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夏季雨季混凝土施工方案

夏季雨季混凝土施工方案

南水北调中线一期工程总干渠沙河南~黄河南段沙河渡槽第三标段(合同编号:ZXJ/SG/SH-003)夏、雨季混凝土施工方案编制:校核:审查:批准:2011年5月24日目录1.1工程概况....................................................1.2气象资料....................................................2编制依据.........................................................3夏季混凝土施工温控方案...........................................3.1夏季混凝土施工温控的重要性..................................3.2温控指标....................................................3.3温控措施....................................................3.3.1施工准备 ..............................................3.3.2降低混凝土浇筑温度 ....................................3.3.3降低混凝土的水化热温升 ................................3.3.4温度测量 ..............................................3.3.5养护与表面保护 ........................................3.4混凝土浇筑温度计算 (5)3.5混凝土内外温差、表面与环境温差计算.......................... 4雨季混凝土施工方案...............................................4.1施工准备....................................................4.2雨季施工方案................................................ 6夏、雨季混凝土施工质量保证措施................................... 7夏、雨季混凝土施工安全保证措施...................................7.1夏季施工安全保证措施........................................7.2雨季施工安全保证措施........................................ 8计划投入资源.....................................................夏、雨季混凝土施工方案1工程概况1.1工程概况本工程为沙河渡槽工程的第三标段,设计总长3400m,桩号SH(3)8+538.1~SH(3)11+938.1。

主要包括大郎河~鲁山坡箱基渡槽,桩号SH(3)8+538.1~SH(3)10+358.1,长1820m;鲁山坡落地槽,桩号SH(3)10+358.1~SH(3)11+938.1(包括50m的渠道段),长1580m,其中落地槽段左岸有4座排水涵洞。

沙河渡槽总干渠设计流量为320 m3/s,加大流量为380 m3/s。

1.2气象资料鲁山县属大陆性季风气候区,气象变化受大陆季风影响,冬季寒冷少雨雪;春、秋干燥少雨,偏北风盛行;夏季受大陆低气压控制,成为主要降水季节。

多年平均气温14℃,多年平均降雨量900mm,其分布极不均匀,汛期6~8三个月,占全年降雨量的60%左右。

本区多年平均降雨日数为90.5天,各月多年平均降雨天数见表1-1。

表1-1鲁山县平均多年降雨日数表月份 1 2 3 4 5 6天数 3.8 5.1 7.4 7.6 8.5 8.9月份7 8 9 10 11 12天数12.6 11.5 9.5 8.3 5.8 3.8根据段内鲁山站资料统计,段内霜冻最早初日为10月21日,最晚终日为4月15日;地面稳定冻结初日为12月26日,稳定冻结终日为1月4日,历年月最大冻土深度为16cm。

鲁山站观测有多年各月平均降雨量和降雨日数、多年各月平均气温和各月平均最高、最低气温、极端最高和最低气温。

多年各月平均风速、最大风速等资料见表1-2。

多年平均风速2m/s;全年最多风向为西北风,最大风速21m/s。

表1-2鲁山站气象要素表各月气象要素值气象要素(℃)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多年各月平均气温 1.1 3.8 8.4 15.7 20.9 25.8 27.0 25.7 21.2 15.7 8.9 3.2多年各月平均最高7.0 9.4 14.2 21.7 26.9 31.5 31.6 30.5 26.9 21.9 15.2 9.3气温多年各月平均最低-3.7 -1.6 3.2 9.7 14.7 20.0 22.9 21.7 16.6 10.5 3.9 -1.9 气温多年各月极端最高19.1 25.0 27.5 34.6 38.6 43.4 38.8 38.5 39.9 34.9 27.4 21.5气温多年各月极端最低-15.8 -16.7 -7.2 -2.3 2.2 11.4 15.7 13.7 6.9 -2.6 -7.5 -13.4 气温2编制依据1.招标文件及施工图纸;2.《水工混凝土结构设计规范》(SL191-2008);3.《水工混凝土施工规范》(DL/T5144-2001);4.《混凝土质量控制标准》(GB50164-92);5.《混凝土结构工程施工及验收规范》(GB50204-2002);6、《普通混凝土施工温控与养护技术要求》豫水设计,2010.7;7、《水利水电工程施工手册混凝土工程》。

3夏季混凝土施工温控方案3.1夏季混凝土施工温控的重要性混凝土是脆性材料,抗拉强度小,拉伸变形也小。

混凝土在浇筑后,由于水泥水化热作用,内部温度急剧上升,但随着龄期增长温度下降,混凝土表面下降更为明显。

在一定的约束条件下会产生相当大的拉应力。

由于混凝土长期裸露,表面与空气或水接触,易产生拉应力。

在夏季,日夜温差很大。

混凝土浇筑后水泥水化热促使混凝土内部温度急剧上升,混凝土内部温度可达60℃以上,乃至更高。

因此,在夏季浇筑混凝土,由于温度过高易产生表面干缩裂缝。

随气候转变,气温日渐下降,混凝土内部热量不易散发,造成混凝土内外温差梯度大,混凝土极易产生裂缝。

混凝土裂缝一般可分为贯穿、深层、表面3类。

如因结构物温差梯度过大而造成贯穿裂缝,将危及结构物整体性和稳定性,因此做好夏季混凝土施工的温控工作是保证工程质量的关键。

3.2温控指标施工期混凝土发生的裂缝多为温度收缩裂缝与干缩裂缝,为预防和控制混凝土裂缝,必须从原材料选择、配合比设计、施工安排、施工质量、混凝土温度控制、养护和表面保护等方面采取综合措施。

