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医疗行为中的医患关系

医疗行为中的医患关系

一、人际关系及医疗行为
人际关系是指人们在物质交往和精神交往基础上形成和发展起来的人与人之间的各种联系。医疗行为 (medical behavior)中的人际关系是指在医疗行为中以医疗方和患者方为基础所建立起来的关系,涉及 医务人员、患者及其亲属以及社会的其他人员,其中医患关系是核心。
二、医生的角色及其心理特征
以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为
模式及疾病治疗为指导

而建立的医患关系模式
指导思想而建立的医患关系
思想而建立的医患关系
特 医生为病人做什么

模 式
父母-婴儿 原 型
医生告诉病人做什么和 怎么做
医生帮助病人自我恢复
父母-儿童
成人-成人
示 例
指导-合作型医患关系的特点是( ) 2
A.医生为病人做什么 B.医生告诉病做什么和怎么做 C.医生帮助病人自我恢复 D.病人主导,医生协助治疗
在医疗行为的众多人际关系中,医患关系是一个非常重要的环节。在建立和维 护良好的医患关系过程中,应注意哪些问题?
四、医疗行为中建立良好医患关系的基本原则
(一)医患关系应建立在法律和法规的框架内 1. 医生的行为方式应在一定的框架内
3
现代社会的医疗行为属于社会行为的一种,应当符合社会及行业的行为准则。现行的医疗模式更为强 调的是医生角色行为,即判定医生是否合格的关键在于他/她是否能遵守现行的规则制度完成相应的角色 所界定的责任义务和权利,执行相应的医疗行为。
(三)医患关系的类型
美国学者Szasyt 和Hollander提出了医患关系的三种模式:
主动-被动型 Active-passive mode
指导-合作型 Guidance cooperation mode
共同参与型 Mutual participation mode
以生物-心理-社会医学

