作为一项基本经济职能。
(四)社会分配不公
单纯的市场机制会产生令人难以忍受的 收入水平与消费水平的巨大差异,而且收入 差别一旦形成,更易引起收入差距过大,使 财富集中到少数人的手中。所以,即使是最 有效率的市场,也可能产生极大的不平等。 政府应介入社会分配领域,通过法律手 段对不平等的收入和财产直接干预,运用再 分配手段对弱势群体予以救济和补偿,缓解 市场机制带来的社会分配不公的问题。
第一章
经济法的基本原理
基本原理应具有高度涵盖性,其既 可以作为后续理念展开的逻辑起点,又 必然与具体制度相契合,具有对现实的 高度解释力。其中,国家对经济运行的 干预和调控是经济法的本质,社会本位 是经济法的自身定位与利益侧重,可持 续发展是经济法的终极理想。
第一节
国家干预
一、政府干预的正当性 二、政府干预的合理性 三、政府干预的合法性
(五)宏观经济的波动
市场经济中,失业、通货膨胀和经济危 机等供需总量失衡现象是宏观经济运行不稳 定的主要表现。垄断、外部性、公共产品短 缺、收入分配不公等微观层次的市场缺陷必 然要反映到宏观经济失衡方面。 要遏制宏观经济周期波动的破坏性,市 场机制是无能为力的。最有效的办法只能是 政府运用财政、货币等政策手段,对宏观经 济进行总量和结构的调节。
(一)公共政策失效 公共政策是指国家或政府部门为公共物 品的生产与供应,为干预社会经济的运行而 作出的决策。 在现代国家,制定和实施公共政策是政府 干预经济的最重要手段。但由于存在着种种 困难、障碍和制约因素,使得政府难以制定 并执行好的或合理的公共政策,导致公共政 策失效。
(二)内部性与政府扩张 内部性,即政府部门及其官员追求自身的 组织目标或自身利益而非公共利益或社会福利。 政府扩张是内部性的典型表现之一,作为 公共政策执行机构的政府及其官员的目标是自 身利益的最大化,追求的是升官、高薪和轻松 的工作以及各种附加的福利。这些都可以通过 扩大机构的规模及增加人员来实现,所以政府 机构有着内在自我扩张的动力与机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