认知冲突与语文教学
教学论稿
认知冲突与语文教学
口江毅华
认知冲突(cognitiveeonfliet)是认知发展过程原有概念(或
认知结构)与现实情境不相符时在心理上所产生的矛盾或冲突. 皮亚杰认为调节是解决认知冲突的一种有效方法,即个体遇到新的情境条件下,原有认知结构不能适应现实环境要求时,只能改变已有的认知结构以符合现实环境的要求.否则,只有同化, 没有顺应或调节,人就无法保持他与现实环境之间的平衡.只有通过调节不断解决认知冲突,同化与顺应的交替发生处于一种均势时,才能保证主体与客体的相互作用达到某种相对稳定或平衡的状态,促使人的认知活动不断丰富和深化.着名教育家叶圣陶曾经说过:”多年来我一直认为,语文课的主要任务是训练思维,动f练语言.”因此,在语文课堂教学中思维训练是必不可少的.语文思维训练是在大语文观这一基础上,思维主体(学生)的语文思维结构作用于所要研究探讨的对象上,并使之产生分析, 综合,比较,抽象与概括这一过程.在这思维训练过程中,师生要多方交流,不断地进行信息的传递和加工,同中求异,异中求同, 使思维主体的意识不断优化,不断地在聚合,发散,聚合的碰撞
过程中推向高潮和深处.
如何在语文课堂教学的思维训练过程中,激发学生学习
的兴趣,帮助学生形成学习动机,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
体,成为有意义的主动建构者,笔者通过长期的课堂教学研究
总结以下几个较为有效的经验,以供大家参考.
一
,创情境中的冲突,激学生的学习兴趣
在语文课堂教学中,为学生创设特定的情景进行教学是大
家普遍使用的方法.从认知冲突的角度出发,在学习过程中创设的情境必须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这就对教学设计提出了新的要求,也就是说,在建构主义学习环境下,教学设计不仅
要考虑教学目标分析,还要考虑有利于学生建构意义的情境的创设问题,并把情境创设看作是教学设计的最重要内容之一. 【片断一】
上海版语文新教材四年级下册中的一文本《尊严》,在文本
中写到难民们看到食物连一句感谢的话也顾不上说就狼吞虎咽地吃起来,而以此相反的是一个脸色苍白,骨瘦如柴的年轻人却坚持要求用劳动换取食物,换取报酬.在这一情景中要让学生在学习中体会到年轻人的品质既赢得了杰克逊先生尊重和赞赏, 也有了尊严.一味的讲解对学生来说只是须于表面的理解,而如何从学生现有的知识结构和思维方式上引导他们进入文本,笔者采用了引读的方式,创设了情景.从人物的内心需求和现实行
动的冲突中,特别是人物的语言,动作中去剖析人物的思想,激发学生的兴趣,身临其境的感悟人物的内心世界的变化.
【分析】
冲突一:群体与个体.从年轻人与难民们的共同经历,从
他的外貌描写中能感受到他与难民们同样饥饿,同样疲惫不堪.当所有人做同样的事情,他的例外所要面对的是怎样的压力?看着别人吃而自己不吃又是要抑制多大的诱惑?从这对矛盾中他的例外,更突出他恪守自己的原则,有尊严.
冲突二:本能与克制.饥饿就满足食欲是人的基本要求.
这是自我与本我的对抗,而他做出的是超我的行动,更能表现出年轻人的尊严.
在教学过程中,学生也许不能如此深刻的了解人物的内
心,教师就要深入浅出的让学生随着教师的引读一步步深入到文本中,以主人公的角度感受到人物的内心冲突与矛盾.在自我的挣扎中,恪守自己的原则.与主人公和为一体的感悟过程中,也有学生在已有生活中自己对群体与个体,本能与克制的一种思考.在同化,顺应中从不平衡达到新的平衡.
二,设细节中的悬疑,引学生的{办作探究
建构主义中认为:协作与会话使教学环境中的重要因素.
协作发生在学习过程的始终.协作对学习资料的搜集与分析, 假设的提出与验证,学习成果的评价直至意义的最终建构均有重要作用.而会话是协作过程中的不可缺少环节.学习小组
成员之间必须通过会话商讨如何完成规定的学习任务的计划;此外,协作学习过程也是会话过程,在此过程中,每个学习者的思维成果(智慧)为整个学习群体所共享,因此会话是达到意义建构的重要手段之一.
