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初中物理知识点汇总(中考必备)

初中物理知识点汇总(中考必备)

第一章机械运动1.长度的单位:米(m),其他还有:千米(km)、分米(dm)、厘米(cm)、毫米(mm)、微米(μm)、纳米(nm);换算关系:1km=103m,1dm=10-1m,1cm=10-2m,1mm=10-3m,1μm=10-6m,1nm=10-9m。

2.时间的单位:秒(s),其他还有:分(min)、小时(h)。

换算关系:1min=60s ,1h=3600s。

3.机械运动:(1)定义:物理学里把物体位置的变化叫做机械运动。

(2)分类:机械运动可以分为直线运动、曲线运动,直线运动又可以分为匀速直线运动、变速直线运动。

4.参照物:(1)概念:说物体在运动还是静止,要选取一个物体作为标准。

这个被选作标准的、假定不动的物体叫参照物。

(2)如何研究物体运动情况:首先选择一个参照物。

如果物体与参照物的位置没有改变,我们就说物体静止;如果物体相对于参照物的位置发生了改变,我们就说物体运动了。

(2)参照物的选择:参照物可以任意选择,但应该根据需要来选择最合适的。

参照物选择的不同,物体的运动状态就可能不同。

通常研究问题时,往往选择大地为参照物。

(3)运动和静止的相对性:同一个物体是运动还是静止,取决于所选的参照物,也就是说运动和静止是相对的。

5.速度:用字母v表示。

(1)物理意义:表示物体运动快慢的物理量。

(2)定义:①路程和时间的比值叫做速度。

②运动物体在单位时间内通过的路程。

(3)公式:v =s t。

(4)单位:米每秒(m/s)。

常用单位:千米每时(km/h)。

换算关系:1m/s=3.6km/h 6.匀速直线运动:物体沿着直线且速度不变的运动叫做匀速直线运动。

7.平均速度:在变速运动中,常用平均速度来粗略地描述运动的快慢。

测量方法:物体运动路程s和通过这段路程所用时间t的比值就是物体在这段时间内的平均速度v。

第二章声现象1.声音的产生:声音由物体的振动产生。

2.声音的传播:(1)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

声音可以在固体、液体、气体中传播,真空不能传声。

(2)声音在固体、液体中比在空气中传播得快。

(3)声音在15℃空气中的传播速度是340m/s。

3.声音的特性:音调、响度、音色。

(1)音调:音调跟发声体振动的快慢有关系,振动的快慢用频率描述。

每秒内振动的次数叫做频率,频率的单位是赫兹(Hz)。

物体振动得快,频率高,音调就高;振动得慢,频率低,音调就低。

(2)响度:声音的强弱叫做响度。

声音的强弱与振动幅度有关,振动的幅度用振幅来描述。

物体振幅越大,产生声音的响度越大。

(3)音色:不同发声体的材料、结构不同,发出声音的音色也就不同。

第三章物态变化1.温度:(1)概念:物体的冷热程度叫做温度。

(2)温度的单位:℃。

(3)温度的测量工具——液体温度计:①工作原理:液体的热胀冷缩。

②正确使用方法:a.首先注意观察温度计的量程,认清它的分度值;b.温度计的玻璃泡全部浸入被测的液体中,不要碰到容器底或者容器壁;c.温度计玻璃泡浸入被测物体后要稍侯一会儿,待温度计的示数稳定后再读数;d.读数时温度计的玻璃泡要继续留在液体中,视线要与温度计中液柱的液面相平。

