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轻武器发展史步入199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将迎来她五十岁的华诞。
中国--一个日新月异的国度,正成为世界注目的地方。
五十年的辉煌成就,写下了一首气势恢宏的交响史诗。
国防现代化建设,则是这首交响史诗中一个重要的乐章。
在这一乐章中,有人们所熟悉的轻武器,她是人民军队武器装备现代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伴随着共和国前进的脚步,轻武器事业经几代人的努力与追求,得到了长足的发展。
从引进与仿制到自行设计与研制,从借鉴国外到赶超世界先进水平,不断进取,不断飞跃,走出了一条具有中国特色的轻武器发展道路。
今天,让我们翻开新中国轻武器发展史册,聚焦各个年代,展示五十年的光辉业绩。
50年代引进与仿制轻武器发展迈开历史步伐新中国成立伊始,年轻的共和国面对的是战争废墟,百业待兴。
饱经风霜的中国人民,满怀对美好未来的憧憬,开始了建设宏伟的共和国大厦的新长征。
新中国成立时,人民军队的武器装备是极其陈旧落后的,基本上是缴获而来,还有很多是战争年代土法上马制造的。
当时人民解放军拥有各种枪械200余万支(挺),还有数量不详的手榴弹及掷弹筒。
其中步枪、冲锋枪、手枪约占94%。
品种繁杂,破旧不堪,缺少配件,仅步枪口径从6.5mm到11.43mm多达13种,各种枪械的型号更是多达几十种,产于20多个国家,真可谓是“万国牌”。
新中国的轻武器发展就是在这样的条件下开始起步的。
新中国成立之初,国内几乎没有像样的兵器工业,帝国主义国家对新中国实行的封锁禁运政策又使中国不可能从西方国家购买急需的武器装备。
枪弹也十分匮乏,有时一支枪只能配发几发枪弹。
在抗美援朝初期,中央军委曾通令全军搜集、翻修枪弹,全力予以保障,但也只供应了1.2亿余发,仅为头两年作战实际耗弹量的70%,其余仍然依靠战场上缴获予以补充。
为了摆脱困境,中央决定:一是从苏联进口部分枪械和弹药;二是仿制苏式枪械。
从1950年到1955年,中国从苏联共进口和接受枪械89万余支(挺),弹药也基本有了保证。
在进口的同时,我国开始着手仿制苏式枪械。
1950年10月26日,兵工战线在简陋的工业生产条件下,成功地仿制了苏7.62mmППШ-41式冲锋枪,命名为50式7.62mm 冲锋枪(见图1)。
随后开始了批量生产,共有3.6万支冲锋枪出厂,并装备部队投入使用。
此外,还仿制生产了7.62mm手枪弹720万发,虽然数量不是很大,但为支援抗美援朝作出了应有的贡献。
这也标志着新中国的轻武器发展迈出了可喜的第一步。
1953年开始正式转入仿制苏式武器装备。
首先,从苏联引进了第一批枪械产品技术资料,到1954年底,中国兵工战线仿制的苏式枪械有:54式手枪(仿苏ТТ30/33式托卡列夫手枪),53式步骑枪(仿苏44式步骑枪),53式轻机枪(仿苏ДПМ式轻机枪),53式重机枪(仿苏СГ-43式重机枪-见图2),54式冲锋枪(仿苏ППС-43式冲锋枪),54式高射机枪(仿苏ДШКМ式高射机枪)。
仿制的枪弹有:51式手枪弹(仿苏托卡列夫手枪弹),53式步机枪弹(仿苏1908式步机枪弹),54式大口径机枪弹(仿苏12.7mm机枪弹)。
仿制取得成功之后,即开始投入批量生产,并陆续装备部队。
到1955年底,各种旧杂式枪械退出历史舞台,人民解放军轻武器装备第一次实现换装,全军枪械系列得以统一,整个轻武器装备水平有了很大的提高。
