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温病学填空题完整版

温病学填空题完整版

1.与温病发病有关的因素有:、、、。

1.答案:感受温邪正气盛衰自然因素社会因素2.风热病邪的致病特点是、易化燥伤阴、、。

2.答案:先犯上焦肺卫变化迅速,易传心包3.暑热病邪的致病特点是、易于耗气伤津、。

3.答案:先入阳明气分易于兼夹湿邪4.新感温病包括风温、、、秋燥、;伏气温病包括、。

4.答案:暑温湿温温毒春温伏暑5.温邪具有、、、等特点。

5.答案:从外感受性质属热致病迅速病位有别6.燥热病邪的致病特点是、。

6.答案:病位以肺为主易致津液干燥7.温病病因学说的实际意义不仅在于,更主要的是在于。

.答案:说明温病的发生原因指导临床“辨证求因,审因论治”8.湿热病邪的致病特点是、、病势缠绵、传变较慢。

8.答案:以脾胃为病变中心易于困阻清阳郁遏气机9.寒邪可以作为和导致温病发病。

9. 答案:诱因兼夹之邪10.10.温病的感邪途径为和。

11.答案:口鼻皮毛1.卫气营血辨证理论是由清代温病学家创立的,三焦辨证理论是由清代温病学家创立的。

1.答案:叶天士吴鞠通2.气分证的辨证要点是:但发热,不恶寒,,。

2.答案:口渴苔黄3.血分证的辨证要点是:,及出血。

3.答案:舌质深绛斑疹4.卫分证的辨证要点是:发热;。

4.答案:与恶寒并见口微渴5.营分证的辨证要点是:身热夜甚,,。

5.答案:舌质红绛斑疹隐隐6.温邪侵犯人体发病后的病理变化,主要表现为和的功能失调和实质损害。

6.答案:卫、气、营、血三焦所属脏腑7.邪入中焦为病,病变部位包括足阳明胃,,等。

7.答案:手阳明大肠足太阴脾8.卫气营血辨证和三焦辨证的临床意义是类型、、明确病变部位、掌握病势轻重,从而确立治疗大法。

8.答案:归纳证候认识病情传变9.邪在上焦包括与的病变。

9.答案:手太阴肺手厥阴心包10.邪入下焦为病,病变部位包括和。

10.答案:足厥阴肝足少阴肾11.从三焦辨证角度看卫气营血辨证,中焦病变无证而有气分证和病证。

11.答案:卫分营血1.温病昏愦不语多因所致;温病神志如狂多因所致。

1.答案:热闭心包下焦蓄血,瘀热扰心2.舌质红绛苔白厚而腻为:之象,或之征。

2.答案:湿遏热伏热毒入营,湿邪未化3.温病无汗或因,或因而致。

3.答案:邪郁肌表,闭塞腠理邪热入营,劫灼营阴4.血分热毒极盛,其舌;肝肾阴竭,其舌。

4.答案:焦燥起刺,状如杨梅紫晦而痿,状如猪肝5.清·陆子贤认为:“斑为,疹为”。

5.答案:阳明热毒太阴风热6.温病口渴系由或所引起。

6.答案:津液损伤阴津不布7.斑疹色黑为,黑而晦暗为之征。

7.答案:火毒极盛热毒锢结,元气衰败8.齿光燥如石为或为之象。

8.答案:胃热伤津,肾阴未竭表气不通,津液不布9.舌苔白厚而干燥主:或。

9.答案:脾湿未化,胃津已伤胃燥气伤,气不化液10.斑疹发而不透为之象,斑疹甫出即隐伴见神昏为之征。

10.答案:邪热内闭正不胜邪,邪毒内闭11.苔黑焦燥起刺为之象;苔薄黑而干为之征。

11.答案:阳明腑实而阴伤热邪深入下焦,耗竭肾阴12.舌苔黄白相兼主:。

12.答案:邪热已入气分,表邪尚未尽解13.温病通过舌诊可以辨别:、、、,从而确立相应的治疗。

13.答案:感邪性质病位浅深津液存亡脏腑虚实14.舌苔主候病变;舌质主候病变。

14.答案:卫、气分营、血分15.舌苔薄白而干,舌质尖边红主:,或。

15.答案:表邪未解,津液已伤燥热病邪侵袭肺卫16.观察白疒咅可辨别和程度。

16.答案:病邪性质津气盛衰17.苔黄厚而腻主:;舌绛而干主:。

