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高锰酸钾制取氧气

高锰酸钾制取氧气

高锰酸钾制取氧气说课稿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实验室用高锰酸钾制取氧气的方法,初步了解通过化学实验制取新物质的方法;2.过程与方法通过学生动手实验进行科学探究,在活动过程中对获取的信息进行加工处理,从中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分析能力,实验操作能力;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亲自动手做实验,让学生体验实验成功的喜悦,激发学习兴趣;通过实验增强学生的探究欲;本节课是典型的物质制取课。

课标的要求:让学生初步学习氧气的实验室制法;教材上这部分内容安排在学习《氧气的性质》之后,要求学生了解实验室制取氧气的主要方法和原理,初步了解通过化学实验制取新物质的方法;练习连接仪器的基本操作,动手制取氧气;实验室用高锰酸钾制取氧气也是中考实验操作的重要内容之一,在中考试卷上也常常出现,有的考查实验装置,有的考查实验步骤,有的考查实验原理和操作方法,因此本节课具有非常重要的地位和作用。

基于此,我确定了以上教学目标。

教学重点;实验室用高锰酸钾制取氧气的反应原理和操作步骤教学难点;实验室制取氧气的装置选择,操作步骤的掌握为了突出重点、突破难点,体现课堂教学“人本化”让学生思动、手动、口动、互动。

学习方式探究化,让学生通过实验探究获得新知,所以我采用了以下教学方法:教学方法本节课采取探究法和学生分组实验相结合的教学方法课时安排:1课时下面我重点谈一下教学流程这一环节:教学过程我将教学过程设置为以下几个环节:导入新课→制取原理讲解→活动装置图拼装展示→演示实验→学生分组实验→思考问题→归纳总结等环节1:导入新课。

展示铁丝、硫在氧气中燃烧图片,并提出问题:实验中的氧气是如何得到的呢?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从而引出本节课的学习---用高锰酸钾制取氧气。

环节2:制取原理讲解。

让学生们观察药品后回答高锰酸钾的颜色状态,从而讲解高锰酸钾的制取原理,板书上写明文字表达式,初步了解实验室用高锰酸钾制取氧气的原理。

环节3:装置图拼装并展示。

根据高锰酸钾制氧原理,我给每小组一部分自制的仪器模型,小组合作探究本实验中需要哪些仪器,让学生们根据所选仪器模型在白纸板上粘贴组装想象中的高锰酸钾制取氧气装置图。

小组共同展示装置图,师生共同讨论哪些可以用,哪些有问题,指明问题所在。

观察所有装置图可以分为几部分,从而指出哪部分是气体发生装置,哪部分是气体收集装置。

(1)让学生观察药品也就是反应物的状态。

(2)实验室制氧气需要的反应条件?(3)归纳实验室制取氧气的发生装置跟哪些因素有关,总结出一般气体的发生装置选择的规律:根据反应物的状态和反应条件来选择发生装置。

探究实验室制氧气的气体收集装置。

分析总结出气体的收集装置选择的规律:根据气体的性质(密度、溶解性)选择收集装置。

最后在学生的装置图中选定出本节课所用的实验装置。

在这里,师生共同进行探究活动,培养学生分析和处理信息的能力。

环节4:演示实验。

设问:用高锰酸钾制取氧气如何操作?由于刚接触制取实验,以防一些意外出现,所以先让学生观看教师的制氧操作演示视频,让学生对操作流程有了初步的掌握。

观看完视频后,再根据实验步骤找出代表性图片让学生们完整的认知制取氧气的过程为:查、装、定、点、收、离、熄。

找学生复述实验室制取氧气每一步的具体操作步骤。

通过回想解答,使学生们更深刻的认识制取氧气的过程与操作要点。

为后边的亲自制取打下基础。

环节5:学生分组实验。

掌握操作过程后让学生亲自制取氧气,以比赛的形式,看哪组学生做得又快又规范,教师巡视纠错,及时指导,目的在于通过学生动手实验进行科学探究,在活动过程中对获取的信息进行加工处理,从而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分析能力和实验操作能力;环节6:制完氧气后,通过实验过程中的问题,以及现象让学生思考原因,设置几个讨论题,引导解决【讨论】1、试管内为什么要装一团棉花?2、固定试管时试管口为什么要稍向下倾斜?3、排水法收集气时为什么开始冒气泡时不收集?4、收集完毕,为什么先将导管移离再熄灭酒精灯?这4个讨论题,有些通过刚才操作中的现象,心中已经有答案,有些需要讨论才能得出答案,意在让学生将所学知识适时反馈,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

更让学生明白实验操作过程的严谨性。

一切实验一定要规范操作,决不能粗心大意。

环节7、归纳总结。

问题解决后,学生们对于本节课重点难点已基本掌握,最后我提出寻求帮助,创设情境,给出一组老师实验操作过程中的照片,让学生小组讨论帮老师按拍摄时间先后排序。

最后根据排好顺序的照片再次总结操作步骤要点。

加深学生对高锰酸钾制氧操作流程及要点的印象。

【布置作业】实验室制取氧气还有其他方法,请同学们做好预习《九年级化学》上册(科学版)第三章第二节《用高锰酸钾制取氧气》的教学设计教学目标:知识目标:(1)初步认识气体制取所选的实验装置(2)掌握氧气制取的实验原理和实验步骤能力目标:(1)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和分析问题的能力(2)培养学生动手操作能力和观察实验现象的能力。