2.常见的晶体、非晶体:(1)各种金属、冰、海波、萘等是常见的晶体;(2)蜡、沥青、松香、玻璃是常见的非晶体。

3.熔化:(1)物质从固态变成液态叫做熔化。

熔化是一个吸热过程。

(2)熔点:晶体熔化时温度叫熔点。

(3)晶体与非晶体在熔化过程中的异同点:(4)冰的熔点:0℃。

4.凝固:(1)物质从液态变成固态叫做凝固。

凝固是一个放热过程。

(2)晶体与非晶体在凝固过程中的异同点:(3)水的凝固点:0℃。

5.对同一种物质,熔点和凝固点是相同的。

6.汽化:(1)物质从液态变为气态叫做汽化。

汽化是一个吸热过程。

(2)沸腾:①定义:在液体内部和表面同时发生的、剧烈的汽化现象。

②特点:在沸腾的过程中,吸收热量,温度保持不变,有沸点。

③沸点:液体沸腾时的温度叫做沸点。

④水的沸点(在1标准大气压下):100℃。

(3)蒸发:①定义:在任何温度下都能发生的、只在液体表面上发生的汽化现象叫做蒸发。

②影响蒸发快慢的因素:液体的温度、液体的表面积、液体表面上的空气流速。

要加快蒸发,就要提高液体的温度、增大液体的表面积、加快液体表面上的空气流动;要减慢蒸发,应采取相反措施。

③蒸发致冷:液体在蒸发过程中吸热,致使液体和它依附的物体温度下降。

(4)汽化的两种方式——蒸发和沸腾。

蒸发和沸腾的异同点:6.液化:(1)物质从气态变为液态叫做液化。

液化是一个放热过程。

(2)液化的两种方法:降低温度、压缩体积(增大压强)。

7.升华:物质从固态直接变成气态叫做升华。

升华是一个吸热过程。

8.凝华:物质从气态直接变成固态叫做凝华。

凝华是一个放热过程。

9.雾、露、霜的成因:(1)雾、露是空气中的水蒸气遇冷液化成的小水珠;(2)霜是空气中的水蒸气直接凝华而成的小冰粒。

第四章光现象1.光源:能够发光的物体叫做光源。

2.光线:用一条带有箭头的直线表示光传播的径迹和方向,这样的直线叫做光线。

3.光的直线传播规律:光在同种均匀介质中沿直线传播。

4.光在真空中的速度:3×108m/s。

5.光的反射:(1)概念:光射到任何物体表面上,总有一部分光会被物体表面反射回去,这种现象叫光的反射。

(2)几个名词:①入射角:入射光线与法线之间的夹角叫做入射角。

②反射角:反射光线与法线之间的夹角叫做反射角。

(3)光的反射定律:反射光线、入射光线、法线在同一平面内;反射光线、入射光线分居在法线的两侧;反射角等于入射角。

(4)反射的种类:镜面反射、漫反射。

①镜面反射:在光滑的镜面上发生的反射叫做镜面反射。

平行光线发生镜面反射时,反射光线仍为平行光线,只是传播方向发生了改变,由于反射光线都在同一个方向上,因此从这一方向看很刺眼,而从别的方向上却看不到反射光线。

②漫反射:在粗糙表面上发生的反射叫做漫反射。

平行光线发生漫反射后,反射光线就不再平行了,而是按照反射定律射向各个方向,由于反射光线射向各个方向,因此从不同的方向上都能看到反射光线,而且光线不刺眼。

(5)我们能够看见本身不发光的物体的原因:由这个物体反射的光进入到我们的眼睛。

6.平面镜成像特点:(1)物体在平面镜中成的是虚像;像与物体的大小相等;像与物的连线与镜面垂直;像与物到镜面的距离相等。

(2)平面镜所成的像与物体关于镜面对称。

7.光的折射:(1)概念:光从一种介质斜射入另一种介质中时,传播方向发生偏折,这种现象叫做光的折射。

(2)折射角:折射光线与法线之间的夹角叫做折射角。

(3)折射定律:折射光线、入射光线、法线在同一平面上。

折射光线、入射光线分居在法线两侧。

光从空气斜射到水等透明物质时,折射角小于入射角;光从水等透明物质斜射到空气时,折射角大于入射角。

当光从一种介质垂直射入另一种介质中时,传播方向不变。

当入射角增大时,折射角也增大。

8.光路是可逆的:在光的反射现象、折射现象中,光路是可逆的。

第五章透镜1.凸透镜、凹透镜:(1)中间厚、边缘薄的透镜叫凸透镜;(2)中间薄、边缘厚的透镜叫凹透镜。

