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高考现代文阅读复习题(及答案)

高考现代文阅读复习题(及答案)

高考现代文阅读复习题(及答案)一、高中现代文阅读1.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各题。

祈雨娘哥舒意那个叫雨城的孩子告诉我关于祈雨娘的故事。

我们住在一个总是下雨的小城。

这里雨水充足。

在非常安静的雨天,仿佛可以听见某种特别轻的脚步,轻轻踏入雨里,这是祈雨的舞蹈开始的声音。

在窗口的孩子会一直望着祈雨的过程,因为这个过程有撩人心魄的美丽。

有时就连上课的老先生,也会忍不住从讲台上往雨中观望。

我和雨城第一次说话是在我家的修伞铺。

那天女孩雨城来我家的伞铺,父母不在,我一个人看着铺子。

“我来拿伞。

”她轻轻说,“我妈妈的伞。

”在不祈雨的雨天,祈雨娘也是打伞的。

那把颀长的竹伞,是我的爸爸特意制作出来,作为祈雨的道具交给祈雨娘使用。

她在跳祈雨之舞时,会打开它,以抵御降临人间的厄运。

每一次伞坏的时候,都是雨城抱着伞来修。

她问我会不会做同样的竹伞。

我说我从小就是做伞的学徒,爸爸说,等我小学毕业,就让我正式在铺子里做事。

然后雨城就以一种忧虑的目光看着地上的雨水。

“我爸爸不是雨城人,我妈妈嫁给他,可是还是回来了。

”她说。

我们小学的最后一年,老先生“仙去”了。

学校在操场上办了追悼会,追悼他还俗后当老师的人生。

先生走了后,学校里有半年找不到老师。

新的先生在一场夏雨后来到了雨城。

他是个年轻的读书人,听说从师范学校毕业,分配来这里。

他一个一个把我们找回了学校,开始给我们上中学的课程。

先生在雨声中给我们讲述古代的诗歌。

雨点的节奏变了,雨声变成了某种仪式的一部分。

他在讲台上往外看,看见白布长裙的女人在雨中跳舞,那舞蹈犹如雨天的一部分。

她的舞姿总是配合着雨势,又或者是天降的雨,总是配合着这个跳舞的人,她仿佛通过操控自己的肢体,来操控着世间的雨。

有一首关于扫晴娘的童谣。

先生念给我们听。

“扫晴娘,扫晴娘,但愿明天是个好天气。

如果是这样,就给你个金铃铛。

扫晴娘,扫晴娘,但愿明天是个好天气。

如果是这样,就给你美味的酒。

”先生许愿留下三年,带一届学生。

等到新的师范生来到这个小城接替他为止。

据说在南方的海边,有一座刚造起来的城市。

他也许会去那里。

先生来了以后,几乎就没有离开过,寒暑两假留下了,就连过年也没有离开。

这里有雨中跳舞的女人。

她祈求悲苦的雨,化成安详的雨。

祈求受难的雨,化成温和的雨。

祈求凄厉的雨,痛快下起。

祈求郁结云端的不幸,化成连绵的雨水消逝。

祈求这世间男女的离别伤悲,化成润泽祝福之雨水。

先生走的那天,人们意外地看到了雨城。

雨城带着自己的包裹,跟在先生身边。

她的妈妈一直送他们到外镇的码头。

她穿着祈雨的白裙。

然而那天没有下雨,祈雨娘也没有跳舞。

雨城说,妈妈让她跟着先生去外面的城市,继续读书,她还想读中学,读大学。

我远远地看见雨城在码头上和她妈妈告别。

她上了船,打开我第一次做的那把青色的竹伞。

先生和雨城的妈妈说了很久的话,很久以后,雨城的妈妈还是摇了摇头。

先生提着行李上了甲板,由船载着渐渐远去。

雨城的妈妈没有离开。

只有当她不再是祈雨的女人,她才能去别的地方,去和女儿在一起,去和她真正想在一起的人在一起。

先生和雨城没有回来。

祈雨娘仍然在祈雨,等待下一个祈雨娘的出现。

可是这么多年过去,除了她以外,没有人再拥有过祈雨的能力。

也许是报纸和电视上说的那样,新的时代到来了,一切都在发生改变。

我们越来越少看见祈雨娘在雨中跳舞。

因为雨城的雨水越来越少。

越来越多外地来的人来到附近开山砍树,涸泽而渔。

架桥铺路,建造高楼。

他们对祈雨娘的兴趣大过对祈雨的尊敬,仿佛是观看表演一样,兴高采烈地围在周围,破坏了我们关于祈雨的古老规矩。

雨水消失以后,雨具这一行就衰败了。

我和很多伙伴一起,去了繁华的城市。

