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培养创新精神创作个性化作文.doc

培养创新精神创作个性化作文.doc

浅谈新课标下作文中的创新精神“新也者,天下事物之美称也。

而文章一道,较之他物,尤加甚焉0 变则新,不变则腐;变则活,不变则板。

”这是古代戏曲理论家李渔在《闲情偶寄》中的一段话。

陆游也曾说过:“文章最忌百家衣。

”显然,文贵创新。

人云亦云,千人一面的文章,令人生厌;有新意的文章,犹如暑天的清风,令人神清气爽,心旷神怡。

《语文课程标准》中关于中学阶段的写作要求共有10条。

从中,我们欣喜地看到了作文教改的新曙光,它为作文教学思想的大解放提供了一个有力的契机。

写作是运用语言文字进行表达和交流的重要方式,是认识世界、认识自我、进行创造性表述的过程,写作能力是语文综合素养的体现。

可见,写作是语文课程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我们也很难想象一个作文水平很差的学生语文成绩是优秀的,相反,我们也很少见到作文得心应手而语文成绩却不令人满意的学生。

由此可见,作文在语文教学中的重要性。

作文是一种创造性的脑力活动,写作的过程就是创造的过程。

创造性的运用语言文字进行表述,创造性的描写世界,表现世界,创造性地抒写自我,表现自我。

要写出成功的文章,决非易事,所谓“吟安一个字,捻断数茎须。

”说的就是这个道理,而市面上五花八门、种类繁多的《作文速成》、《作文技巧》之类的书把作文的写作技巧吹的神乎其神,仿佛写作水平的提高是一夜之间的事,其实我们只要稍微动动脑筋就知道这只是天方夜潭,果真如此,诺贝尔文学奖恐怕也会随之贬值的。

对于教师来说,要提高学生的写作水平,除了引导学生不断阅读积累语言材料,丰富学生的头脑外,还要贯彻这样的思想:只有为学生提供广阔的写作空间,减少对写作的束缚,才能实现写作的个性化,使学生表达出自己的主观感受。

怎样才能做到这一点呢?一、淡化文本不管是旧的教学大纲还是2000年秋季施行的“新大纲”关于写作的论述,开头都有一条要求:能写记叙文,简单的说明文,简单的议论文和一般应用文。

在《语文课程标准中》再也找不出这一点,这表现淡化文体这一方面已迈进了一大步。

纵观近儿年的高考中考作文,无不体现着这一指导思想。

在国家教育部出台的高考改革《指导意见》「I」也明确指出:“写作不得设审题障碍,要淡化文体要求,鼓励学生写真情实感。

”这无疑使学生从一些清规戒律中,从重重绳索的捆绑下挣脱出来。

如近几年各地兴起的“话题作文”就是一个很好的尝试。

只要与话题有关,写作材料、观点感情、文章体裁、语言风格都由考生根据自己的实际自由选择。

另外还有范围作文、提示作文等都是近年出现的作文新形式。

二、强调“自我”意识“实施建议部分”中再次强调要求学生“说真话、实话、心里话,不说假话、空话、套话”,教育家陶行知先生也曾留下他的千古名言:“千教万教,教人求真;千学万学,学做真人。

”叶圣陶先生更是多次指出,作文的根本是在“立诚”,并阐述道:要写出优秀作品,惟一的方法是在自己的修养,磨炼一个“诚”字。

要求把写作教学与育人结合起来,也可以这样说:作文的训练也应是做人的训练。

这就要求教师引导学生从“真我”出发,领悟到“我手写我心”的写作真谛,写自己想写的内容,写自己感兴趣的内容,写自己思考过的内容。

有了诚挚的情感、向善的美德,丰厚的学问和娴熟的技巧,才能塑人间最美的灵魂。

三、注重创新能力《语文课程标准》中的写作要求部分及“实施建议部分”都强调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