1955年1月11日中苏两国政府换文,中国又从苏联引进了7.62mm半自动步枪、冲锋枪、轻机枪和14.5mm二联、四联高射机枪的图纸、技术资料及样枪。
这是一次全面的技术引进,也是对新中国轻武器生产进行的一次大规模的技术改造。
一批新枪于1956年相继定型并投入生产。
这些产品包括:56式冲锋枪(仿苏АК47式突击步枪),56式半自动步枪(仿苏СКС半自动步枪),56式班用轻机枪(仿苏РПД班用机枪)。
这三种枪均发射56式7.62mm步枪弹(仿苏M43式中间型枪弹),其作战使用性能有了较大的提高,明显优于53式、54式枪械。
步枪的质量减轻了14%,战斗射速提高了3倍。
冲锋枪的有效射程增加1倍,初速提高了42%;轻机枪的质量减轻了17%,容弹量增加了1倍多,战斗射速提高了88%。
从而使步兵班用武器不仅轻便灵活,而且威力及火力大大增强。
这些枪械列装部队后,很快换下了53式步骑枪、54式冲锋枪和53式轻机枪,步兵班的枪械型号统一,枪弹也改为一种,大大地方便了后勤补给和战场作战。
这是人民解放军轻武器装备在建国后的第二次换装,同时实现了步兵单兵武器和班用武器的弹药通用化。
新中国成立初期,部队防空主要靠步枪、轻重机枪。
全军仅有杂式高射机枪600余挺。
随着兵器工业的发展,人民解放军步兵的防空火力不断得到加强。
到50年代中期,12.7mm 高射机枪的拥有量比新中国成立初期增加了10倍。
1956年、1958年,中国又先后仿制生产了56式14.5mm四联高射机枪(见图3)和58式14.5mm二联高射机枪。
其性能与12.7mm高射机枪相比,弹头质量增加33%,初速提高21%,有效射程增大25%,战斗射速分别提高4倍和2倍,因此增大了杀伤威力,扩大了有效作战空域。
一个步兵师在1958年所配备的高射机枪的数量是新中国成立时的8.4倍。
50年代后期,先后新建和扩建了几个规模较大的轻武器生产厂;仿制生产了几种枪械。
58式7.62mm连用机枪(仿苏рП-46式连用机枪),于1958年定型并开始装备步兵连。
该枪采用弹盘、弹链两种供弹方式,配有可更换的加重枪管,射速高于53式重机枪,但其后坐能量不足,质量较大,影响了武器的灵活性。
57式重机枪,系53式重机枪的改进型,主要是将53式重机枪的轮式架改为框式轮架,威力保持不变,全枪质量却由44.5kg减轻到38kg。
此外,为适应其他军兵种对轻武器的需求,还先后试制了车、舰、机载枪械。
主要产品有:55式7.62mm坦克机枪(仿苏ДТМ坦克机枪),59式7.62mm坦克机枪(仿苏СГМТ坦克机枪),59式12.7mm坦克机枪(仿苏ДШК高射机枪枪身),56式14.5mm二联艇用机枪,59-1式14.5mm二联舰用机枪,59式12.7mm航空机枪(仿苏А12.7mm航空机枪)。
供特种需要的59式9mm手枪(仿苏ПМ9mm马卡洛夫手枪)和57式2 6mm信号枪(仿苏26式信号枪)。
此外,还试制了5.6mm小口径运动枪和比赛枪,7.62mm 大口径运动枪等。
在近战武器方面,仿制或改进设计的产品主要有:541型进攻手榴弹(仿苏RGD-5型进攻手榴弹),542型防御手榴弹(仿苏F1型杀伤手榴弹),59式木柄手榴弹,59式防御手榴弹。
56式40mm反坦克火箭筒(仿苏РПГ-2型火箭筒)也于1957年定型。
在这期间,不仅人民解放军轻武器装备的落后状况有了较大的改善,而且兵器工业的生产技术水平也有了很大的提高,从而为进入60年代促使中国轻武器装备发展有新的飞跃打下了良好而又坚实的基础。
60年代独立自主轻武器发展实现国产化如果说50年代中国的轻武器发展主要是依靠引进和仿制,那么,60年代则是依靠独立自主、自力更生,走自行设计、自行研制的发展道路,开创了中国轻武器的国产化。
