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辩论是源于生活而高于生活的艺术,它是口才艺术的精华,是增长智慧的手段,是磨练思维的砥砺,是批驳谬误的武器。
辩论是一代又一代有志青年乐此不疲的智慧游戏,辩坛则是一代又一代青年展示才华的广阔舞台。
他竞争的是团队意识,彰显的是一个学校的学风建设的成效,活跃的则是一个校园的文化氛围。
€而今辩论赛已成为各院系学术文化交流的一个平台,通过这样一个平台,校园文化氛围更加和谐,建设也更加完善。
同样,这一直是人才选拔的基地,在历届辩论赛中,都不乏优秀的同学涌现,或加入学生干部的行列,或在其他方面有着杰出的表现,成为各个组织、活动中的不可或缺的部分。
参与者与旁观者都能够在这样一个活动中重新认识自我,逐步提升自己。
€与此同时,在校团委老师的指导下,辩论与演讲协会正联系安徽大学十八个院系的辩论队开始推行安大辩论赛制的改革,通过比赛可以很好的试验新赛制,并让辩手以及观众能够有机会慢慢适应新赛制,逐步完善新赛制。
€眼下安徽大学09级新生刚刚进入大学,面对着繁华多样的大学生活既有好奇也有迷茫。
辩论与演讲协会作为安大辩论活动的组织者同时也承担着将这项活动推广的重任,因而我们计划组织“金秋迎新辩论系列赛”,旨在能够通过辩论赛提升我校辩论水平,弘扬思辨精神,丰富学生生活,让09级新生对辩论这项活动有更深入的认识。
辩论在整个武大有着属于自己的传统。
每年金秋“唇舌烽火”在武大各个学院辩论队中的重要地位自然不用赘述,此外,对于法学院辩论队来说,还有自身的更为重要的比赛,那就是专业辩论赛。
法学院辩论队参加过大大小小的专业辩论,可以说是硕果累累。
就省内而言,法学院辩论队曾在中南财经政法大学举办的第一届“天伦律师杯”法律辩论赛中,及07年“知识产权”辩论赛,摘得桂冠。
省内除了中南财经政法大学举办的天伦律师杯,法律专业辩论开展并不是很多。
而清华大学每年举办的“理律杯”模拟法庭辩论赛,则是将法律知识应用与辩论结合的成功典范。
法学院辩论队曾获03年、05年两届“理律杯”冠军及08年季军。
在辩论队的日常训练之中,除了与校内各院辩论队的一般常规训练赛之外,也常常引入一些与法律相关的辩题,引起同学的思考。
例如,前不久举办的武汉大学—中南财经政法大学—江汉大学三所高校法律专业辩论交流赛中,就“民意是否应该作为法官判案依据”及“经济犯是否应该适用死刑”两个辩题进行了讨论,不仅仅激发了辩手对相关问题的思考,也引起了院内同学的广泛关注。
辩论,对于法律人来说,不仅仅是一种爱好,更是一种必备的素质。
当专业与辩论结合,辩论就不仅仅是赛场上的操作和胜负比拼的舞台,更重要的是讲述道理的重要途径。
辩论之于法学的益处主要在于思维和表达两个方面。
法律逻辑的三段式论证,在于对辩题的分析过程之中,也是最通用的分析方法。
法学是一个理性的学科,无论是做律师、法官还是其他相关工作,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都举足轻重。
“辩”是一种分析方法,“论”则是一种表达能力。
通过辩论学会如何通过字斟句酌深刻的分析问题,通过辩论学会如何通过唇枪舌剑深入浅出表达问题。
这才是一个法律人应有的素质。
现设总教练、副教练、队长、副队长等若干职务,拥有国内一流的团队建设者、人才储备圈和专业资源库。