受传统生物医学模式影响
4
5. 沟通五大原则:认知、诚信、准确、简明和人情味。 6. 沟通注意事项
7. 医患相处的诀窍
记住,“有时去治愈,常常去帮助,总是去安慰,最好去理解!”,这样更有利于建立和谐的医患关 系。
在医患关系中,需要相互尊重、感受温暖,不断的提高医疗技术水平,增强患者的信息,做到医患双 赢!
总之,在医疗工作中,医护人员要不断地加强自身全面素质的提高,掌握 沟通的艺术,努力为患者营造一个舒适、安静、安全、自信的环境。对患者提 出的各种各样问题要耐心解释。医护人员如能和患者沟通的非常融洽,不但可 为治疗疾病提供信息,促进疾病的好转,提高疾病的治愈率,更重要的还能及 时化解医患之间的误解和矛盾,减少医患纠纷和医疗事故的发生。
在医患沟通中,应把握哪些原则,适用的技巧有哪些?
(五)正确应用沟通的技巧 1. 定义 沟通(communication)是信息的传递和交流的过程,是个体与个体之间的信息的交流以及情感、需 要、态度等心理因素的传递与交流,是一种面对面的直接沟通形式。 2. 沟通的结构 沟通由信息源、信息(文字、声音、表情、姿势、动作等)、通道(各种感觉器官,视听为主要的通 道)、信息的接受对象和反馈组成。 3. 沟通的分类 (1)正式和非正式沟通:因具体情况而定,如在某些场合中,医生向患者和家属交代有关疾病的诊 断、治疗的情况,并达到对方知情的目的,此时往往采用正式沟通。 (2)上行沟通、下行沟通和平行沟通:上行沟通主要是针对下级对于上级信息的传递,而下行沟通 则指上级对于下级所传递信息的方式。目前的医患沟通,多属于平行沟通。 (3)单向和双向沟通:一方作为信息发出者,而另一方作为信息接受者,属于单向沟通。如果互相 作为信息的发出者和接受者,则属于双向沟通。在医疗行为的活动中,医患双方的沟通既有单向,也有双 向。 4. 沟通的功能 (1)信息的获取; (2)个体之间思想的交流和情感的分享; (3)改善人际关系和协调特定群体内部的统一行动。
石河子大学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 张桂青
写在课前的话
现代社会中,随着医学技术的飞速发展,人们的健康水平有了极大的提高。当技术的进步达 到一定程度时,参与其中的主体关系———医患关系就逐渐成为人们所关注的一个重要问题。虽 然医患间的沟通和医患关系是医患双方的事务,但医学本身的特殊性决定了其主导方面在于医务 人员。如何进行有效的医患沟通,建立和谐的医患关系目前已成为医务人员的首要解决问题。
正确答案:B
解析:主动-被动型医患关系的特点是“医生为病人做什么”,指导合作型医患关系的特 点是“医生告诉病人做什么和怎么做”,共同参与型医患关系的特点是“医生帮助病人自我恢 复”。
(四)医患关系的影响因素 在医疗活动中,良好的医患关系可以使双方保持 一种积极的情绪状态,增强病人对医生的信任,提高 病人对医嘱的依从性,减少消极情绪的状态对疾病的 不良影响,同时也有利于医生以积极的情绪状态投入 到临床医疗工作中,因此有必要研究探讨影响医患关 系的因素,以提高医疗行为效率。影响医患关系的因 素可分为: 1. 病人权利 首先病人的权利,尽管近年来许多医院的总体服 务质量已呈现出不断上升的趋势,就医环境、设备以及技术水平都有显著改善和提高,但医患之间的矛盾 和纠纷却并没有减少,而且随着公众法律意识的提高,在就医的过程中,人们的维权意识也日间提高。如 果临床医生在提供医疗服务过程中,损害了病人的基本权利,则可能发生医患冲突。因此在医疗行为活动 中,应尊重病人应有的权利,包括知情同意权,隐私保密权以及自由选择治疗的权利。 2. 责任冲突 医生与病人之间建立医患关系后,在对待疾病的治疗和康复问题上,从病人的角度往往期待医生能够 承担更多的责任,而对自己应该承担的责任却缺乏相应的清晰认识,容易引发医患之间的冲突。例如,肥 胖症患者,其症状主要是由于本身过度进食、缺乏锻炼造成,应负主要责任,但患者却常常没有留意到这 一点。当病人希望的责任水平与医生的要求一致时,则可维持和谐的医患关系,反之则易产生医患纠纷。 3. 信任和理解 在人际交往过程中,如果有充分的信任和理解,即能化解许多矛盾和冲突。然而,受许多社会环境因 素的影响,在医生和病人之间往往缺乏一些必要的信任和理解,一旦言语和期待愿望没有实现,即可能导 致一定的激烈冲突。 4. 沟通态度 在与病人沟通中,良好的沟通态度体现在对病人的尊重,包括病人的人权、价值观、情感和人格,并 以一种开放的心态来接受不同的价值观和世界观,以礼相待,保持谦和的态度,建立的良好的医患沟通。
(一)医生角色 1. 定义:医务人员角色(role of medical practitioner)与患者角色对应,也是一种社会角 色。在当代医学中,医生所需要承担的角色不只是 医疗保健的提供者,而且应该能为病人的诊断、治 疗和康复总体需求提供服务。 医生还应扮演如下重要角色: (1)治疗决策者,即能从伦理、费用等角度, 综合考虑和合理选择诊疗新技术; (2)健康教育者,即医生不只是诊疗疾病,更应主动承担起健康教育的任务,有效地增强群体的健 康保护意识; (3)社区健康领导者,即能参与社区保健决策,平衡与协调个人、社区和社会对卫生保健的需求; (4)健康管理者,即协同卫生部门及其他社会机构,促进卫生保健事业的开展。 2. 医生角色的责任:(1)诊断和治疗的责任;(2)预防和保健的责任;(3)为社会提供安全感。 3. 医生角色的权利:(1)诊断的权利;(2)了解患者隐私的权利;(3)对患者进行各种检查的权 利;(4)对患者进行创伤性治疗的权利;(5)决定患者能否从事某种职业以及是否能够回归社会生活的 权利;(6)参与司法活动的权利;(7)获得较高报酬的权利。 4. 医生角色的义务:(1)在执业行为需要时,不计时间、不计报酬的工作;(2)在灾难、疫情发 生时,可能还会危及到自身健康甚至生命;(3)预防、治疗疾病和保健。 (二)医生的心理特征 1. 医生的生存需要; 2. 接纳、被接纳及尊重、被尊重的需要; 3. 自我实现的需要; 4. 优越感; 5. 主宰欲和控制欲;
正如西格里斯(Sigcrist)所指出的那样:“每一个医学行动始终涉及两类当事人:医生和病人,或 者更广泛的说,医学团体和社会,医学无非是这两群人之间多方面的关系”。医患关系是整个医学关系中 最本质的内容,是涉及医疗质量和医疗服务水平的关键环节。
医患双方都是具有主体意识的主体,医者施医,帮助患者恢复健康;患者求医,接受来自医者的治疗 和指导,以争取早日康复。医患关系这种双向活动,不但决定了双方在医疗活动中的地位和作用,决定了 双方的权利和义务。它要求医者必须尊重患者,尊重患者知情同意、不受伤害和获得最佳服务的权利,患 者也应当接受医者正确的医疗和指导,听从医嘱,以达到早日康复的目的。
(二)医患关系的特点
医患关系作为一种人际关系,既体现为医师对患者的关怀和救助关系,也体现为对患者的沟通和指导 的关系。患者作为需方,医务人员作为“供方”,他们之间形成一种特殊的供需关系。在这种关系中,需 方是核心,供方是围绕着需方开展自己活动的,主要表现为以下一些特点:(1)目的明确性;(2)地位 平等性;(3)医生是医患关系的主要影响者;(4)医患关系有时限性。
2. 医生对待患者及其亲属的态度应在框架内 过去人们常常强调“医生对待患者应投入情感,急病人所急,想病人所想,将病人当成自己的亲 人”。事实上,医生和患者之间的关系,应有别于亲人之间 的关系。对于亲人的责任、义务和权利不能与患者相混淆。 (二)处理好医患之间的职业和非职业关系 在医患之间,职业关系是主导,主导方是医方。如果出 现非职业关系占主导,有可能出现角色行为的混淆以及责 任、权利和义务的混淆。因此,非职业关系应出现在医疗行 为完成以后。 (三)处理好“移情”和“反移情”的问题 移情(transference)是患者无意识地将自己对亲人的情感(如爱、憎、愤怒、依恋等)指向医生或 其他治疗者的情况。反移情(countertransference)是医生或其他治疗者将自己对亲属的情感无意识地 指向患者的情况。 在医疗行为中,医务人员应首先意识到患者对自己的移情,同时及时抑制和克制自己对患者的反移 情,避免因个人的主观感受对病人的治疗带来负面影响。 (四)理解和正确应对患者的心理防御机制 首先,帮助患者认真分析,正确地理解患者及亲属心理防卫机制;其次,给予正确疏导,以免危及到 良好的医患关系。最后,引导患者及其亲属正确应用心理防卫机制,面对疾病,争取早日康复。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