在枪械方面63式7.62mm自动步枪,这是我国第一支自行研制定型的军用枪械,采用了步冲合一的设计思想,用以取代56式半自动步枪,具有单、连发功能,火力增强,但由于生产质量问题于1978年撤装。
56-1式7.62mm冲锋枪(仿苏47式АКС突击步枪),采用折叠式枪托,属56式冲锋枪的变型枪;64式7.62mm手枪,结构紧凑,质量比54式手枪减轻了29%,能联动击发,使用安全可靠;64式7.62mm微声冲锋枪和67式7.62mm微声手枪,用以满足特种部队作战使用需要,具有良好的“三微”性能(微声、微光、微烟);6 7式7.62mm轻重两用机枪(见图4),将轻机枪与重机枪合二为一,取代53式、57式重机枪和58式连用轻机枪,质量比53式重机枪减轻40%,机动性较好;69式14.5mm二联舰、艇两用机枪,使舰用和艇用机枪实现统一,达到了通用性的要求。
此外,还研制了几种新型枪弹,如64式7.62mm手枪弹、64式7.62mm微声冲锋枪弹、67式7.62mm微声手枪弹等。
在近战武器方面,中国自行研制的第一代木柄手榴弹--63式木柄手榴弹于1963年正式定型生产并装备部队。
67式木柄手榴弹是63式的改进型,主要解决了63式存在的使用不安全、易受潮瞎火等问题。
67式70mm反坦克枪榴弹,是针对60年代初装甲目标的迅猛发展、步兵近程反坦克武器贫乏状况而研制的,这也是我国首次开始反坦克枪榴弹的研制工作,于1965年开始研制,1967年设计定型。
69式40mm火箭发射器是中国60年代末设计定型的又一种轻型反坦克武器,是在苏РПГ-7型火箭筒基础上改进而成的,主要装备步兵连,以增强步兵分队反坦克火力。
此外,还有几种过渡性产品,如62-1、62-1A式木柄手榴弹,65式针刺、加重木柄手榴弹、67式加重木柄手榴弹,反-3式反坦克手榴弹等。
在研制新型轻武器的同时,国家有关部门也十分重视对现有武器的改进工作,如对56式半自动步枪的刺刀及枪机结构的改进;56式冲锋枪刺刀和机匣的改进;对56式班用轻机枪的改进,则有了56-1式班用轻机枪;此外,对57式重机枪、54式、56式高射机枪等在结构上均作了一定的改进,使其性能有所改善,质量得到减轻。
改进后的这些武器在这一时期,新材料的开发和应用,冲压结构和精密铸造工艺的应用,加工机械化和自动化程度的提高,工具硬质合金化水平的提高,热处理、焊接等新技术的应用都有所加强。
70年代整顿与提高轻武器发展步入正规化70年代,中国的轻武器事业努力排除干扰,不断向前发展。
特别是从1977年开始,中国的轻武器迎来了新的历史发展时期,并开始步入正规化的发展轨道。
一批新型的、具有一定水平的轻武器产品相继通过设计定型,有的被列装部队投入使用。
枪械方面有:我国自行设计和研制的第一代大口径机枪--77式12.7mm高射机枪(见图5)。
该枪设计新颖,结构紧凑,性能良好,特别是质量大幅度减轻,比54式高射机枪的质量减轻了近40%。
它的研制成功,使大口径机枪装备到营成为现实,有效地增强了步兵的火力。
79式7.62mm轻型冲锋枪是我国自行设计和研制的第一代轻型特种兵单兵战斗/自卫武器,具有轻便灵活、火力较强等特点。
该枪发射51式手枪弹,适合装备侦察兵、空降兵等特种部队。
77式7.62mm手枪是我国继64式手枪之后研制成功的又一支国产手枪,该枪小巧、美观、轻便,质量比54式手枪减轻36%,特别是单手装填功能,使其独具特色。
对现有枪械的技术改造也取得了比较好的成效:63式自动步枪通过数年攻关,解决了存在的问题,性能达到了原设计要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