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对核事故应急医学救援准备响应思考

对核事故应急医学救援准备响应思考

对核事故应急医学救援准备与响应的思考【关键词】核事故;应急;医学救援;响应文章编号:1004-7484(2013)-02-0554-02随着核电事业的不断发展前进,核应急等配套应急措施问题显得尤为重要,为了完善核事故应急救援系统,提高核应急救援的执行力,本文在收集资料的基础上,对公众和救援人员的防护、救援人员培训及核应急响应等方面提出自己的见解。

1 背景现阶段安全发展利用核能是解决能源短缺问题的重要途径,也是解决我国中、长期电力能源缺乏的必由之路。

虽然在核电史上发生重大核事故的几率较小,但万一发生往往比较突然,发展迅速,释放出的多种放射性核素可以以不同途径、不同方式对人体照射,影响范围广,涉及人数多、作用时间长,会造成较大的社会和心理影响[1]。

人们对核电站开始运转半个世纪以来发生的多宗核电站安全事故[2-3]至今记忆犹新。

中国是未来核能大国,如何做好由于自然灾害、不可抗力或操作不当引起的核事故医学救援工作,在发生核事故时,如何保护公众健康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因此,医学应急救援准备必须适应当前的新形势和新要求。

2 核应急医学救援准备目前这些准备主要包括:①基础资料的收集;②对核应急救援人员培训;③核应急响应系统设计;④核应急管理与宣传。

2.1 核应急基础资料的收集2.1.1 中国的核反应堆主要分内陆型和海洋型两种,且各有特点,为此在制定核事故医学应急救援准备的时候,必须做好应急资料的收集工作:对反应堆各自的特点、设计参数、设计源项等资料要有充分的认识,同时对反应堆的建设规模、建设地点以及周围地形、地貌、交通等环境情况和周围人群的分布、职业、生活习惯、饮食等相关资料也要掌握;2.1.2 了解周围人群分布及健康状况,掌握周围环境样品的放射性水平;2.1.3 对环境样品的测试:在核事故发生后,通过对环境样品的测试,可以与日常的监测数据作比较,为评价事故对环境造成的影响提供依据[4];2.1.4 建立数据库:将收集到的这些基础资料记录备案,进行系统的总结,建立专门的数据库以便于查询,方便发生核事故时,争取时间上的优势。

2.2 对核应急救援人员培训工作建立一支强大的医疗队伍对核事故的救援尤为重要。

对核反应堆资料及时的掌握为核应急赢得了时间,如何实施快速、有效的救援是救援工作的核心内容。

培养一支训练有素的专业队伍,无论在和平时代还是战争年代,都显得刻不容缓。

相比较一些发达国家,中国在核事故救援工作的培训上还有较大差距。

在应急救援人员培训工作上要做到以下几点:①在核事故发生时,救援人员如何进行高效、正确的救援和注意自身安全的防护,必须进行培训和指导,我们可以借先进核大国在普及和提高核应急救援知识和技能等方面的核应急培训模式;②借鉴、参考发达国家成熟的核应急培训模式、形成自己的培训体系,在当地进行课堂教学,同时也提供在线教学,以方便不能参加课堂教学的学员学习。

在线教学主要依靠自学,按照规定的方案主讲一天的核知识基础课程,现场提供培训需要的全套资料,学员能够在规定的时间内采用灵活的手段掌握相关培训知识,使培训工作高效化[5];③核应急人才培训对象的要求要达到专业化和层次化水准。

针对不同专业和不同层次的人员其设置的培训内容侧重各有不同,按照行业性要求培训学员,就能增强培训内容的针对性,也能为科学合理地设置培训班次打好基础;同时,他们的培训手段更具有灵活性、实战性与先进性[6]。

不同国家之间由于文化,专业知识水平和国力等的差距,对专业人才的培养,在学习先进管理水平的同时要针对自身的特点,培养适合自己核能应急的专业人士。

2.3 核应急响应系统设计核应急响应系统的设计应以基础资料的收集和专业人才的培养为基础。

要实现系统功能的全面性和操作的方便性。

核应急响应系统要能接受、传递和显示上级应急指挥中心和下级应急指挥中心等应急响应的有关信息,并进行分析和评价,为专家咨询和领导决策提供依据。

同时可以为核应急响应提供通信联络手段,以及为核事故医学应急专家及应急工作人员提供工作环境,保障应急响应活动顺利进行;在平时开展应急值班、应急培训、应急演习、数据库应用和现代化办公等工作[7]。

目前我国现已开通了与国家核应急办、中国疾控中心、以及有关省、自治区、直辖市医学应急组织的通信联络,建立了通信联络制度,有关应急人员配备了移动电话。

完成了核事故医学应急技术支持系统硬件平台建设,包括计算机网络系统、数据通信系统、会议显示系统、数字会议系统,可与国家核应急响应中心、卫生部应急指挥中心、中国疾控中心应急响应中心实现网络连接[8]。

这些医学应急通信联络系统和核事故医学应急技术支持系统能够很好地指导核应急救援,增大救援的效率,减少损失。

2.4 核应急管理与宣传2.4.1 核应急管理核能是一项利在当代、功在千秋的伟业。

随着石油和煤炭资源的枯竭,核能在未来社会解决资源短缺发挥重要作用,它将慢慢走入大众视野,与人们的生活密不可分,所以对核能资源的管理与宣传是人们利用和认识核能的有效途径,也是核能应急的必要工作。