在离开雨城以后,我去过下游的河城,但在那里没有雨城的名字。

我路过先生的家乡,那里的空气里飘散着油墨的香味,有很多的书店和年轻的读书人,可是先生不在其中。

后来我和很多年轻人去了那个异常年轻的南方城市,那里需要年轻人就仿佛下雨需要雨伞。

我在那里没有遇到先生,没有遇到雨城和她妈妈。

她们像是消失在我路过的每一座城市,我看不到她们。

我还记得下雨的时候。

当雨水消失以后,所有的雨水都在怀念雨城。

(1)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赏,不正确的一项是()A. 小说将“祈雨”作为叙写的主体,用富有诗意的笔调描绘了一幅幅唯美的场景,表现了古老雨城的自然美、风俗美和人情美。

B. 小说细腻地刻画了祈雨娘对“祈雨”的诚挚和坚守,但她最终没有等到新的祈雨娘出现,而“祈雨”的古老也在现代文明中消失了。

C. 作为祈雨娘的女儿,雨城想像“我”跟随爸爸学做伞一样学习祈雨,但最后她不得不听妈妈的话跟着先生去外面的城市上学。

D. 小说通过刻画一系列人物表现了传统文明的式微:老先生“仙去”,年轻师范生到来又离开,雨城外出读书“我”和很多伙伴最终也离开。

(2)“我”在小说中的主要作用是什么?请结合作品简要分析。

(3)小说以“我”离开雨城以后,多次寻访,再也“没有遇到先生,没有遇到雨城和她妈妈”结尾,这样处理有怎样的艺术效果?请结合作品简要分析。

【答案】(1)C(2)①讲述故事。

小说故事是由“我”叙述出来的,采用第人称使故事真实可信。

②推进情节。

“我是事件的参与者,由于“我”的成长,情节得以随着时代变迁而发展变化。

③刻画人物。

“我”是观察者,通过“我”的所见、所闻、所感、所思,人物形象得以丰满,性格得以凸显。

(3)①照应前文故事情节,交代了人物的结局,保证了故事的完整性。

②先生、雨城和祈雨娘的消失象征着纯真情感和传统文明的渐渐消逝,以此结尾暗示了小说主旨。

③以寻找而找不到结尾,营造了惆怅、伤感的氛围,给读者留下无尽的想象空间。

【解析】【分析】(1)C项,“雨城想像‘我’跟随爸爸学做伞一样学习祈雨”错误。

结合“先生走的那天,人们意外地看到了雨城。

雨城带着自己的包裹,跟在先生身边”“雨城说,妈妈让她跟着先生去外面的城市,继续读书,她还想读中学,读大学”“我说我从小就是做伞的学徒,爸爸说,等我小学毕业,就让我正式在铺子里做事。

然后雨城就以一种忧虑的目光看着地上的雨水”等分析可知,“雨城想像‘我’跟随爸爸学做伞一样学习祈雨”于文无据。

故选C。

(2)结合“那个叫雨城的孩子告诉我关于祈雨娘的故事”“我们住在一个总是下雨的小城”“我和雨城第一次说话是在我家的修伞铺”“那把颀长的竹伞,是我的爸爸特意制作出来,作为祈雨的道具交给祈雨娘使用”“我们小学的最后一年,老先生‘仙去’了”“先生在雨声中给我们讲述古代的诗歌”“有一首关于扫晴娘的童谣。

先生念给我们听”“我们越来越少看见祈雨娘在雨中跳舞”“我和很多伙伴一起,去了繁华的城市”“我去过下游的河城,但在那里没有雨城的名字。

我路过先生的家乡,那里的空气里飘散着油墨的香味,有很多的书店和年轻的读书人,可是先生不在其中。

后来我和很多年轻人去了那个异常年轻的南方城市,那里需要年轻人就仿佛下雨需要雨伞。

我在那里没有遇到先生,没有遇到雨城和她妈妈。

她们像是消失在我路过的每一座城市,我看不到她们。

我还记得下雨的时候。

当雨水消失以后,所有的雨水都在怀念雨城”等分析,推动情节发展,通过“我”的所见、所闻、所感、所思,人物形象得以丰满,刻画了祈雨娘对“祈雨”的诚挚和坚守等。

小说故事是由“我”叙述出来的,老先生“仙去”,年轻师范生到来又离开,雨城外出读书“我”和很多伙伴最终也离开等,增加小说的真实性。

(3)结合“那个叫雨城的孩子告诉我关于祈雨娘的故事”“我和雨城第一次说话是在我家的修伞铺”“我们越来越少看见祈雨娘在雨中跳舞”“我去过下游的河城”“我路过先生的家乡”“后来我和很多年轻人去了那个异常年轻的南方城市”等分析,交代了人物的结局,保证了故事的完整性。

