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传统文化的继承与发展调查报告.doc

传统文化的继承与发展调查报告.doc

关于优秀传统文化的继承与发展调研报告
中华民族历史悠久,文化源远流长。

中国的传统文化博大精深,是中华民族五千年历史文化的积淀。

中国优秀的传统文化包括很多方面,其中主要有传统节日,传统习俗,传统文学等。

而近年来,由于我国改革开放的程度的不断加深及经济全球化的影响,人们的思想在迁移默化中改变。

西方文化不断传入我国,并越来越受到年轻人的喜爱,我国的传统文化却在慢慢被侵蚀,大量传统文化流失。

尽管我们口头上呼吁大家要注重中国传统文化,但是在现实生活中,文化西化现象在现今社会似乎愈演愈烈,传统文化是否还能在日益激烈的文化竞争中依然挺拔,学校又该如何传承和发展传统文化,这些都值得我们深思。

作为社会未来的中坚力量,学生对传统文化的认识和态度相当重要。

传统文化离不开学生,传统文化的弘扬、发展,更少不了学生的参与。

下面我们主要围绕校园传统文化缺失的表现和原因进行调查、分析和思考。

一、存在问题及原因分析
学生作为社会上最富有朝气、创造性和生命力的群体,他们对中国传统文化的认识和理解程度,往往影响着社会民众对这一问题的关注。

在今天的现实生活中,我们看到的却是很多学生传统文化意识的淡薄,在历史文化常识方面的无知,许多学生对传统文化和历史知识漠然处之的现象也并不鲜见。

是什么原因造成了这样的局面?
学生自身问题:
1.当代学生对传统文化认识和重视不足。

他们是学英文、吃汉堡、看大片、玩电脑长大的。

这些独生子女“唯我独尊”,对于传统文化知之甚少,深受西方现代文明的影响,对于西方文化充满了向往。

调查发现,学生对端午、中秋、清明等民族传统节日的兴趣日趋淡漠,而对圣诞节、情人节等西方节日十分熟悉。

年轻一代对春节、中秋、端午等传统节日渐渐没兴趣了,认为这些节日土气、不够时尚,反而对西方的圣诞节、情人节、万圣节等一些节日兴趣浓厚。

2.“功利主义”的影响。

现在中国正处于转型期,人们的世界观、价值观正受到严重的冲击,社会浮躁、急功近利,一切必然影响到学生。

现在的教育也深受其害,功利主义严重,一切以应试主义教育为核心。

而传统的人文精神意注重个人品性的修养。

对学生成长的作用是隐性的、长久性的。

但是,一些目光短浅、急功近利的学生看不到传统文化的长久益处,甚至放弃对传统文化的学习,只注重学习知识与技能。

3、社会环境的影响。

现代社会的媒体及通讯方式与以往大不相同,信息传播的方式多样化,传播的速度也快。

铺天盖地的西方文化对社会对学生产生巨大的影响。

可以说校园是整个社会的缩影,整个社会受西化文化的影响,一切必然在学生身上呈现出来。

学校存在的问题:
1、课堂教育是大学生获得传统文化和历史知识的主要途径,但效果不尽如人意。

学生获得传统文化和历史知识的途径和方式很多,如课堂教育、课外阅读、媒体、课外辅导和课外活动等,但课堂是实
施传统教育的最重要的地方。

学校没有传承古老的教育方式,而完全照搬了西方教育方式。

幼儿园和小学,本来应该培养孩子行为规范及道德规律为主,现在却以学习技能为主,导致传统文化教育错失了主阵地。

2、重知识讲授、轻精神内涵阐释的现象比较普遍。

在具体的教学实践中,学校以应试教育为导向,偏重对学生进行知识点的灌输,单纯地让学生记忆一定的传统文化知识,相对缺少对传统文化蕴含的民族精神、道德情操、人文涵养的深入挖掘和宣讲。

失去了传统文化应有的教育作用,也不注重传统文化本身的魅力。

3、是教育内容的系统性、整体性不足。

学校对教育内容缺少系统规划,对教学内容缺乏整体设计。

往往是各自为战,课内课外无法衔接,教育内容碎片化、教学设计随意化现象,大大降低了教学效果。

4、教育教学的感染力不强,方式方法单一难以激发学生的兴趣。

老师采取的方式大多是讲解加背诵,学生感觉枯燥乏味。

5力量单薄,学校开展传统文化教育的主体还是教师、场所还局限在校园、手段还主要依赖于课本,缺少应有的全社会参与的氛围,效果很差。

二、关于更好实施传统文化教育的建议
针对学生对传统文化态度的现状与问题,对于如何对大学生实施传统文化教育,根据我们学校的教育实践尝试,我们提出如下对策和建议:。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