中学作文教学的目的就是培养学生运用语言表达所认知的社会生活及所欲构建的内容的表达能力,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提高学生的智力,陶冶学生的情感,发展学生的个性。

教师应通过创设和谐的教学情景,运用恰当的教学策略,使学生发表新颖独特的见解、敢想、敢说、敢做、敢于标新立异,形成独特的个性。

面对21世纪的挑战,面对WTO对我们的冲击,培养高素质的有创新精神的人才是我们应尽的职责。

作文也同样如此。

新的课程标准中谈到的“独特感受有创意的表达展开想象和联想”无不是这一精神的体现。

一、作文的命题要新作文教学的改革首先是观念上的改变,克服求全观,守旧观。

面对学生创造性思维窒息的现状,出于启发学生创造性思维的目的,文题应起到促进学生去创造的作用。

我国许多的教育家就曾说过“最好是令学生自己出题目”所以,教师命题的首要条件是“要能引起学生的兴味”具体的说就是激活学生创造潜能中形成的“怪诞”想法,并通过细密的构思在文章中使其合理化。

大力进行这种具有创造性思维的初级化的训练,由此,教师在命题时应有新的突破。

首先,注意命题的新颖性,促使学生开启创造性思维好的作文题目,会像鲜花吸引蜜蜂一样吸引学生,从而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

例如,写学生的切身感受的。

《我》、《我爱电脑》、《同学二三事》、《初三的烦恼》、《我的十五岁》,这样的题目,是学生自己的实际感受,他们也喜欢写。

因为题目有助于激发中学生创造想象的乐趣,使他们感到有事可写,有话可说。

再如《20年后的我》就能让学生插上想象的翅膀,写出充满美好希望的内容。

其次,要克服公式化,注意多样化由于不良学风、文风的影响,作文说假话早已成风。

尤其是片面追求升学率的影响下,一些学生为应试而作文,被束缚了手脚,写作动机不纯,写作兴趣全无,利用固有模式套入文章中,造成新的八股文出现。

所以,在命题时要努力做到:“第一、、奇、活、趣;第二、难易适度;第三、贴近学生的生活;第四、具有导向性。

如《假如我是……〉〉、《我渴望得到》这样的题目学生写起来就有时代感,新气息。

由此可见,文题拟的好,有新的突破,会对读者产生巨大的吸引力。

同样,在作文训练中,命出一个好题目,学生也会眼睛为之一亮,精神为之一振,兴趣顿生,跃跃欲试,定会产生强烈的写作欲望。

二、题材的拓展激发学生的写作欲当前,社会上批评学生作文的模式化严重,连说假话也是异口同声,千人一腔,这种例子比比皆是,举不胜举。

而造成这种情况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我们的学生缺乏创新精神。

我们的作文教学再也不能走技术主义、形式主义的老路了。

只有以内容为题材为中心,方能开创作文教学的崭新天地。

拓展学生的写作题材,扩大写作生活文和科研文,注重写作的实效性,引发和培养中学生作文创新意识的又一个重要方面。

首先,作文要有生活气息。

要“注意表现自己觉得新奇有趣的或印象最深,最受感动的内容",老一辈的语文教育家早就说过,作文“要写出诚实的自己的话”。

生活是作文之源,学生生活越丰富,作文内容就越充实。

而且写出的话语才是有关人间真情的本与内心郁积,发乎情性的自然的语言,文章才是内容充实,富有新意的好文章。

教师要通过课内向课外开放,要重视开拓中学生的社会生活视野,培养他们勤于观察、善于思考、面向社会、接触实际的良好意识和能力,力求做到写作题材与学生生活合拍,从而使作文内容生活化。