17.答案:湿热内蕴火邪劫营,营阴受损18.齿缝流血伴齿龈肿痛为所致;齿缝流血无齿龈肿痛为所致。

18.答案:胃火冲激肾火上炎1.开达募原法的作用在于;主治。

1.答案:疏利透达募原湿浊之邪邪伏募原证2.常用的清气法主要有如下几种:、、2.答案:轻清宣气辛寒清气苦寒泻火3.益气敛阴法的代表方是;回阳固脱法的代表方是。

3.答案:生脉散参附龙牡汤4.运用清营凉血法应注意:不可早用;慎用。

4.答案:热在气分而未入营血挟湿者5.透表清暑法的作用是代表方为。

5.答案:外解表寒,内祛暑湿新加香薷饮6.凉肝息风法临床常根据兼证不同而随证配合使用、、。

6.答案:清心开窍清气泄热清营凉血7.清气法在临床运用时常根据证候需要随证加入、、之品。

7.答案:透表养阴宣肺解毒8.疏表润燥法的作用,代表方剂是。

8.答案:疏解肺卫燥热之邪桑杏汤9.滋阴法具有、等作用;运用时应注意:不可使用;应慎用。

9.答案:滋补阴液润燥制火阴液虽伤而邪热亢盛者阴伤而有湿邪未化者10.燥湿泄热法用于证,代表方是。

10.答案:湿热遏伏中焦证王氏连朴饮11.通腑泄热法的作用是;主治。

11.答案:泻下肠腑热结热传阳明,内结肠腑12.清心开窍法的常用成药有、、;豁痰开窍法的代表方药为:。

12.答案:安宫牛黄丸至宝丹紫雪丹菖蒲郁金汤13.使用清气法必须注意的是:;;。

13.答案:邪未入气分,不宜早用湿热病变湿邪未化时不宜单用素体阳虚者,不可过用三、填空题1.《内经》对疾病传染记载是“五疫之至,,无问大小,。

1.答案:皆相染易病状相似2.法定传染病甲类有,,等病种。

2.答案:鼠疫天花流脑乙脑3.指出霍乱非关鬼神的医家是,载于《》。

3.答案:孙思邈千金要方4.《医宗金鉴》记载清代的种痘术有、、、。

4.答案:痘衣法痘浆法水苗法旱苗法5.种痘术于世纪传入欧洲,比琴纳发明的牛痘苗早余年。

5.答案:17二百6.吴又可《》指出“”,进一步明确通过饮食呼吸而受邪的感邪途径。

6.答案:温疫论邪自口鼻而入7.最早专论霍乱的医著是《》,作者是。

7.答案:霍乱论王孟英8.流行过程的基本环节是、和易感人群。

8.答案:传染源传播途径9.我国种痘术的发明是的开端。

9.答案:人工免疫法10.法定传染病的上报要求应该:全面、、;防止漏报、、。

10.答案:及时准确迟报错报1.风温病病变过程主要传变形式有和。

1.答案:顺传逆传2.热陷心包特征性症候是:、,舌蹇肢厥。

2.答案:灼热神昏谵语或昏愦不语3.“三宝”中,安宫牛黄丸长于,紫雪丹兼能,至宝丹长于。

3.答案:清热解毒息风定痉芳香辟秽4.风温后期多见,治疗可选用。

4.答案:肺胃阴伤沙参麦冬汤5.风温是感受所引起的,初起以发热、微恶风寒等为其特征,多发于冬春两季的外感热病。

5.答案:风热病邪肺卫症状6.风温病热入心包兼有阳明热结证与邪在气分之阳明热结证鉴别的关键是有否,。

6.答案:舌蹇语言不利7.银翘散与桑菊饮同样适用于风温初起邪袭肺卫证,但银翘散较强,桑菊饮之功较优。

7.答案:辛散解表宣肺止咳8.对风温病的病因、病机和证治作较系统论述的温病专书是的《》。

8.答案:陈平伯外感温病篇9.叶天士说:“温邪上受,,。

”明确地指出了风温初起的病变所在和传变规律。

9.答案:首先犯肺逆传心包10.习惯称、、为“三宝”,它们均是之剂。

10.答案:安宫牛黄丸紫雪丹至宝丹清心开窍11.风温虽多见于,但一年四季都能发生。

11. 答案:冬春12.12.叶天士曾说:“在表初用辛凉轻剂”,就是指用。

13.答案:桑菊饮14.13.对内闭外脱证的治疗,应根据或选用不同的处方。

15.答案:阴脱阳脱14.风温病后期很少发生肝肾阴伤者,主用之法。

答案:滋养肺胃1.清营汤中透热转气的药物是,凉营滋阴的药物是。