【片段二】
上海版语文新教材四年级下册中的一文本《共同的秘密》是一篇感人的文章.从矿工们长期帮助受难工友的家属又严守秘密不让家属知道的感人故事中,感受人间的真情和温暖. 笔者在备课过程中发现课文的题目中有一个细节值得推敲, 就是”共同”和”秘密”这两个词语.”秘密”一般都有隐私的成分,不愿与大家分享的.而”共同”一次则必须是两人以上,在文本中更是很多人.这不是一个很明显的矛盾冲突吗?而解决这一矛盾冲突的钥匙就在文本中,它可以成为整个文本的教学线索.如何让学生发现这个线索呢?而且是在一篇内容容量较多的文本中去寻找答案,并且节省教学时间,提高课堂教学的效能,于是笔者尝试在课题中为学生在细节中设置悬疑,接着让学生在小组的协作学习中区探究冲突背后的内容,寻找黪
问题情境创设及其分析
口谷晓凤
为了体现现代学习方式的自主性,问题性,探究性和反思
性,教师积极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学生的化学学习兴趣,引导学
生思考有价值的问题,使学生处于积极的思维状态之中,提高教学论稿
学生的分析问题能力,并让学生意识到化学与生活,社会的密切联系.我们生存的物质环境都是化学元素组成的,发生在我们周围的现象,大部分都离不开化学变化.从而让学生学会从到文本中人性善良的美.
【分析】
在这个课题中的两个词语,一个是”共同”,另一个是”秘密”.从逻辑上来说,两个概念是相互排斥的,有矛盾冲突的. 可是,在文中,这两个词语是人类思维内部相互依赖而又抵触的词语.正是因为它们的排斥才引导学生从文中探寻他们同时存在的的依据,原因.而这就是文本的主旨,主题——一份共同的坚持,一份共同的关爱,真情和温暖,以及对遵守诺言的诚信.从课题出发,结尾再回到课题,在对文本的理解过程中激发学生的情感.
从学生矛盾冲突问题的产生到解决问题,在小组活动中,
学生们一起协作,从各自的分散的信息,汇集到小组中,然后通过交谈,会话达成了共同的学习目的.在这期间,是学生自我学习,互相学习的过程.学习不是被动接收信息刺激,而是主动地意义建构,是根据自己的经验背景,对文本信息进行主动地选择,加工和处理,从而获得自己的意义.外部信息本身没有什么意义,意义是学习者通过新旧知识经验间的反复的,
双向的相互作用过程而建构成的.
三,探矛盾中的规律.助学生的意义构建
建构主义中认为:意义建构,是教学过程的最终目标.其
建构的意义是指事物的性质,规律以及事物之间的内在联系.
在学习过程中帮助学生意义建构就是要帮助学生对当前学习的内容所反映事物的性质,规律以及该事物与其他事物之间
的内在联系达到较深刻的理解.
【片段三】
上海版语文新教材四年级下册中的一文本《狼和鹿》从人
们随意杀狼造成鹿的数量猛增,反而促使鹿成了破坏森林,毁
灭人类的祸首的事实中,悟出保持生态平衡的道理.文本的重要联系就是人.——狼——鹿——森林——人的这一个循环的互相平衡,打破了这个平衡就会引发一系列的问题.这是大自然的规律,法则.简单的图示就能看出它们之间的关系,可是真正的
影响或者说造成这一现象的根本原因是人们为了自身的利益而无视对大自然破坏.这才是文本需要引起人们警觉的地方.在课堂中,笔者试着用句式的训练的方法,层层递进,帮助学生找到
事物的内在联系,较为深刻的去理解他们之间的规律.
【分析】
狼与鹿的共存,看似生与死的矛盾冲突,却是在遵循大自
然生态平衡的规律.当人类解决了他们之间的第一个认知冲
突时,为什么反而的结果却是适得其反?于是,产生了值得思
考的第二个认知冲突.这才是作者正真想要告诉读者的:事物
之间存在着互相制约,互相联系的关系,破环生态平衡会给环
境带来无法想象的灾难!
学生经过思考,从事物的表面现象一步步地深入事情的
本质规律,找到真正的祸首,原因.此时的震撼才是触动灵魂
深处,才能最后产生警示作用.
提出适当的问题以引起学生的思考和讨论.特别是运用了
逻辑非常强的因果关系的关联词”因为……所以……”加以引导,在讨论中设法把问题一步步引向深入以加深学生对所学内容的理解.在讨论中生有错误发生不要紧,反而是教师最佳的教学点,需利用这个最佳的机会去启发诱导学生自己去发现规律, 自己去纠正和补充错误的或片面的认识.把当前学习内容所反映的事物尽量和自己已经知道的事物相联系,并对这种联系加以认真的思考.”联系”与”思考”是意义构建的关键.
在建构语文课堂学习环境中,笔者认为应该强调学生是
教学活动中的认知主体,是意义的主动建构者,所以应该是把
学生对知识的意义建构作为整个学习过程的最终目的.在课
堂教学中教师的教学设计是从如何创设有利于学生意义建构的情境开始,并且在整个教学设计过程中要紧紧围绕”意义建构”这个中心而展开.充分利用文本中各种认知冲突来设计教学环节,以学生为中心,在整个教学过程中由教师起到组织
者,指导者,帮助者和促进者的作用,利用情境,协作,会话等
学习环境要素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最终达到让学生有效地实现对当前所学到的知识的意义建构的目的. (作者单位:上海师范大学人文与传播学院,上海师范大
学附属卢湾实验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