这样,不仅解决了作文“无可写”的问题,而且有助于写出内容充实,富有新意的好文章。

其次,要引入科研文。

教师引导学生把考察、种植、参观、观察、实验等科学研究活动的过程、有趣的情节、获得的知识及怎样获得的写下来。

如,在生物课时组织了“用显微镜观察生物”的活动后,让学生写科研活动文。

因为,学生亲身经历了活动的全过程,用显微镜观察到了用肉眼看不到的新奇微生物。

学生对此充满兴趣,感受很深。

有个学生写出了如下的生动而具体的句段:“下课后,我端来从'鸭子’塘里弄来的水后,便用塑料管沾了水,滴在显微镜的玻璃片上,连忙通过镜头,仔细地观察起来。

”还写道:“我一边看,一边旋转着镜头。

只见一些如芝麻大小的东西,在里面’跑来跑去’,真有意思。

它们有的像草鞋底,周身长满了细细的汗毛:有的像圆溜溜的西瓜;有的像爸爸扇子;有的像朵喇叭花。

”这样的题材无疑是真实、生动、深受学生欢迎的。

“文似看山不喜平”,作文最忌平淡无奇。

如记写某个人物时,可先贬低后赞扬,为扬而先抑,抑的目的在于扬,抑制是为了更好地扬起。

有个学生写自己的父亲做生意,不相信科技。

而是去算命,敬“财神”,但生意不见有进展。

后来,请进了科技大学的毕业生做管理,引进了新技术,才终于明白:“想发财还得靠科技。

”这是扬。

有的可采用误会法,即通过误解,产生纠葛,制造矛盾,推动情节,渲染某种气氛;有的可采用悬念法,即在叙事过程中,先设下一个扣人心弦的悬念,使读者关注人物的命运或事态的发展,产生一种迫不及待读下去的浓厚兴趣;有的可采用曲径法,即材料的组织,事物的发展的安排,不是平铺直叙,而是波澜起伏,婉转生姿,还有的可采用巧合法,俗话说:“无巧不成书”嘛!三立意的突破促使学生的写作作文立意要解除传统的束缚,教师应彻底解放思想,更新观念,确立学生主体地位,引发学生真正做到“我手写我心”。

首先,树立起学生正确的人生观。

曾经看过这样一篇报道:某县中考题目《20年后的我》近两千人中,除了少数学生选择当教师的职业外,绝大多数学生选择当县长,市长以及经理、老板,为的是“自己拥有高档的小轿车,住高级别墅,把父母接到城里好好享受,把兄弟姐妹的工作安排好……”这些学生确实说了心理话,这些话是过去人们羞于启齿的,现在他们公然堂而皇之地说了出来了。

但对这样的“心里话”能不引导吗?这个例子告诫我们:教师要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思想,培养他们要用正确的观点看待问题、分析问题、使作文具有积极的意义。

这样,就做到“文道结合”,既培养了他们的作文能力,同时也让他们学会了做人。

对中学生应努力使他们陶冶情操,树立科学高尚的情操和道德品质,使其思想修养达到一定的境地。

然后引导他们到现实生活中体验生活,培养自己对真、善、美的爱,对假、丑、恶的恨。

生活是作文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源泉。

生活阅历丰富、体验深刻,用正确的观点去看待,作文时,文思便如江水出闸,一泻千里。

其次,鼓励学生大胆地写剖析自己的文章。

教师要决意抛弃种种顾虑和包袱,相信学生,大力推进“放胆文”,鼓励学生放开胆子去思考,想什么就写什么。

如写《那一次,我......》半命题作文,给学生以选择,给学生一个充分发挥想象里的广阔的空间。

又如,在指导学生写小小说的时候,可以给学生一个主题,让学生充分的发挥想象和联想,构思出自己的有特色的文章来,像这样指导学生写出来的文章,就不会千人一面,众人一词了。

总之,创新意识是现代教育的战略目标,也是中学生应培养和具备的优良心理素质之一。

只有多角度,多种形式地引发和培养中学生的创新意识,才能不断提高他们的作文素质。

让学生在作文中表述真善美,鞭挞假丑恶,在作文中不断审视自己,校正自己的精神航向,使自己的精神健康发展。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