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流音变训练-儿化》的教学反思
桂平市第一中等职业技术学校陈冬梅
11月28日下午第六节在学校的阶梯教室,我给学前教育13(3)班上了一节“语流音变训练——儿化”的公开课。
在普通话中,“儿化”指的是一个音节中,韵母带上卷舌色彩的一种特殊音变现象。
由于学前教育的学生必须在国家普通话水平测试中要达到二级乙等以上的成绩,而在国家普通话水平测试中,儿化是必考的内容。
所以我对此内容一直不敢掉以轻心。
桂平是一个以粤方言为主,兼有客家方言,闽方言以及少数民族语言的方言区。
在桂平的所有方言中,没有一个音节是翘舌音,儿化这种语音现象就更没有了。
所以对于本地方言区的学生来说,要学好儿化音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
在儿化的教学中,通常采取以技能训练为主的授课方法,教师带领学生反复进行儿化音节的发音训练,但仍然有一部分同学在口语中不能熟练运用儿化词语。
怎样解决这个问题呢?我想不妨在技能训练之前先讲授一些儿韵、儿尾和儿化韵的形成和使用知识,以增加学生的理性认识,为下一步的技能训练打下基础。
所以本节讲练课我先对学生分析了儿化韵发音的变化规律,然后开始进行大量的有针对性的儿化韵练习。
现在就这节课中做得好和做得不好的地方进行反思。
反思一:在课堂上我仔细地观察学生,发现她们对于音变的规律掌握得很好,朗读的声音响亮,表情自信。
在之后逐个检查的环节中,发现只有“韵尾音素是ng”的这种情况还有个别学生掌握得不好,其他的五个音变规律已经掌握得非常好了。
这说明了先教会学生掌握音变规律再去练习的教学效果在语音课上是非常有用的,比漫无目的无针对性的一味去练习效果要好得多。
反思二:在本节课中,学生的学习劲头很足。
也许是因为这种语音现象在本地方言中不存在,想一探究竟吧。
她们从上课一直到下课都很活跃。
本想与平时一样快节奏地逐个检查全班同学掌握的情况,没想到还剩下少部分同学时,学生用的话筒突然没电了。
这是课前没做好准备工作的表现。
这件事提醒了自己每次课前做的准备工作一定要充分。
反思三:本节课的导入我采用的是对话的方式。
虽然效果也不错,可如果我采用的是小品的方式效果就会更好。
在课前我也考虑过用表演的导入方式,可最近我们的学生事情太多了,她们要排练各种演出的节目,还要准备唱歌技能大赛,再找她们准备小品就更增加她们的负担了。
所以这个想法我就放弃了。
下次如果再上这个内容我应该尽量实现我的这个想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