十年来,本着追求真理、享受辩论的理念,武汉大学辩论队一方面放眼四海,积极参加国内外各大电视辩论赛事,通过辩论与各地高校加强交流、增进了解,将展示大学生精神风貌和探寻辩论艺术发展规律相结合,于2000年获得“黄山杯”全国大专辩论会冠军,次年在第五届国际大专辩论赛上荣获亚军,此后亦不断再创佳绩;另一方面立足自身,通过校内外各项辩论相关活动的举办和参与,结合理论研究与实际应用,致力于营造文明、健康、规范的辩论氛围,为一年一度的“唇舌烽火”辩论赛提供人才输送和技术支持,协助校方将“唇舌烽火”辩论赛打造成武汉大学最负盛名的校园文化品牌之一。
各项活动培养出一大批辩论爱好者和专业辩手,为中国的高校辩论活动和电视辩论节目做出了相应的贡献,产生了广泛的社会影响。
大事年表(Dean原作,飞影续作改编,另时代化石补充,沉舟补充校对)1986中央电视台在事先未做任何预告的情况下突然在暑期播出了第一届亚洲大专辩论赛,该赛事是60年代末70年代初由新加坡广播局创立的一种模式,当年决赛的对阵双方是香港中文大学和北京大学。
从此新加坡模式大专辩论赛走入中国,辩论在国内引起了越来越多的关注。
此后很长一段时间,武汉大学的辩论都处于小规模、低水平的史前时代。
1993在1988年和1990年,亚洲大专辩论会又连续进行了两届,中间历经了一些起伏,反响平平。
从1993年起这项赛事由中央电视台与新加坡电视集团联合轮流主办,将规模扩大为全球华语辩论,更名为国际大专辩论赛。
复旦大学在当年的比赛会中表现出众,力拔头筹,也引发了全国高校的辩论热潮。
儒雅智慧的辩手蒋昌健一时成为民间偶像,“对方辩友”成为街头巷尾流传的口头禅。
辩论开始在武汉大学蔚为风气。
当时武大的全校辩论赛,本科生的比赛是独立安排在每年晚春,也就是学年的下学期,与写作比赛,数学竞赛等学术科研比赛在同一时间段举行。
那时武大院系众多,一次辩论赛往往前后有7轮,历时一月之久。
1995从这一年起,武大开始了参加全国性辩论赛事的最初尝试。
是年冬,武大应邀参加了上海教育电视台举办的“中国名校大学生电视辩论邀请赛”,首轮即负于中国科技大学。
这次参赛的武大选手有国际金融的唐涯,法律的李刚,世界经济的黄河和外语的向开,其中唐涯获得了优秀辩手的荣誉。
1996这个时期的辩论由于各院系专业背景不同形成了极其不同的辩风,当时的强队包括外国语言文学学院、经济学院、图书情报学院、政治与公共管理学院、法学院等等,不管输赢一般大哭一场、大搓一顿的传统也在此时形成。
由于校赛安排在下学期,各队主力,大部分都是大一新生。
在校赛决赛中新闻学院战胜图书情报学院获得冠军。
两队的领军人物分别是余晓莉和王海宁。
在同一年,一大批后来成为各个学院辩论队传说中的大哥大,大姐大级别的人物进入武大,踏上辩论之路,其中包括法学院的余磊,生科院的鲍洪波,管理学院的牛慕红、施文。
1997由教育部指派的首都师范大学在当年的国际大专辩论会的决赛上输给了马来亚大学,直接导致了辩论热潮在中国大陆跌入谷底。
同年10月新学期开学伊始,在几个热爱辩论的老生的策划下,武大历史上第一个辩论社团——“武汉大学演讲与辩论协会”成立。
虽然由于各种原因,这个社团未能在武大担当起规划、组织、联络校内各院系辩论活动的重任,但是它的成立以及随后由它在大学生俱乐部举办的辩论表演赛,还是给了武汉大学当时的辩论爱好者以深深的鼓舞,也吸引了不少新生的目光,这其中就有后来成为各院辩论翘楚的曾晓蕾(新闻)、彭延媛(新闻)、孔杰(外语)、张灏(管院)、周玄毅(文学)和袁丁(文学)。
晚春,武大再次出赛全国首届“电脑杯”大学生辩论赛,在华中赛区即被华中科技大学斩落马下,惨遭淘汰。
这件事深深刺激了当时在现场观战的武汉大学党委副书记胡树祥。
在胡书记的推动下,武汉大学校方开始重视辩论这项活动。
武大辩论进入高速发展时期。
1998暑假,首届全国大专辩论会举行,西安交通大学获得了冠军,取得了代表中国大陆参加第二年国际大专辩论赛的资格,辩论在全国高校进入新的繁盛时期。