混凝土浇筑温度宜控制在5~26℃。

控制混凝土内外温差不超过20℃,混凝土表面与环境温差不超过15℃。

混凝土结构分期浇筑时,新浇混凝土的浇筑温度与老混凝土的温差不大于15℃。

倒虹吸、涵洞侧墙及渡槽槽臂浇筑时受先期浇筑硬化的底板混凝土约束影响较大,为裂缝多发部位,为温控的重点。

3.3温控措施3.3.1施工准备提前进行夏季施工混凝土配合比设计,根据经验,拟定原材料降温及成品保温措施。

并提交外加剂种类、数量等夏季施工材料需求计划。

准备降温棚、砂石料降温的冲水设备等,做好养护设备的配置。

3.3.2降低混凝土浇筑温度混凝土浇筑温度主要取决于拌和前各种原材料的温度。

砂、石骨料的温度,若不采取冷却措施(料堆高度小于5m,不预冷),一般要高出平均气温(旬平均或月平均)3~5℃。

水泥的温度都较高,并且也难于采取降温措施。

为了降低混凝土浇筑温度,往往需要对砂石骨料和拌合用水采取降温措施,以降低混凝土的出机温度。

降温的措施不同,降温的效果差别较大。

1)砂石骨料料仓上部设有遮阳棚,避免阳光直射,料堆高度宜为4~6m,在混凝土搅拌前对骨料喷射冷水或井水进行降温但要严格控制其含水率。

2)混凝土拌和用水通过制冷后再拌和混凝土,也可加碎冰(或刨冰)拌和。

3)水泥使用时温度不宜超过60℃,控制不超过65℃。

4)运输混凝土工具应有隔热遮阳措施,并尽量缩短混凝土运输及等待卸料的时间,入仓后及时进行平仓振捣,加快覆盖速度,缩短混凝土的暴露时间,混凝土平仓振捣后,采用隔热材料及时覆盖。

混凝土运输时间应满足表3-1的要求。

表3-1混凝土运输时间施工,宜在傍晚浇筑,避开阳光直射。

6)高温时段浇筑采用仓面混凝土彩涤聚乙烯隔热板。

3.3.3降低混凝土的水化热温升1)选用水化热低的水泥。

2)在满足设计要求的混凝土强度、耐久性和和易性的前提下,应按照招标条款及设计单位下发的沙河段、北汝河段混凝土配合比技术要求,严格控制原材料质量,采用优质高效减水剂等外加剂、在规范允许的范围内增加优质活性掺合料掺量、尽可能减少水泥用量,减少水泥水化热,优化混凝土配合比。

根据已建混凝土工程外加剂使用情况,减水剂推荐采用聚羧酸高效减水剂,适量掺用既能高效减水,又不会增大混凝土收缩。

3)为保证浇筑质量,必要时在重要部位可通冷却水管进行初期冷却,通水时间具体计算确定。

注意在冬季前应及时将冷却水管内的积水排空,灌浆封闭。

4)在高温季节有条件部位可采用表面流水冷却的方法进行散热。

3.3.4温度测量1)在混凝土施工过程中,应至少每4h测量一次混凝土原材料的温度、机口混凝土温度、浇筑温度,并做好记录。

混凝土浇筑温度的测量,每一浇筑层测点数量应满足温控要求,并不少于3个测点。

温度传感器或温度计插入深度不小于10cm。

外界气温宜采用自动测温仪器,若人工测温每4h测量一次。

2)混凝土浇筑后三天内应加密观测温度变化:外部混凝土每天应观测最高、最低温度。

3.3.5养护与表面保护1)混凝土浇筑后及时养护,可通过洒水、湿麻袋或草帘覆盖、薄膜保湿或涂养护剂等养护措施,保持混凝土表面湿润。

有条件的可在墙顶设淋水管,喷淋养护。

保温保湿养护时间对硅酸盐水泥或普通硅酸盐水泥不得少于14天,在干燥、炎热气候下,应延长养护时间至28天以上。

养护前应避免阳光曝晒,养护期内应始终保持混凝土表面湿润。

2)养护期间对结构进行温度监控,定时测定混凝土芯部温度、表层温度以及环境气温、相对湿度、风速等参数,并根据混凝土温度和环境参数的变化情况及时调整养护制度,严格控制混凝土的内外温差满足要求,通过对混凝土的温度监控,掌握混凝土内部的实际最高温升值和混凝土中心至表面的温度梯度,确保在拆除结构模板时混凝土内外温差不超过20℃、表层混凝土与环境温差不超过15℃。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