结合“也许是报纸和电视上说的那样,新的时代到来了,一切都在发生改变”“我们越来越少看见祈雨娘在雨中跳舞。

因为雨城的雨水越来越少。

越来越多外地来的人来到附近开山砍树,涸泽而渔。

架桥铺路,建造高楼。

他们对祈雨娘的兴趣大过对祈雨的尊敬,仿佛是观看表演一样,兴高采烈地围在周围,破坏了我们关于祈雨的古老规矩”等分析,先生、雨城和祈雨娘的消失象征着纯真情感和传统文明的渐渐消逝,暗示小说结局。

结合“我去过下游的河城,但在那里没有雨城的名字”“我路过先生的家乡……可是先生不在其中”“我在那里没有遇到先生,没有遇到雨城和她妈妈”“她们像是消失在我路过的每一座城市,我看不到她们”等分析,以寻找而找不到收束全文,营造了惆怅、伤感的氛围,给读者留下想象空间。

故答案为:⑴C;⑵①讲述故事。

小说故事是由“我”叙述出来的,采用第人称使故事真实可信。

②推进情节。

“我是事件的参与者,由于“我”的成长,情节得以随着时代变迁而发展变化。

③刻画人物。

“我”是观察者,通过“我”的所见、所闻、所感、所思,人物形象得以丰满,性格得以凸显。

⑶①照应前文故事情节,交代了人物的结局,保证了故事的完整性。

②先生、雨城和祈雨娘的消失象征着纯真情感和传统文明的渐渐消逝,以此结尾暗示了小说主旨。

③以寻找而找不到结尾,营造了惆怅、伤感的氛围,给读者留下无尽的想象空间。

【点评】(1)本题考查小说内容及艺术特色分析鉴赏。

主要是文意、主旨、情感、人物的心理表述不当。

赏析一般为手法和特色概括不当。

错误选项一般都是不会引起争议的硬伤。

(2)本题考查小说次要人物在文中的作用。

其作用一般是侧面衬托主要人物、引出主要人物、推动情节发展,如次要人物是“我”能增强故事真实感。

(3)本题考查小说结尾段落的作用。

应从总结全文、呼应开头、点明题旨、深化主题、引人思考角度分析。

“没有遇到”,其实并不仅仅只是没有遇到几位故人;结合前文“城的雨水越来越少。

越来越多外地来的人来到附近开山砍树,涸泽而渔。

架桥铺路,建造高楼。

他们对祈雨娘的兴趣大过对祈雨的尊敬,仿佛是观看表演一样,兴高采烈地围在周围,破坏了我们关于祈雨的古老规矩”可见,找不到他们,也象征着传统文明的衰落,就算找到了,也许他们也已经与从前不一样了。

用找不到但“当雨水消失以后,所有的雨水都在怀念雨城”,烘托出惆怅伤感的氛围,留给人想象空间。

2.(2019•浙江)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材料一:苗绣,苗族的刺绣。

其历史可以追溯到楚绣、与湘绩、汉绣同流而异源。

古代苗族妇女养蚕主要是为了获得制作刺绣使用的丝线。

苗绣主要用于装饰衣服,也用在裤脚和鞋面。

在衣服上以栏杆形式围在肩膀和袖口。

黔东向苗族的盛装刺绣,衣饰部位不是栏杆形式。

苗绣针法有平绣、辫绣、结绣、缠绣、绉绣、贴花、抽花、打子、堆花等十几种,其中辫绣、结绣是苗绣中特有。

辫绣是先将8根或12根同色丝线纳成“辫子”,然后再回旋缀于底布成花,多用于“男性之衣”(“鸟爸”)的盛装中,绣品风格粗犷凝重。

结绣则将丝线在针头挽数结,然后抽针,如此反复插满成花。

苗绣图案多是鸟、鱼、花、果子。

在盛装的大型图案中,出现庞大、凶猛的动物,如龙、大象、狮子等。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