同年春,武汉大学新一轮“卫康杯”本科生辩论校赛开幕。
传统强队法学院和经济学院首轮相遇,结果由四个女生组成的经济学院胜出。
经过五轮比赛,由四个97级学生组成的文学院以黑马的身份一黑到底,夺得了院历史上第一个校赛冠军,袁丁被评为决赛最佳辩手。
而文学院的决赛对手计算机学院,同样是一只黑马。
开创了纯理工科院系进入决赛的历史。
王海宁、余磊、施文、张灏、曾晓蕾、彭延媛、周玄毅等等,几乎后来武大校队的96,97两级的所有主力选手,全部在这次的大赛中得到了锻炼。
与此同时,中央电视台邀请武汉大学组队参加1998年“蓝带杯”全国大专辩论会,选拔参加1999年国际大专辩论会的大陆代表队。
深感时机尚未成熟的校方婉拒了这一邀请。
19998月,西安交通大学在1999年国际大专辩论会上获得冠军,书写了属于自己的神话,赵林老师也成为辩论赛的评委之一。
10月,原本在春季举办的校赛调整到秋季举行,这就是“唇舌烽火”的滥觞。
96级的王海宁、鲍洪波在赛场上留下了精彩的告别演出;97级的曾晓蕾、彭延媛、张灏、周玄毅、袁丁进入颠峰时期;而优秀新人如98级的蒋舸(法律),罗立娟(外语)和99级的汪晓翔(人文)也脱颖而出。
半决赛法学院对垒人文学院,余磊、蒋舸、周玄毅和袁丁同时出现在赛场上互相拼杀,酣畅淋漓。
另一场半决赛,商学院的张灏与大众传播学院曾晓蕾、彭延媛的对决同样异彩纷呈。
决赛以拥有四个校队队员(伍英姿,周玄毅,袁丁,汪晓翔)而盛极一时的人文学院一分险胜同样拥有四个校队队员(王海宁,曾晓蕾,彭延媛,余晓莉)的大众传播学院而告结束,彭延媛摘得最佳辩手桂冠。
为参加武汉教育电视台举办的“凌云杯”世纪之光名校大学生电视辩论邀请赛,武汉大学选拔队员封闭训练。
王海宁(队长),余磊,施文,曾晓蕾,袁丁,周玄毅成为了新成立的武大校辩论队的成员。
哲学学院的赵林,文学院冯学锋和政院的张星久老师组成教练班子。
武大最终夺冠。
通过这次比赛,武汉大学辩论队的教练和队员班子核心初定,辩论赢得了学校的关注和认同。
学校也适时成立了由教授专家组成的校论辩指导小组,以促进武大辩论水平的提高。
指导小组副组长谭君久老师给武大辩论定出了“一年上北京,两年下南洋”的目标。
武大辩论的黄金时代很快就要到来。
20002000年8月2日,由原武汉大学、武汉水利电力大学、武汉测绘科技大学、湖北医科大学合并组建的新武汉大学正式宣布成立。
紧接着进行的院系调整,以及校队成员的纷纷淡出,使得武大辩论重新洗牌,各院实力发生巨大变化。
10月,第二届“唇舌烽火”辩论赛如期举行。
这是新武大成立后的首次全校性辩论比赛,参赛院系之多,同学参与积极性之高,盛况空前。
这届比赛涌现出一大批优秀的99级选手,外语学院的刘畅、刘念,法学院的易仁涛,大众传播的刘翔,董李娜,计科的孙文涛,生科的程超,邓磊,还有原来武测的徐霄鹏,武水的吴克强,他们大多数后来也成为了不断扩充中的校队的一员。
人文学院和外语学院四年中第三次在初赛相遇,兵强马壮的外院在罗立娟的带领下以绝对优势战胜了由汪晓翔独撑的青黄不接的人文。
拥有程超、邓磊两位超级新星的生科则实现了前辈鲍洪波的愿望,杀进决赛。
决赛在生科与大众传播学院之间展开,大院经验老道,又不缺乏刘翔这样的新鲜血液,最终顺利夺冠。
5月初,包括余磊(队长),余晓莉,彭延媛,蒋舸,袁丁,周玄毅,张灏,伍英姿等人在内校队核心队员开始封闭集训,教练组由赵林,冯学锋,张掌然组成,领队由校团委副书记沈壮海担任。
6月份,武大代表队(一辩蒋舸,二辩袁丁,三辩余磊,四辩周玄毅)以上海赛区第一身份的挺进北京复赛。