2.焦距:焦点到光心的距离叫焦距。

3.凸透镜、凹透镜对光线的作用:(1)凸透镜对光有会聚作用;(2)凹透镜对光有发散作用。

4.生活中的透镜:照相机、投影仪、放大镜主要部件是一个凸透镜。

5.实像和虚像:6.凸透镜成像的规律:第六章质量与密度1.质量:(1)定义:物体所含物质的多少叫做质量。

用字母m表示。

(2)单位:千克(kg)。

还有克(g)、毫克(mg)、吨(t)。

换算关系是:1t=103kg 1g=10-3 kg 1mg=10-6 kg(3)物体的质量不随温度、形状、状态和位置而改变,是物体本身的一种属性。

2.天平(托盘天平):(1)天平的用途:测量物体的质量。

(2)使用方法:①把天平放在水平台上,把游码放在标尺左端的零刻线处;②调节平衡螺母,使指针指在分度盘中线处,这时横梁平衡;③把被测物体放在左盘里,用镊子向右盘里加减砝码并调节游码在标尺上的位置,直到横梁恢复平衡。

这时盘中砝码的总质量加上游码在标尺上所对的刻度值,就等于被测物体的质量。

(3)注意事项:①左边放物体,右边放砝码;②取用砝码用镊子;③不要超过天平的量程;④测量液体、潮湿物体或化学药品时,不能直接放在托盘上。

3.量筒:(1)量筒的用途:测量物体的体积。

(2)构造(图略)。

刻度单位是mL(毫升)或cm3。

(3)注意:在测量水的体积读数时,液面是凹形的,视线应该与凹形液面的底部相平。

4.密度:(1)物理意义:一种物质的质量与体积的比值是一定的,物质不同其比值一般不同,这个比值反映了物质的一种特性,物理学中用密度来表示。

(2)定义:①某种物质组成的物体的质量与它的体积之比叫做这种物质的密度。

②某种物质单位体积的质量叫做这种物质的密度。

(3)定义式:ρ=m V。

(4)单位:千克每立方米(kg/m3 )。

常用单位:克每立方厘米(g/cm3)。

换算关系:1 g/cm3= 1.0×103kg/m3。

(5)密度是物质的一种特性:同种物质的密度是一定的,不同物质的密度一般不同。

(6)水的密度:1.0×103kg/m3。

第七章力1.力:(1)定义:力是物体对物体的作用。

用字母F表示。

(2)力的作用特点:物体间力的作用是相互的。

(3)注意:①一个力的存在,必须同时有施力物体、受力物体。

②不相互接触的物体间也可以有力的作用。

(4)力的单位:牛顿,简称牛(N)。

(5)力的三要素:力的大小、方向、作用点。

(6)力的示意图:用一根带箭头的线段将力的三要素表示出来。

(7)力的作用效果:力可以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形状。

2.弹力:常用字母F N表示。

(1)弹性形变:物体受力会发生形变,不受力时又能恢复到原来的形状,这样的形变叫弹性形变。

(2)弹力:①定义:发生形变的物体,由于要恢复原状,对与它接触的物体会产生力的作用。

②产生条件:两个物体直接接触、发生弹性形变。

(3)弹簧测力计:①原理:在弹性限度内,弹簧受到的拉力与弹簧的伸长量成正比。

②使用:a,看清量程和分度值。

b,指针调零。

C,测量时,让弹簧伸长方向与所测力的方向一致。

d,读数时,视线垂直刻度盘。

3.重力:用字母G表示。

(1)定义:由于地球的吸引而使物体受到的力叫做重力。

(2)方向:竖直向下。

(3)重心:重力在物体上的作用点。

质地均匀、外形规则物体的重心在物体的几何中心上。

(4)大小:物体所受的重力跟它的质量成正比。

关系式:G=mg,其中g=10N/kg。

第八章运动和力1.牛顿第一定律:(1)内容:一切物体在没有受到力作用时,总保持静止状态或匀速直线运动状态。

这就是著名的牛顿第一定律,也叫惯性定律。

(2)该定律揭示了力和运动的关系:物体不受力时,将保持原来的静止状态和匀速直线运动状态,而物体受力不为零时,运动状态将会改变。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