目前我国出台了《核电厂核事故应急管理条例》和《国家核应急预案》等法规,但这还远远不够。

为核工业制定一个行业的基本法很有必要,它使得政府、企业、公民在核安全事务中公共安全更有保障[9]。

2.4.2 核应急知识宣传与普及对于公众核安全知识的普及和教育也尤为重要。

任何核事故均可引起不同程度的公众社会心理反应,甚至造成严重的社会、政治和经济损失[10]。

通过普及核基本知识,消除公众担心和疑虑,以便再次出现紧急状态时,人们知道如何正确地行动[10],因此公众培训是执行我国《核安全法规》的环节的重中之重。

通过培训和宣传,能够使人们在核事故中有效地保护自身和国家安全,维护社会稳定;并能积极参与核应急救援工作,减少核事故造成的人民和财产损失。

核知识的普及和人们认识觉悟的提高,对进一步合理利用这项资源具有重要意义。

同时通过核应急演练能够更深入地掌握医学救援任务的技巧和增加熟练程度,明确响应程序、行动方法及协同事项。

在核事故发生时,可以有条不紊地进行人群转移和救援,提高核应急救援的速度和效率。

3 核应急医学救援响应3.1 核事故的危害性及核应急医学响应的必要性实施事故应急响应是利用核能过程中必要的保障环节,响应不及时,必将造成更大的事故后果;其次,人员损伤也不会不断加重;第三,核设施释放出的放射性物质,如含有放射性物质的气体、烟尘和废水等排出,会大范围内造成空气、土壤、水源放射性污染等损害自然生态环境。

而如果实施迅速、有效的救援,不仅仅可以减低人员伤亡,控制自然环境污染范围,这两方面都会大大减轻事故后果[11]。

3.2 核事故医学应急救援队分工和医疗救治任务在发生核事故时,核医学应急救援合理的分组、明确的分工能够提高救援效率。

一般核事故医学应急救援“三级”救治梯队分别是:现场救护(现场医疗机构)、地区救治和专科救治组成[12]。

这“三级”救援梯队承担不同的救援职责,其工作的程序和侧重点也不同。

3.2.1 现场救援队的基本任务是早期医学处理包括现场救治、可延迟处理伤员的处理和去污等。

事故地点辐射剂量较大时应将伤员立刻转往安全地带并进行简单的医学处理,包括伤口污染表面处理、外伤缝合等对可疑使用抗辐射药物、稳定性碘剂对已经吸入或误食放射性物质的人员实施阻吸收和促排措施;收集受照人员基本资料,根据初步分类诊断,将急性放射损伤患者转送往市级以上救治医院,将急性放射损伤、放射复合伤以及体内有严重放射性物质污染者送往专科医治单位[12-13]。

3.2.2 地区后备救援的基本任务是全面检查、鉴定分类。

对放射性损伤较严重而体内不存在误食、误吸情况的患者进行全面去污处理,并给予抗感染及辅助治疗,对于放射性物质体内存留大量的放射性物质及急性放射损伤和放射复合伤的伤员进一步检查体内放射性剂量,对体内或伤口有放射性物质污染者须彻底清创、缝合、抗感染等采取相应医学措施[13]。

3.2.3 专科救治基地的基本任务是对不同类型、程度的放射损伤和放射复合伤做出确定性诊断,并进行专科医学对症治疗;对严重体内、伤口或体表放射性污染的人员进行放射性剂量残留检查[14],确定残留放射性物质的组分和污染水平,估算人员受照剂量,并进行全面、有效的医学处理[15]。

不同梯队按照各自的任务进行救援,能够使救援工作开展的更顺利,救援任务完成得更全面。

各个梯队相互配合,积极合作能使救援工作及时高效。

核事故医学救援准备与响应密切相关,随着我国民用和军用核设施的增加,核事故发生的概率性也随之增加。

如何做到核事故高效响应救援,准备工作必不可少,在收集基础资料的基础上,对公众和救援人员的防护、救援人员培训、核应急响应系统设计等可以进一步提升核应急医学救援水平。

参考文献[1] 陆能枝.核应急决策支持系统的框架结构及模糊决策方法在评估子系统中的应用[d].中国原子能科学研究院,2001.[2] 汪伟.核事故应急辐射环境实时移动监测系统研究[d].浙江大学,2006.[3] 郭勇.核事故应急中的贝叶斯决策模型及实现-国家核应急决策支持开发项目[d].广西师范大学,2000.[4] 马明强.核事故医学应急准备与响应工作的探讨[j].中国公共卫生管理,2003,19(6):506-507.[5] 蒋铭敏.加拿大核化生应急救援人员的培训方案[j].人民军医,2009,(3):152-153.[6] 姜文华,孙健,来永芳.涉核发达国家核应急培训的特点及启示[j].中国辐射卫生,2012,21(2):214-215.[7] 秦斌,刘英,王燕君,等.核事故医学应急响应系统的设计及研究[j].医疗卫生装备,2008,29(3):1-3.[8] 刘英,秦斌,雷翠萍,等.核应急和放射应急医学准备与响应[j].中国医学装备,2007,4(4):1-4.[9] 高立本.新形势下我国核应急管理工作探讨[j].中国核工业,2008,4:49-50.[10] 吴柏龄,郭力生.核事故对公众的社会心理影响与对策核应急专题报告.国家核事故应急委员会办公室.1993.[11] 李祥明,王延.对核事故与辐射事故应急响应的探讨[j].山东环境,2 002,112:31-32.[12] 江其生,李峰生,李伟,等.核事故医学应急救援装备与技术需求[j].医疗卫生装备,2007,28(5):22-23.[13] 刘英.核应急和放射应急医学准备与响应[j].中国辐射卫生,2007,16(1):83-84.[14] iaea.generic procedures for medical response duringa nuclear or radiological emergency [p].epr - med ical (2005).vienna:iaea,2005.[15] iaea.follow-up of delayed health consequences of acute accidental radiation exposure lessons to be learned from their medical management.iaea-tecdoc-1300,vienna:iaea,2002.。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