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教学”三步模式初探
【摘要】初中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具有重要意义,是语文学习的主要手段。
本文探讨了初中“阅读教学三步模式”。
【关键词】初中语文阅读教学合作学习三步模式
初中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具有重要意义,是语文学习的主要手段,坚持阅读教学,可以巩固和扩大学生的词汇量,会满足学生的成就感,培养学生用语文交际的能力以及自学语文的能力。
因此,必须重视阅读教学与学生阅读能力的培养。
能否抓好阅读教学这一环节,在初中的语文教学中至关重要。
而阅读教学又有以下几个环节:
第一步:自主感知,让学生读通课文
书不读通不开讲,即是说只有在第一课时把课文读通了,第二课时才能有效地展开课文的研读。
在学生初次接触课文,或在预习前、或在第一时教学中,要求他们轻读,边读边借助工具书,扫除读书障碍,读准字音,认准字形,弄懂生字新词的意思,圈画出关键词语、重点句段,把不懂的地方和似懂非懂的打上记号,做到心中有底。
课堂上有疑而质,引导学生把句子读顺、读细、读正确、读熟练,达到不漏字、不添字、不读破句子,初步从整体上感知课文内容,理解作者思路。
这一步是三步阅读法的基础,教师只示范读书,指导学生读书,整体感知课文内容,启发学生去发现大大小小的问题,并作好记录。
在这个过程中,还要重视个性化阅读,引导学生探究性、创造性感
受,理解、评价、鉴赏文本,并营造与之相适应的教学环境、条件、氛围,让阅读成为个性释放的过程,让阅读成为张扬个性的舞台,以提高阅读的质量。
每学一篇课文,都应该给学生提供自由感知的空间,让学生通过对文本反复阅读,将自己感受最强烈的东西挖掘
出来。
自主阅读激发了学生的参与意识,通过设疑、阅读、讨论、小结,使课堂教学真正成为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教与学的双边活动,在同学之间、师生之间、师生与教材之间的对话中生成课堂。
第二步:合作交流,让学生读懂课文
《初中语文新课程教学法》提出:阅读首先是学生与作品之间的对话,然后是学生之间就作品所进行的对话。
学生经验背景的不同,对问题的理解常常各异,这种差异本身也是一种宝贵的学习资源。
合作阅读应该满足以下条件:一是所有阅读活动都在阅读小组安排组织下进行,二是阅读活动中始终保持师生和生生之间的合作性互动,三是所有的阅读活动都围绕共同的阅读目标,四是把阅读小组在达成阅读目标过程中的总体成绩作为评价与奖励的标准。
在这个过程,最关键的是质疑和释疑。
首先,质疑是展示学生思维过程。
爱因斯坦曾经说过:“提出一个问题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
”没有强烈的问题意识,就不可能激发学生认识的冲动性和思维的活跃性,更不可能激发学生的求异思维和创造思维。
学起于思,思源于疑,学生在自主阅读的基础上质疑,促使学生学习进入主人角色、发挥主体作用。
再是释疑。
学习是在交流中得到升华的,在课堂上
搭建舞台,创设情境,让学生进行合作学习。
小组讨论能使学生各抒己见、集思广益、互相启发、取长补短、形成共识,与班内交流相比,小组讨论更具心理安全感,也为更多的学生提供了发表自己观点的机会,在讨论中解决问题,提高了学生认识水平和思辨能力。
学生在计论中用脑子思考,用眼睛看,用耳朵听,用嘴说,用手操作,即用自己的身体去亲自经历,用自己的心灵去亲自感悟,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发展学生的智力,有利于增进学生间的友谊。
一堂好的阅读课,教师要设法引导全班学生扣紧中心多层次思考延伸。
这个中心除了课文的中心,还可以是一节课的中心任务,甚至是某个教学环节的中心。
比如对文章主题的理解往往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
这时便可引导学生从多角度、多方面进行深入思考。
第三步:积累提升,让学生学会读写
阅读是一个积累的过程,在阅读中自然而然地增厚语文功底,发展
语感,加深体验与感悟形成一种无形的积累。
这种无形积累是阅读经历的初级阶段,能对学生的人格、各方面修养起着良好的熏陶作用。
但这种随意性、消遣性的积累,较难快速地深入学生的大脑,并通过大脑分析理解吸引力,化为自己的知识。
这就迫切需要阅读的主体在无形积累的基础上加强有形的积累。
因此,在阅读教学中指导学生扣紧文中的精彩部分进行推敲探究显得尤为重要。
所谓精彩部分,可以是能深刻揭示文章中心的部分文本,也可以是用词非
常精妙词句等。
如《背影》中“望父买橘”部分:我让学生根据作
者对父亲买橘子时背影的形象勾勒、艰难动作的描述、我的情感变化等方面反复推敲,探究字里行间蕴涵的父子深情,探究细节描写
对揭示人物感情、表现文章中心的妙处等。
用类似的方式层层深究、理解体味,这样,在提高学生阅读能力的同时还培养了学生的语感,从而全面提高了学生的语文能力。
语言文字是表情达意的工具。
很多人有感情,有真情实感,但不会用真切自然的语言来表达。
更有甚者,无情而强说有情——”矫情”,虚伪做作,这更不是做人为文之道。
我们的学生是天真烂漫的一群孩子,老师要正确加以引导,使他们能以“我手写我心”。
一味地迷信书本,只是依据教参,照搬教案,按照常规去上课,就很难做到“创造性理解和使用教材”,达到培养学生语文能力的目的。
俗话说,好记性不如烂笔头,这世上真正能过目不忘的人毕竟少之又少,所以进入阅读的精读阶段就要学会摘抄、续写、质疑、改写。
一方面,教师让学生清楚:写成好文章必须善于运用变化的句式和丰富多彩的词语,必须恰当地运用修辞。
进一步说,要有深厚的文化底蕴和饱满的思想感情。
而这一切来自广泛的阅读和对文学作品独特体验。
另一方面,学生在写作实践与阅读结合过程中,因为阅读有形与无形的积累,培养了良好的语感,储存着较丰富的写作素材,往往会收到“立竿见影”的效果。
实践证明,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教师若能扣紧教材内容,根据教学目标的不同,采用多种方式、从不同的角度引导学生开展阅读教学,学生会学得更主动、更深入。
让学生达到乐学语文、善学语文的良
好局面,从而有效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
参考文献
[1] 陈向东;语文教学中想象力的培养[j];广西教育;2010年02期.
[2] 徐静;捭阖之妙在于读——关于语文阅读教学的探究[j];中华活页文选(教师版);2010年01期.
[3] 王莉华;提高语文教学质量四举措[j];基础教育研究;2010年01期.
[4] 张吉林;语文阅读教学中的导学实践[j];中学教学参考;2010年06期.
[5] 张艳梅;在语文阅读教学中实现扎实有效的感悟[j];新课程(小学);2010年03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