1.答案:银花、连翘、竹叶生地、玄参、麦冬2.春温证见壮热头痛,口渴烦燥,时有谵语,舌绛苔黄,脉数。

病机为,主方为。

2.答案:气营两燔加减玉女煎3.春温见身热,烦燥,胸膈灼热如焚,唇焦咽燥口渴,或便秘,舌红苔黄欠润,脉滑数。

病机为,方选。

3.答案:热灼胸膈凉膈散4.春温肾阴耗损证见低热不已,手足心热甚于手足背是由于所致,耳聋失聪即《灵枢.决气篇》所谓“。

4.答案:阴虚不能制阳精脱者耳聋5.春温热与血结证的治法为。

5.答案:攻下泄热活血逐瘀(或为通瘀破积)6.春温证见身热,心烦不得卧,舌红苔黄,脉细数。

病机为,方选。

6.答案:阴虚火炽黄连阿胶汤7.春温证见身热,口苦而渴,干呕,心烦,小便短赤,舌红苔黄,脉弦数。

病机为,方选。

7.答案:热郁胆腑黄芩汤加豆豉、玄参方8.春温证见身热,腹满,便秘,口干唇裂,舌苔焦燥,脉沉细。

病机为,方选。

8.答案:腑实阴亏增液承气汤9.春温阳明腑实,小肠热盛证见身热烦渴,。

9.答案:大便不通小便短赤涩痛10.化斑汤是吴鞠通根据《内经》"热淫于内,,的治则而制定的方剂。

10.答案:治以咸寒佐以苦甘11.《温病条辨》曰:热邪深入,或在,或在,均宜复脉。

11.答案:少阴厥阴12.因春温病是热邪内郁,,故其治疗原则,,并注意,。

12.答案:病发于里以清泄里热为主顾阴透邪外出1.暑入阳明证若伴见、等症则成暑温夹湿证。

1.答案:胸痞身重2.暑为之气,叶天士说“"是暑温的发病特点。

2.答案:火热夏暑发自阳明3.暑温过程中可出现,内传心营引起闭窍动风的病理变化。

3.答案:化火生痰生风4.张凤逵提出的暑病治则是:“暑病首用辛凉,继用,再用。

”4.答案:甘寒酸泄酸敛5.说:“治暑之法,清心最好。

5.答案:王纶利小便6.暑湿弥漫三焦,治宜,,方用三石汤。

6.答案:清热利湿宣通三焦7.首先提出暑病概属新感。

确立了暑温病名。

7.答案:喻嘉言吴鞠通8.暑温是感受而引起的一种。

8.答案:暑热病邪急性热病9.暑热病邪侵犯人体发病多而无过程。

9.答案:径入气分卫分10.暑伤津气,治宜,,用王氏清暑益气汤。

10.答案:清热涤暑益气生津11.暑伤心肾治宜,,方用连梅汤。

11.答案:清心火滋肾水12.暑湿内蕴,寒邪束表证的治法是、,方用。

12.答案:疏表散寒涤暑化湿新加香薷饮13.暑热夹湿,郁阻肺卫证的治法是、,方用。

13.答案:涤暑清热化湿宣肺雷氏清凉涤暑法14.暑湿余邪末净,上蒙头目,其治法是,方用。

14.答案:清化暑湿余邪清络饮1.最早论述湿温的专著是,作者是。

1.答案:湿热病篇薛生白2.王叔和在《脉经》中认为:湿温“治在,不可。

”2.答案:足太阴发汗3.湿温病程中稽留时间最长的是分阶段。

3.答案:气4.宋代医家朱肱《类证活人书》指出为治疗湿温的主方。

4.答案:白虎加苍术汤5.湿温病名最早见于《》。

5.答案:难经.五十八难6.湿温四时皆有,但多发于雨湿较盛的季节。

6.答案:夏秋7.湿温初起常见的热型是。

7.答案:身热不扬8.湿温初起的治疗三禁忌是指禁汗,禁,禁。

8.答案:下润9.湿温病的病变中心在。

9.答案:中焦脾胃10.湿温起病,传变。

10.答案:较缓较慢11.湿热郁蒸气分,外发肌肤,常见体征是。

1112.湿温病化燥入血最常见的症状是。

12.答案:大便下血13.湿温病程中决定湿热转化的主要因素是。

13.答案:中气的盛衰14.章虚谷指出:“之气同类相召,故湿热之邪,始虽,终归脾胃。

”14.答案:湿土外受1.伏暑邪郁少阳,治宜,。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