(3)通过实验教学,培养学生严谨的、科学的学习方法。

情感目标:(1)通过共同协作和互相配合的,使他们认识到与人合作的快乐。

(2)通过实验,使他们亲身体验化学实验的奇妙变化,更加热爱科学。

教材分析:本节内容是初中化学教材中第一个气体制备实验,也是中考化学实验的重要组成部分。

由于是初中化学中的第一个气体制备实验,是一个基础实验,也是学生独立操作的第一个实验。

要求学生不仅掌握氧气制备的原理、药品的选取和气体的收集方法。

研究实验室制取氧气的装置拓展迁移其它气体制取装置的选择和收集装置的选择。

教材中制取氧气有两种方案,一种是用液体过氧化氢和固体二氧化锰不用加热制取氧气,另一种是用固体高锰酸钾或氯酸钾和二氧化锰混合固体加热制取氧气。

所以本节教材内容应该是初中化学实验中的重点之重,所以教师要通过本节课培养学生观察实验的能力,动手操作能力,互相配合和分工协作能力。

教学方法:教师演示实验→师生分析讨论→指导学生实验→总结归纳巩固练习教学过程:(问题导入)虽然学生都已经知道氧气对人类生命活动的重要性,但是在学习之前还是非常有必要介绍氧气在生产、生活当中的重要性。

并且还要说明氧气的实验室制法是初中化学实验中非常重要的实验,也是中考的必考点。

问题:那么我们怎样能够制得氧气呢?用哪些物质可以制取氧气?用什么样的实验仪器?组装什么样的装置呢?讲解:在实验室经常用加热固体高锰酸钾的方法制取氧气。

教师演示:要求学生注意观察并思考相关问题。

1、选择实验仪器:大试管、铁架台(带铁夹)、橡皮塞、导管、酒精灯、集气瓶、玻璃片等。

2、组装仪器并检查装置的气密性:组装仪器(将带有导管的橡皮塞塞紧试管口)后,先将导管一端浸没在水中,再用双手紧握试管外壁,观察浸没在水中的导管口是否有气泡冒出(或松开手后看导管中是否有一小段水柱)。

3、装入药品,塞紧塞子:用药匙或小纸槽将高锰酸钾加入试管中,并且在试管口塞上一小团棉花。

(注意先将试管平放、再送入药品、最后慢慢将试管直立)。

4、将装置固定在铁架台上(铁夹夹在试管的中上部,试管口要稍向下倾斜,为什么?)5、加热试管里的高锰酸钾(先来回移动酒精灯进行预热,然后给有药品的地方集中加热。

)6、收集氧气(提供两种方案,向上排空气时插入集气瓶内的导管为什么尽量伸入瓶底?怎样确定氧气是否收集满了?收集满的一瓶氧气重要放置?玻璃片怎样盖在集气瓶上?排水法收集时注意当观察到导管口有连续均匀的气泡产生时再开始收集,为什么不是刚有气泡就收集?什么时候认为氧气已收集满?怎样从水槽里将集气瓶拿出来?)可以多收集几瓶氧气让学生多观察几次。

7、排水法收集完氧气后,将导管移出水面。

8、熄灭酒精灯。

(为什么先移导管,再灭酒精灯)问题讨论:分六人小组进行讨论教师演示实验时提出的问题。

展示问题:将问题投影在屏幕上(1)固定在铁架台上的试管口为什么稍向下倾斜?(2)在加热固体时,为什么先来回移动酒精灯进行预热,然后给有药品的地方集中加热?(3)向上排空气时插入集气瓶内的导管为什么尽量伸入瓶底?(4)排水法收集时,为什么不是刚有气泡就收集?(5)排水法收集完氧气后,为什么先将导管从水槽里移出,而后熄灭酒精等?(6)为什么在试管口塞上一小团棉花?(7)该实验中哪些地方体现热胀冷缩原理?(8)伸入在试管口内的导管是长点好,还是短点好?交流汇报:分组口头汇报讨论结果,组内互相补充,组与组之间互相纠错。

在教师的指导下形成正确的结论。

学生实验:每六人一组,每组各用两种方法各收集一瓶氧气。

教师在教师巡回指导学生顺利完成实验,遇到操作上的错误,随时纠正。

总结实验操作:把学生在实验操作中出现的问题,一一再次呈现出来,让学生分析为什么是错误的?总结归纳:1、用高锰酸钾制取氧气的基本操作要点。

2、固体物质加热制气体时发生装置的选择和收集装置的选择。

板书设计:用高锰酸钾制取氧气一、化学反应原理:高锰酸钾加热锰酸钾+二氧化锰+氧气(KMnO4)(K2MnO4)(MnO2)(O2)二、实验装置的研究:1、所用的仪器:大试管酒精灯铁架台橡皮塞导气管集气瓶水槽玻璃片2、实验步骤:查、装、定、点、收、离、熄(谐音:茶庄定点收利息)3、气体发生装置:固固加热型4、气体收集装置:排水或向上排空气反思与启示本节课设计中最大的特点是能够抓住了学科的灵魂,抓住了学科的精髓,抓住了学生的心理特点,抓住了学生的注意力。

设计中对本节课的要点知识分析的滴水不漏,而且设计也符合新课程标准,符合学生认知过程。

按照:教师演示并讲解→学生分析讨论→指导学生实验→总结归纳巩固练习的过程进行教学。

体现新课程理念,课堂教学中师生互动与学生活动比较多,学生活动主要是分析讨论和巩固练习,师生互动主要是教师演示与学生观察、交流汇报与教师纠正、学生操作与教师指导等。

不足之处是引课感觉不太好,由于学生第一次接触气体制取实验,没。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